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時期,家長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培養學習習慣?

卓越老師說教育


這個話題太大了,我僅根據自身經驗說說對興趣的培養吧。

我家孩子快六歲了,我自我感覺就興趣的培養這塊兒做的還是比較成功的。

有一天,我家孩子四歲多的時候,突然跟我說他想畫畫,這個時候我採取的策略是先壓一下。於是我告訴他說不行。然後他就很委屈,問我:“為什麼啊?”我說:“你又不喜歡畫畫,去學那個幹什麼啊?”他立即就說:“我喜歡啊!”對於四歲的孩子來說,畫畫是什麼,自己喜歡不喜歡他自己並不清楚。但並不妨礙家長挖掘和引導這種興趣。於是我告訴他:“如果從我們家,走到萬達廣場,這一路上你一句話也不說,那麼我就帶你去學畫畫。”

然後孩子就真的一句話都不說了。不管我在邊上怎麼逗。始終把小嘴抿的緊緊的。

我就改變了策略,假裝不搭理他了,跟孩子媽媽說:“快看,那個灑水車好漂亮!”孩子就順口接了一句:“有彩虹!”

話出口以後,我直接就說:“好,你說話了哦,我決定不帶你去畫畫了!”然後孩子馬上就傷心的哭了起來。

這個時候孩子媽媽在邊上就說了,孩子這麼小,你給他次機會吧。於是我說:“那好,既然媽媽求情,我就給你一次機會,從現在開始,你真的一句話也不能說了,不然真的不帶你學畫畫了!”

那天直到到達目的地,孩子再沒有說過第二句話。他也如願以償地報名參加了繪畫學習班。

第一次上課以後,老師出來說:“你家孩子學東西很快,而且表現出來的專注力不是同齡人能夠達到的!”

他真的喜歡畫畫嗎?我看未必,但是這個學習機會是依靠他的努力換來的。所以他格外珍惜。而且他會自己不斷地強化這個意識:我喜歡畫畫!

從那以後,我就發現一個道理,家長無論想要培養孩子的無論哪方面的能力,必須得讓孩子覺得,他自己想要獲得這個能力。家長可以利誘,可以引導,但是千萬不要威逼。

因為打罵是用來守護規則的,只有鼓勵和引導才是培養能力的。

有點跑題,題主別介意哈。



徐章磊


一個幼小可愛的生命來到了人世間,他給我們帶來了幸福,帶來了與之奮鬥的希望,人之初性本善,出生的幼兒就想一隻潔白的美玉,樸實無瑕,一個可愛的寶貝一天天的長大了,家長必須在這個關鍵的時候抓住機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我根據自己的一點做法來共同討論一下吧。

一方面,啟發式的方式,在幼兒對某一事物產生興趣時,家長就應該抓住機會,啟發他仔細觀察,並且恰當的做一些解說。比喻說在接送幼兒園的路上,看電影電視、去親戚朋友家做客、到公園玩耍、逛馬路等等,孩子提出一些小問題家長必須認真仔細的回答,絕不敷衍了事,家長也可以向幼兒提出一些問題,比如這顆大樹怎麼長高的呀,汽車🚗為什麼會跑啊,以啟發孩子的求知慾,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思維的習慣,願意學習更多的東西。二個方面,記憶力的培養引導,想要幼兒記住的一些事物,應儘量做到生動形象活潑,有聲有色,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對於重點、難點更應該不厭其煩,反覆開導引導,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幼兒記住的東西,一定要讓孩子真正的理解透,切不可操之過急,一知半解的應付,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記得牢記得快,記得準確。

三個方面,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從小養成好語言表達能力,家長的作用至關重要,因為幼兒從小與父母交流接觸,時時刻刻的對孩子產生著影響,方面發什麼語音,說什麼話,孩子都會模仿的,所以家長必須從小有意識的,嚴格的,一貫的讓幼兒區別正確的發音和錯誤的語音,從而學習正確的,糾正錯誤的,反反覆覆加強練習,一點一滴的逐步提高說話能力。多多的與孩子做一些互動,鼓勵孩子多練一個詞,多說一句話,逐步的形成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個方面,千萬不要拔苗助長,急於求成,朋友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還有一些好多方面從小培養幼兒學習習慣的方法,如認識能力,思維能力,社會常識,自然常識等等,都需要家長引起高度的重視。如果幼兒到了幼兒園,切記要經常與老師聯繫交流溝通,以便更好的對孩子加強培養幼兒的良好學習習慣,以保證未來更好學習進步。



誠信壹佳


   小孩在幼兒時間我不贊同由爺爺奶奶完全帶領,輪換帶領較好。

如果爺爺奶奶年齡較大最好是不讓他們帶,祖輩過份的溺愛使小孩性格孤闢、內強外弱,性格內向。

如果是知型的爺爺奶奶還強一點,可以教點簡單的國學知識,培養小孩的仁孝心,講些古代故事如:《孔融》讓梨、《二十四孝》、《司馬光砸缸》《曹植稱象》等等。

孩子大點再教些《三字經》、《百家姓》、《詩經》、《唐詩三百》增加一些文化知識,一次不能教多慢慢來,小孩的天性是玩,不要太過份佔用他的時間,買些開發智力的玩具讓他自己玩,大人不要過多的干預。

孩子再大一點父母要多帶出去玩,如:紅色革命景點、小孩的娛樂性會場,掌握一些愛國知識,初步接觸物質教育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

我不贊同過多地報這個培訓班那個培優班的,可以適當報些健體益智的培訓班,如;跆拳道、舞蹈班都可。

接送孩子上學放學在一二三年級還說得過去。過了這個年級就說不過去了。這不是對孩子的愛護,而是一種過度的溺愛,孩子的心理成長和身體成長就會有依賴性,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