東大寺的和尚——罷了(耙了)

東大寺的和尚——罷了(耙了)


東大寺的和尚——罷了(耙了)


東大寺的和尚——罷了(耙了)

河南省唐河縣湖陽鎮是歷史名鎮。因其地理位置重要性,歷來就是兵家必經之地。湖陽地名起源於東漢劉秀時期,是他的姐姐湖陽公主的封地。湖陽當時是個人文經貿相當發達的城市,皇親國戚豪強富紳遍地都是。

話說距離湖陽向東進入山區大約有四點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座百年古剎叫龍泉寺,又名東大寺。這座寺廟的方丈是皇親國戚,他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經常禍害一方。有好長一段時間,前去燒香拜佛的小姐和漂亮的媳婦經常在那裡失蹤,弄得人心惶惶。人們都懷疑龍泉寺是個淫窩,多少年來就有人不斷的去縣裡告狀,可是縣官懼怕方丈是皇親國戚,往往是把狀子石沉大海。

時間轉眼又過了一年,原來的縣令告老還鄉,又有一個新縣令前來上任。新任的這個縣令自幼家庭貧苦,立志發奮讀書報效國家,終於在科考時榜上有名。新任縣令這個新聞立刻在全縣傳開了,大多數認為會和前任縣令一樣,畏權懼勢不敢為民伸冤。但也有不泛膽大的村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前去擊鼓鳴冤。

“咚、咚、咚……”

上任第一天的一大早,衙外的擊鼓聲響個不停。新任縣令一聽有人擊鼓,立刻招集衙役一眾開始升堂問案。堂下跪著的是位六十多歲的老者。看他面黃肌瘦,頭髮凌亂,衣著破衣爛衫。那老者顫抖著跪下喊道:

“老爺啊,我有冤,有天大的冤……”

“老人家不要慌,你有啥冤,慢慢的說來。”縣官安慰他說道。

那老者把龍泉寺這些年欺霸民女這些事細細的給縣官講了一遍,並呈了訴狀。縣官一聽一看,氣得渾身發抖。心裡大罵歷任不作為。為官就要為民除害,不然和那龍泉寺的和尚沒什麼兩樣。他立刻命師爺擬寫卜告,意思是鼓勵有冤的前來告狀,命令衙役四處張貼。卜告一經貼出,告狀的人們蜂湧而至,大多的指向都是龍泉寺。辦案緝兇,講究的是人證物證俱全。為了不打草驚蛇,他決心化妝前去調查取證。

第二天他辦成一個賣貨郎。貨擔裡都是些針頭線腦,髮卡、梳子、兒童玩具之類的東西。然後就在龍泉寺和周圍不遠的村子叫賣。第三天快要到響午時分,從廟裡走出來一個和尚把他叫住了:

“賣貨郎的,等一下我買個東西。”

縣令回頭一看是個和尚,心中怔了一下,緩緩的放下擔子問道:

“師傅要買啥東西?”

“買幾把梳子。”那和尚答道。

“師傅不是沒頭髮嗎?買梳子幹啥?”縣官故裝疑惑的問道。

“賣你的梳子,管那麼多幹啥子!小心我砸了你的攤子。”那和尚惡狠狠的說。

縣令默不作聲,賣了梳子就返回了縣衙。然後把龍泉寺的事情寫成了奏章,面呈了聖上。聖上一看奏章,還是和往年一樣是告他家親戚的。在封建王朝的那個時代,民冤這種事根本不算啥大事,況且還是皇上的親戚。於是他擺擺手對縣令講道:

“罷啦……罷啦……”。說完就退出了廟堂。

縣官回到縣衙氣憤不已,但也沒有辦法。就把這件事給師爺講了,師爺一聽,眉頭稍微怔了一下笑著說道:

“老爺,你別愁!有辦法了,皇上不是讓你罷了,那咱就給他鈀了。”

縣官一聽沒好氣的說:“師爺,罷了,罷了,你不等於沒說嘛。”

師爺不急不慢,隨手拿起桌子上的筆,把“罷了、鈀了寫了出來。

縣令一看喜上心來,看來為民除害也只有這麼辦了,到時大不了丟官回鄉,那……又有何妨。

第二天,縣官帶著衙役一眾人把龍泉寺團團圍住,把寺裡的和尚逮了個淨。在寺廟的夾層裡找到了受難的民女們。頓時,丟失親人的人們像潮水一樣湧了進去,一片擁抱痛哭。人們氣憤不已,瞬間把龍泉寺拆了個淨光。縣令命人在地上挖出一排排大坑,把五花大綁的和尚栽了進去。一排排利牙般的鐵鈀在縣官的一聲令下,隨著農戶們的一聲鞭喝,大黃牛們拖著鐵鈀疾奔而去。瞬間,血肉橫飛,一陣慘叫過後,地上慘跡一片。一直到現在,鈀和尚的刑場仍然存在。但那裡常年是寸草不生,這可能是和尚禿頂的緣故吧!也可能是上蒼為了警示後人而留下的佐證吧!當你遠遠的向那望去的時候,總能看到地上有個長長的鐵鏈子橫在那裡,當你走到跟前的時候卻什麼也沒有。這種奇怪的現象確實無法解釋。話說縣官鈀了和尚以後就到皇上那兒交旨,皇上一聽氣憤不已。可是聖言即出,只是被縣官鑽了空子,這已成既定的事實,也就沒有再責怪縣令了。後來這個大快人心的故就被廣泛傳了下來。有謁後語叫東大寺的和尚——罷了,說的就是這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