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文/愛啃骨頭的貓咪

香港TVB之前出品的一系列探案劇都深受觀眾的喜愛,《讀心神探》也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實力男演員林保怡扮演的神探姚學琛,利用超強記憶力,透過細微的面部表情、肢體動作語言等,窺探嫌疑人的真實情緒和心理活動,最後探查出所隱藏的事實真相。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讀心神探》劇照截圖

但是,通過面部表情探查一個人的真實情緒,真的可以做到嗎?會不會有一些虛假的表情是當事人刻意為之用來誤導觀察者的?是否存在沒有情緒的“情緒式面部表情”?

世界知名神經科學家、心理學家,專注研究情緒和情感領域的麗莎·費德曼·巴瑞特(Lisa Feldman Barrett)教授,通過數十年的深入研究發現,通過面部表情探查情緒的“傳統情緒觀”有可能是錯誤的,並且,她提出了提出了全新的“情緒構建理論”。在她的最新著作《情緒》(How Emotions Are Made)一書中,巴瑞特教授指出:情緒不是進化而來的,而是大腦構建出的體驗。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情緒產生的過程

關於情緒,很多人都認為:情緒是天生的,是與生俱來的現象。根據人們一直採用的“傳統情緒觀”,當發生一些高興或者悲傷的事情時,我們的情緒就會自動出現,然後通過一些表情、聲音或者動作展示出來。並且,根據“傳統情緒觀”,我們的每種情緒在大腦中都有專屬的“情緒迴路”,而每一個迴路都會導致一些特定的變化。比如,美國電視劇《別對我撒謊》,通過對你的面部表情或者身體動作的觀察來探查到你的內心情緒。

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我們看這兩幅圖,你能通過他們的表情看出他們是什麼情緒嗎?是憤怒?是痛苦?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其實這是網球選手在贏球之後緊握雙拳興奮的叫喊。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巴瑞特教授認為,情緒是由我們的大腦構建出來的。當有事件發生時,人的感官輸入的情緒元素會被收集到大腦中,大腦在解碼的過程中,便會預測出身體會做出何種反應。當輸入的感官信息和外界事件產生共鳴時,情緒就發生了。如果預測不同,那麼大腦會出現“經驗盲區”(experiential blindness),導致身體反應也會不同。你的大腦不是在對世界做出反應,而是大腦在用過去的經驗,預測並建立你對世界的經驗。就像巴瑞特教授所言:

在每個清醒時刻,你的大腦都會根據過往的體驗形成概念,從而指導你的行動,賦予你的感覺以意義。當涉及的概念是情緒概念時,你的大腦就會構建情緒的實例。

舉個例子,當你跟朋友在路上走看到一條蛇會有什麼反應?首先,你會感到心臟加快,然後大腦警鐘會發出警報,你會立馬躲避或者轉頭就跑。大腦準確的識別了你的感覺,然後就有“恐懼”“害怕”等概念解釋了這種感覺,這就是情緒產生的過程。當然,如何構建你的情緒,全憑你的意願。比如,你是一名動物學家,經常跟蛇蟲鼠蟻打交道,那麼你見到蛇就會分辨出不是毒蛇,從而會表現得很平靜;再比如,你很在意別人如何看你,那麼當你看到蛇時,你會故作鎮定,因為你擔心如果表現出很害怕的樣子會被朋友嘲笑,那麼你也會表現得情緒平靜。

大腦構建了你的情緒,在“情緒構建理論”的基礎上,當遇到一些外部事件時,我們首先要分清是生理感受還是情緒反應,為了提高大腦對情緒的預測能力,我們還需要提高情緒粒度。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調整情緒概念,改變預測感受

解構自己內感受

在《情緒》一書中,巴瑞特教授發現了內感受網絡對情緒生成有重要的作用。當我們在走路、吃飯、睡覺等等各種身體運動時,體內運動都不曾停歇。這些體內運動產生的感覺,就是巴瑞特教授所說的“內感受”。比如當你看到蛇時,你心跳會加快,你的大腦對心跳的感受,就是一種“內感受”。內感受時時刻刻都存在,但只有當我們賦予其意義時,這種“內感受”才變成了情緒。而很多時候,我們很難分清到底是生理感受還是情緒反應。

比如,當你需要當著大領導的面進行項目演講時,你會感覺特別緊張,手心出汗並且冰涼。但是,這也許就是因為你早晨沒有吃東西而造成的心跳加快而已,只是你自己把這種內在感受解讀為演講前的緊張。在上文中,我們知道了情緒其實是我們自己構建的,那麼我們也可以改變這種情緒構建,比如可以把內感受的表現形式構建為興奮的情緒,或者提醒自己是因為沒吃早飯而身體出現低血糖症狀的生理感受,並不是因為情緒緊張造成的。

那麼,我們如何提高內感受網絡?

