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寶釵處世心態是怎麼樣的?

丿Jazzn


《紅樓夢》中薛寶釵的處世哲學就是務實,她是一個非常現實的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她本身具有青雲之志,但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那個社會,她所有的理想,所有的抱負,都無法自我實現,只有依靠一個階梯來幫她,寶玉就變成了她的最佳人選。

我個人不是很喜歡薛寶釵,因為和黛玉相比總感覺她缺少了那份“真性情”缺少了那份“本真”,她的“目的性”太強,寶玉第一次去梨香院看她,她不施粉黛,衣著樸素大方,透出一身的貴氣,可是作者卻筆鋒一轉說她“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時,自雲守拙。”既然大家都看出她在“裝愚”,她的賢良淑德是裝出來的,聰明率真的寶玉豈會不知,她自己在如何辯解“守拙”,都沒有意義。藉著丫環鶯兒之口說出“不離不棄,芳齡永繼”,寶玉立刻明白她的醉翁之意,岔開話題,於是引出了“冷香丸”。每次讀到這裡,都不得不佩服作者曹雪芹此處所運用的暗喻簡直是登峰造極,暗喻薛寶釵這是熱毒發作,該吃冷香丸了。此時“心較比干多一竅”具有七竅玲瓏心的黛玉進來了,作者借黛玉之口表明這是一場算計。

雖然說人生如戲,全靠演技,但真情終究不是能夠演出來的。因為史湘雲的特殊身份,寶釵主動交好,和她迅速成為閨蜜,當詩社成立,湘雲要做東道的時候,寶釵迅速給史湘雲洗腦,講出湘雲背後的苦楚與無奈,出謀劃策,用了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費大擺“螃蟹宴”款待眾人,原本只是幾個人的一個詩社,寶釵卻藉著史湘雲的名義把整個榮國府宴請一遍,於是史湘雲把寶釵當成最可以依賴的人,果斷的從黛玉那搬到寶釵那居住,寶釵做足了人情。

假如是史湘雲告知了黛玉自己的困境,她一定會慷慨解囊,幫助她做一個有實際意義的東道,像探春一樣幾碟果子,不超過1兩銀子,就可以讓大家開心的不亦樂乎,何必如此鋪張浪費,其背後有寶釵自己的用意,可憐史湘雲識人不清。在抄檢大觀園之後,寶釵為了避嫌迅速的搬離了大觀園,她走後還不讓史湘雲繼續住在蘅蕪苑,這一切,讓史湘雲看不懂了,在經歷種種事情之後,她終於抱怨寶釵可恨。

人最可怕的就是深交之後的陌生,信任背後的利用,站在山峰之上和站在山腳之下,地位雖然不同,但在彼此眼中同樣的渺小,何必要迷失本真,何不隨心所欲一些,“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揮袖從容, 暖笑無殤”豈不是更好!


小草115


薛寶釵處世的觀念:不關我事不過問,一問搖頭三不知。

薛寶釵是借住在親戚家裡,她的這種態度也是明智之舉。親戚也是別人家,別人家的事自然由別人家自己說了算。而且她深知,大家庭人多嘴雜,關係複雜,一不留神得罪人,於人於己無益。


薛寶釵背後多說人好話,這或許是她看人長處多,亦或是深知人心,明明是把對方當成知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有時會拉近彼此的距離,但對方也有好朋友,傳開了,就有點變了,傳傳傳,傳到當時人耳朵裡了,得罪人了,總之,她不多言是怕得罪人。而多說別人好話不易發生誤會,也不易傳,這就是“壞事傳千里,好事傳不遠”。

薛寶釵深知:做人難,難做人。處處小心。這和她家道中落也有關係。她的家,頂樑柱父親走了,剩下性格較懦弱的母親,慈母多敗兒,她的哥哥



薛蟠就是一個地道的敗家子……她的家多要靠達官的親戚關照,能在親戚家多事麼?多事後能長久待下去嗎?所以她是處處小心,步步留神。


薛寶釵的不多管閒事,也是和她當時的社會道德要求一致的。當時社會道德就是要求女子三緘其口,女子無才便是德,什麼三從四德啊,烈女傳啊……從小受這樣的教育,形成了這樣的觀念。

薛寶釵的不管閒事還和她的安靜性格有關,她生性喜歡安靜簡潔,她住的房間牆潔白,屋內擺設幾乎沒有豔麗色,連賈母都驚呼:女孩子家怎麼能這樣素雅呢?(賈母心中認為不祥之兆),事實證明賈母的預感有道理,丈夫新婚不久卻離家出走做了和尚。



薛寶釵只不過是不多說話而已,心中卻什麼都明白,碰上非要她解決的事,如當初鳳姐生病,要她和探春及賈蘭母親,三人管理大觀園,管理的有條不紊。她自己家中遇事也是她給母親和哥哥出主意,她真是勝過一般男人的女人呢!


