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

《春望》杜甫


唐诗《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破",指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攻破潼关,继而攻陷长安一事。首联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悲伤:长安已经攻破,陷入了安史叛军之手,举目遥望,虽然山河依旧,但已物是人非,战乱的阴霾笼罩着大地。此联用语精深,入木三分,"破"字让人触目惊心,"深"字让人顿感凄然。这一"破"一"深",形象地揭示出战乱后的衰败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叛军气焰嚣张,士气正旺,时局非常艰难,这使诗人万分忧虑,以致于看到了悦目的花反而忍不住要掉眼泪,听到鸟鸣便感到自己像一只惊弓之鸟,时时在心惊肉跳。此联紧扣"春望",从正面抒发了诗人伤乱思家的感慨。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三月",即数月,古代三、六、九、十二往往是虚指,不一定是实数。此联大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家人音信阻绝,想收到一封家书就好比得到万两黄金一样艰难。此联紧扣上联,以"烽火"承"感时",以"家书"承"恨别",写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在行文上不仅层次分明,结构严谨,而且使诗人忧时伤别这一感情更为深沉而具体。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由于烽火连天,感时恨别,诗人心情忧郁愁闷,不断地搔头自遣,原本就十分稀疏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连发簪都承受不住了。"不胜簪"三字极其形象地刻画出诗人伤时悯乱的忧伤情状,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乱,不再烦恼的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