休息、冥想、睡眠等能讓自己放鬆的方法都有益於大腦默認模式網絡。只有當我們當我們給內感受網絡充足的身體分配資源時,大腦才能正確的解讀內感受,從而更好的分清生理感受和情緒反應,以便做出更好的身體行動。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提高情緒粒度

巴瑞特教授說:當你試圖提高大腦對情緒的預測的準確度時,你需要提高情緒粒度。

什麼是情緒粒度(emotional granularity)?簡單說就是一種能夠分辨、定義情緒的能力。情緒粒度的高低,能夠直接影響著我們管理情緒的能力。

情緒粒度高的人,能夠用豐富的詞彙來描述自己自己所經歷的感受,或是感知他人的情緒。

比如當你感覺很高興時,你可以用“激動”、“喜悅”、“興奮”、“喜極而泣”、“欣喜若狂”等詞彙來標記;當你感覺很糟糕時,你可以用“生氣”、“難過”、“憤怒”、“焦躁不安”、“焦頭爛額”等詞語表達。

一個人的情緒粒度越高,其控制和管理情緒能力也會越高。有實驗表明,高情緒粒度的人,在面對壓力時,能夠感知到自己的情緒並會採取適當的措施調整自己;而低情緒粒度的人,在面對相同的壓力時,會用一些比較極端的行為比如酗酒、自虐、暴飲暴食等,甚至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鬱症、躁鬱症、自閉症等疾病。

那麼,如何提高自己的情緒粒度呢?

(1)學習新的詞彙,多讀書

巴瑞特教授建議我們應該多學習新詞彙,多讀書,甚至自己可以發明創造一些詞彙,讓大腦在預測時能夠更精準的調整身體的對應狀態。

(2)記錄自己的積極體驗

每天記錄自己的積極體驗。比如當遇到開心的、高興的積極的事件時,可以記錄下來。當你這麼做時,會強化你腦中關於積極實踐的概念。

主動構建情緒。比如在重大比賽前通過喊叫、蹦跳等方式激發自己的鬥志。

(3)改變所處的環境

旅行是一個很好的提高情緒粒度的方式。在旅行途中,看到不一樣的風景,接觸不一樣的人,也有助於擴大自己的認知範圍,成就更廣闊的心胸,心胸開闊自然心情也會變好,心情變好說明情緒粒度也很高。

(4)活動你的身體

當你身處一種低落、消極的情緒中時,運動其實一種很好的將自己拯救出“苦海”的方法,不管是跑步、游泳,還是瑜伽、廣場舞,都可以調節你的情緒,掃除你的陰霾。

《讀心神探》微表情破案是騙人的?心理學家:情緒可以自己構建

情緒2.0時代

《情緒》這本書推翻了情緒是天生的、普遍存在的、可以用表情觀測的等傳統科學觀,並用大量的實證、數據和理論模型進行分析,最後提出情緒是大腦對客觀事物的預測的情緒建構論。這對情緒的研究有顛覆性的建設意義,從傳統的基本情緒論1.0時代上升到情緒構建論2.0時代,並且也開拓了人類一個新的認知領域,讓我們能夠更加全面的認清自己和他人。

但是,本書也有不足的地方,不知是翻譯還是原本作者的問題,全本書雖有精彩的建構主義論證和論證素材,但在敘述上難免囉嗦和重複,並且在實際操作部分對非專業人士的指導意義不大。全書前半部分讓人讀的豁然開朗,後半部分讓人讀的晦澀混亂。

雖有不足,但巴瑞特教授在《情緒》一書中提到的“情緒構建理論”依然是顛覆了人們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相信隨著心理學等學科的不斷地研究和發展,人類在情緒、大腦和思維的理解上會越來越深入。

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