薛寶釵還處處為別人著想,如為林黛玉,每天給她送當時名貴的補品人參燕窩等,還勸解她……對周圍人也一視同仁,家鄉帶來禮物送給大家,也基本相當。對母親更是體貼關心,常常安慰。對老人賈母也是尊敬有加。薛寶釵生日,要她點菜,她點一些老人喜歡的甜軟糯的菜,點戲,點老人喜歡聽的熱鬧戲……一個十幾歲的女孩子做到這許多,真是不容易的。賈母有眼光,選她為孫媳婦。

以前有很多言論,說薛寶釵有心機,不單純……也有點道理。但客觀的說:心機是學問,知識,做人的一部分,要在複雜的社會,要在大家庭中生存,要能管理好一個大家庭,沒一點心機,知識行嗎!只要與人為善就行。機智中難道沒有心機嗎?只不過喜歡一個人就說是機智聰明,不太喜歡就說有心機罷了。



一個男人,若娶到像薛寶釵這樣美麗聰慧,知書達禮,勤儉持家,相夫教子的女人做妻子,真是有福之人。


春草春草又春草


從《紅樓夢》問世以來,在眾多的紅樓人物中,寶釵是爭議最大的一個,褒貶不一。褒者稱其“十全十美的佳人”(聶紺弩),;貶者稱其為“奸雄之毒者”(馮家告)。無論主客觀評價如何,我們不得不承認薛寶釵在處世心態上是一個恪守傳統女德的典範。

首先,寶釵是一個理性自制的人。寶釵出身黃商之家,父親早逝,唯一的哥哥到處惹事生非,她卻能為母分憂解愁。寄居賈府之後,哥哥依舊惡習不改,直至鬧出人命官司,令母親擔驚受怕。而寶釵在母親身旁,既是一懂事明理的乖乖女,又是一個通曉世態人情,遇事沉穩的主心骨。例如第四十五回,寶釵見夜長秋涼,“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些針線來”,母女溫存躍然紙上。在母子關係中,寶釵事無鉅細,處處體現出了對母親的體貼h孝順。第三十四回,寶釵和母親都誤以為寶玉捱打是因為薛蟠而起,見薛姨媽十分生氣,寶釵勸哥哥忍耐些,不要惹母親生氣了,薛蟠惱羞成怒,就拿金玉之論來堵寶釵的嘴,把寶釵“氣怔”了,雖然“寶釵滿心委屈氣忿,待要怎樣,又怕他母親不安,少不得含淚別了母親,各自回來,到房裡整哭了一夜。次日早起來,也無心梳洗,仍胡亂整理整理,便出來瞧母親。寶釵在滿心委屈羞惱的情形下,卻首先考慮到安慰母親。早上起來第一件事也是看望母親。還有第八十三回,夏金桂和寶蟾鬧得雞飛狗跳,寶釵陪母親一起勸解。金桂不顧母女好言相勸,無理取鬧並惡語傷人,寶釵雖又羞又氣,唯恐母親“疼不過”,反而勸慰母親“你老人家不用動氣。”見母親被氣得肝氣上逆,左肋疼痛,又和香菱一起,敷藥、捶腿、揉胸。無論是面對哥哥的搶白,還是金桂的撒潑羞辱,寶釵都是以母親的感受和身體為重,或忍氣吞聲,或息事寧人。表現的是既有涵養又有孝道。

而最能體現寶釵為母親和哥哥,為家族利益委屈求全的是她的婚事。關於寶釵與寶玉之間的婚姻,薛姨媽十分願意,寶釵所持的只是尊從“父母之命”而已。後來寶玉由於失玉而病重了,賈家提議成親“沖喜”,薛姨媽“慮著寶釵委屈”,態度有所保留,薛蟠此時已在獄中正等著“預備贖罪的銀子”,希望妹妹的婚事既能強化與賈府的關係又能省不少銀子自然是何樂不為。在關鍵時刻,母親為了救兒子,顧不上女兒的委屈了。而寶釵心裡雖然不願意沖喜,但奈於“孝順守禮”,婚姻不能自主的禮法。成了任人擺佈的玩偶。

寶釵在母親面前極盡孝道,對待賈府其他長輩,同樣時時處處體貼周到。如第三十二回,金釧兒跳井,寶釵說她不是賭氣跳井而是失足落水,以寬王夫人之心,並把自己的新衣服給金釧作殮衣,以解王夫人之急。

