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中秋思乡怀旧类的作品那真数不胜数,以我们现在的话形容,用“烂大街”形容却是一点也不为过!在如此众多的同题材作品中,要想杀出一条血路而一骑绝尘,不落俗套那是必须的。如何才能不落俗套,单凭腹有写作素材是肯定不够的,你必须还要能够在手法上匠心独运。而本诗作者杜甫,在这方面则向人们彰显了一个尊为“大家”的底蕴。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韵译】:

驻防的楼上已经响起了更鼓声,道路上也已断绝了人的行踪。

在秋夜的边塞里,传来了孤雁悲那切的哀鸣。

此时的节气刚好进入了白露,而我忽然间又想起了自己远方的弟兄。

客乡的月亮虽然是同样的圆,但我总感觉还是故乡的月儿更明。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虽然我也曾有兄弟,奈何如今却是各奔西东。

现在有家也是无人能归,是死是生都不知何处打听?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总是石沉大海,很长时间里都是不知所踪。

何况如今还处在烽火连天的时期,叛乱也一直没有能够平定。

本诗题目《月夜》,但作者却首先是以边塞之秋的情景展示给我们,以“戍鼓断人行”描述所见;以“秋边一雁声”描述所闻。但耳闻目睹里却都是一片凄凉的气氛。而像这种的画面和声音,不仅不会带来一丝活力,反而更会使得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从而愈加显得冷落和沉寂。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颔联“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其既是写景,也是为了点明时令。次句的“月是故乡明”,虽然也是写景,但与上句却是大不不同。此句中的景,乃是作者糅合进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的同一轮明月,怎么可能会有差别?但诗人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我们看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其不但不会引发人们的不适应,而且此手法还能赢得人们一致的共鸣,因为,我们都有这种共性。

颈联则是由望月而转入抒情。此联的转承可以说是相当有水平,何以此说?我们以李白的这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来印证,虽然本诗和李白两句诗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却可以印证人们逢月总爱遐想的共性。由此我们看杜甫这颈联过渡的是多么自然和出众。于是,“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一联顺势而成。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则是紧承颈联之意而进一步抒发内心的伤感之情。此情用诗人另一首《春望》来共鸣,那是再恰当不过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此诗意是:国家破碎唯有山河存,春城残墙断壁荒草深,花无情愫花有泪,鸟无恨意鸟惊心。烽火连天家书贵,四十五岁白头剩几根!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已经知道了题目中所说的那一句是什么了吧!对:“月是故乡明”。

好,下面又到了我习作献拙时候啦。敬请才友们欣赏,并不吝赐教!

《中秋西北望乡,东南望月》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暮云收尽溢清辉,银汉无声玉镜肥。

值夜蟾圆人共看,逢节诗好客齐归。

今宵楼上同杯举,往事樽中一酒陪。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望月梦期回。

———七律平起入韵(新韵)

一首思念弟弟的诗,千年流传至今,其中的一句,人们中秋必说

中秋节到了,为活跃一下节日气氛,特从本诗中摘一上联和另出一上联与才友们互动。在此,敬候友们的风采!

(1)出句:今宵楼上同杯举,

下联:������������������������

(2)出句:游子思乡常望月。

下联:☕☕������������

才友们可按自己的喜好任选一个或两联皆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