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戰略定力應對新冠涉華輿情

4月30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總統特朗普威脅將就新冠病毒擴散出臺製裁中國的系列措施。特朗普不斷加碼的“甩鍋”言行引發新一輪不安,表明隨著疫情全球蔓延,尤其是大部分國家和地區處於艱難的相持階段,國際對華負面輿情慾罷不能,對中國的和平外交及發展戰略構成嚴峻考驗。面對階段性和局部性不利的外部環境,中國須保持強大戰略定力應對雜音與干擾,最大限度地趨利避害。

首先,不必懼怕“中國責任論”和“索賠中國論”。新冠疫情全球暴發後,不斷有外國政客、機構、媒體聒噪各種病毒起源說和陰謀說,雖然指向不同,但要求中國承擔所謂責任似乎一直調門較高,要求中國進行天價賠償的喧囂也不絕於耳。這兩種論調的出籠和擴散,無非是某些政要轉移內部壓力推卸應對責任,或某些政客迎合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企圖達到政治目的,或某些機構乃至個人譁眾取寵以博取商業利益。

對這些噪音可以關注,但不必被其恫嚇、裹挾和敲詐。因為從國際法角度看,沒有任何法理依據起訴主權國家政府,從歷次重大疫情、災難和經濟危機的全球治理看,也無問責某一國家之先例,否則美國要輸掉很多官司。

其次,不必擔心“中國脫鉤說”和“去中國化”。新冠疫情造成全球性隔離封閉和互聯互通臨時中斷,導致世界產業分工和供應鏈條支離破碎。佔全球製造業30%的“中國製造”突然與許多發達經濟體“斷供”,觸發不少輿論焦慮,原本就已很熱的“去全球化”呼聲,很自然轉換為敦促產業迴歸以確保本國就業和商品供應,並畸變為對中國“壟斷”產業和就業的誤解。

其實,斷供危機源於各國自絕航運阻斷物流,並非中國能力不及和供應乏力,恰恰是中國的強大產能,才使各國後續源源不斷獲得防疫物資和裝備。從長遠看,人類無法折返非全球化的原始社會,世界經濟更不可能隔絕人口、市場、資金巨大且擁有全類製造優勢和巨大消費潛力的中國。普華永道和日本貿易振興機構4月發佈的調查表明,57%的美企和超過九成的日企均表示,不改變在華再投資計劃,或者不打算遷出中國。這一調查結果很能說明問題。

第三,辯證看待“排華”和“抵制中貨”現象。疫情恐慌之下,個別國家確有零星針對華人和亞裔的不友好、歧視乃至傷害事件,但不存在規模性的排華反華浪潮。從歷史角度看,這種極端行為也不是國際社會主流和常態。世界從來不是理想的童話空間,同族同胞彼此刀兵相向的悲劇尚且時有發生,危難之際為求自保而嫌棄甚至敵視“非我族類”,更是人性的弱點,個別特例不該無限度放大,不應上綱上線製造敵情。

至於因小批量商品質量問題包括防疫物資瑕疵而外溢的所謂“退回”或“抵制中貨”,也只是個別現象。當然,這些儘管沒有從整體上傷害“中國製造”品牌,但我們也應高度重視,嚴格自律和把關,避免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第四,理性對待“以德報怨”“恩將仇報”式言論。這次全球抗疫,中國先後向近百個國家派出醫療隊並輸出防疫物資和裝備,但個別國家的輿論回應並不正面,如有人質疑中國慷慨援助的動機,甚至指責中國輸出價值觀或影響力。中國曾經很不發達,現在仍是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如今竟然受到中國的救助,這種角色反串和強弱倒錯引發的鬱悶難免發酵成酸葡萄心理和不良吐槽。在走向大國並恪盡大國責任進程中,中國應該堅持“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祖訓,多做少說,只做不說,避免授人以柄。

第五,警惕有關輿情引發嚴重次生地緣災害。美國因疫情損失慘重、一些政客“甩鍋”心切和總統選舉三重因素疊加,上述所有抹黑中國的國際輿論,背後幾乎都有美國推波助瀾,這些都有導致中美關係尖銳對立的危險,有分析人士預判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後果。對此應予高度重視和警惕,以積極態度和有效方式加強溝通,避免因齟齬管控不當造成中美關係螺旋式下沉,出現誰也不願意看到的“負和”結局。

總之,全球防疫戰正趨於常態化,中國已逐步恢復正常,我們需要在保持自信和戰略定力的基礎上,理性判斷不利國際輿情並恰當應對,切勿被不良情緒誤導。

本文源自中國青年報客戶端。閱讀更多精彩資訊,請下載中國青年報客戶端(http://app.cyol.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