寶釵在與黛玉的關係上,有一個從被猜疑到被信任的過程。自從寶釵來到賈府,黛玉因愛而生嫉妒,寶釵對黛玉的挑戰並不計較,除此她還儘量避免與黛玉產生矛盾,如第二十七回,寶釵本想去瀟湘館找黛玉,看見寶玉進去了,一來考慮到他們二人從小在一起,彼此之間多有不避嫌之處,二來是感到黛玉“素習猜忌,好弄小興兒的”,如自己也進去,“一則寶玉不便,二則黛玉嫌疑,”於是便轉身回去了。寶釵與黛玉關係的改善是在第四十二回“蘅蕪君言解疑癖”一節,黛玉在行酒令時不小心說了《牡丹亭》《西廂記》裡的曲詞,這是有失檢點的,而寶釵用自己小時候也曾偷看雜書,是個不懂事的孩子,解除了黛玉的難堪。事後黛玉對寶釵由衷的感服。

寶釵的厚道,同樣贏得了湘雲的友情。有兩處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寫:一處是第三十二回,寶釵得知襲人託湘雲幫忙做針線活,便提醒襲人,湘雲從小因為沒有爹孃,在家裡其實做不得主,很辛苦,做活做到三更天,若是給別人做一點,家裡的奶奶太太還會不高興,襲人從小在賈母處,與湘雲很熟,可是,湘雲的苦衷卻只有新來的寶釵知道,由此可見寶釵待湘云何等親厚。另一處是第三十七回,湘雲提出自己作東,舉辦詩會。寶釵考慮到湘雲經濟拮据,主動提出讓自己的哥哥派人送螃蟹、酒和果碟,只說請老太太、王夫人及園子裡眾人賞桂花,待長輩們走了之後她們再作詩會,名義上還是湘雲作東。“湘雲聽了,心中自是感服,稱讚他想的周到。”寶釵體恤湘雲處境,又要顧及湘雲臉面,不漏痕跡代為作東,就是親姐妹也未必做得到。

再說寶釵對寶玉的態度,可以說婚前的寶釵,是寶玉敬而遠之的諍友甚至“師父”。元妃省親時,寶釵建議寶玉將詩句“綠玉春猶卷”改為“綠蠟春猶卷”,以順元妃之意,並不忘借題發揮:“虧你,今夜不過如此,將來金鑾對策,你大約連‘趙錢孫李’都忘了呢!寶玉感激之餘,認了寶釵為“師”。即使面對遍體麟傷的寶玉,寶釵關心之餘,也不忘勸誡:“你們也不必怨這個,怨那個。據我想,到底寶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來往,老爺才生氣。”一番堂皇正大的說辭,令寶玉心服。香菱痴迷於詩,寶玉發感慨,寶釵趁機勸導:“你能勾像他這苦心就好了,學什麼有個不成呢?”結果“寶玉不答”明顯有了厭煩之意。雖然寶玉也曾對寶釵有過“仰慕之心”,但是,由於價值觀不同,心靈的差距越來越遠。寶釵與寶玉的婚姻是在其兄坐監有求於賈府的情況下,由母親做主,倉促答應與病中的寶玉“過禮”成親,她同樣是宗法婚姻制度的受害者。答應“沖喜”是委屈,成為李代桃僵的玩偶,則是莫大的羞辱。寶釵“低頭不語”,“置若罔聞”這背後她的心酸和涵養功夫是可想而知。

寶釵婚前是寶玉的諍友,婚後則既是諍妻又是賢妻。她在瞭解了寶玉的病情之後,想到“趁勢說明,使其一痛決絕,神魂一歸,庶可治療”。因此,儘管在賈母,王夫人的責怪下,不顧“任人誹謗”對寶玉說出了黛玉死訊。結果寶玉大哭之後一度失魂氣絕,經陰中人點撥之後方甦醒,從此神志漸安,接受了“金石姻緣有定”黛死釵嫁的現實。寶玉病好之後,賈母曾對薛姨媽說:“寶玉的命都虧姨太太救的,如今想來不妨了,委屈了你的姑娘。”寶釵能包容賈府長輩們而曉之以理後再以超人的智慧痛下針砭、出奇制勝,從而挽救寶玉於昏聵病危之中,不愧諍妻也。

總之,寶釵在在與人相處的各種倫理關係中,表現的是理性、溫厚、豁達、周到的處世原則,但同時不可否認,在理性自制的同時,也暴露出了求全乃至虛偽,冷漠無情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