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近日,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在英國熱播,這部紀錄片不僅在國外大受歡迎,也引起國內眾多讀者的關注與討論。疫情讓海內外的中華兒女更有凝聚力,也更強化了我們的

家國情懷,所以有網友評價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觀看此片讓人感到舒暢。

英國BBC的紀錄片《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中,罕見地由英國著名男演員、《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用英語朗誦。曾主持製作高口碑紀錄片《中國故事》的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揹著雙肩包,步行於中國的山水之間,帶領觀眾走近了這位東方人人皆知、西方卻鮮有了解的“詩聖”

中國有著 世界上最古老的、迄今仍在活躍的詩歌傳統,上下延續三千年, 比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更古老。BBC毫不吝嗇地用 “最偉大”來形容杜甫,不僅是對中國而言,更是放在世界文學的大範圍,把他 同但丁、莎士比亞相比肩

對於中國人來說,杜甫“不僅僅是一個詩人,還是這個國家良知的守護者”,憂國憂民就是他身上一個獨特的標籤,

正如詩中所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一千多年來,杜甫的詩持續引發著中國人的共鳴。所幸到今天,通過這部紀錄片,杜甫憂國憂民的詩篇,繼續在更廣闊的世界流傳。

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一、失意文人的博大胸懷

“詩歌是唐朝的敲門磚,但仕途是死衚衕,杜甫試著融入,但從來沒有真正成為其中。他太真實了,陷入了完全的無助”。“

活著意味著什麼?他不再是書香門第的兒子,而是千萬苦難老百姓中的一員。公元759年,杜甫去天水;仲冬,穿越秦嶺抵達成都;逃離戰亂後,帶著一家人浣花溪旁的草堂安頓下來,這個簡陋的茅屋從此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文化座標。

①悲憫之心: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杜甫的詩歌觸摸著心懷天下的悲憫

② 博大胸懷: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杜甫的詩歌抒發著儒家思想”達則兼濟天下“的博大胸懷;

③ 潦倒失意: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杜甫的詩歌蘊含著失意文人多少的落魄與無奈。

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二、作為父親的愧疚:“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杜甫的一生顛沛流離,四處漂泊。在是個成就方面,他是當之無愧的”詩聖“,他的詩篇就是唐代社會生活的”詩史“;如今名滿世界的杜甫,作為一位卻是父親的卻是極不合格的,不能夠養活一家人,致使小兒被活活餓死——”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①出處:《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唐)杜甫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轉拙。

許身一何愚!竊比稷與契。

居然成瓠落,白首甘契闊。

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

取笑同學甕,浩歌彌激烈。

非無江海志,瀟灑送日月;

生逢堯舜君,不忍便永訣。

當今廊廟具,構廈豈雲缺?

葵藿傾太陽,物性固難奪。

顧惟螻蟻輩,但自求其穴;

胡為慕大鯨,輒擬偃溟渤?

以茲誤生理,獨恥事幹謁。

兀兀遂至今,忍為塵埃沒?

終愧巢與由,未能易其節。

沉飲聊自適,放歌破愁絕。

歲暮百草零,疾風高岡裂。

天衢陰崢嶸,客子中夜發。

霜嚴衣帶斷,指直不能結。

凌晨過驪山,御榻在嵽躡。

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

瑤池氣鬱律,羽林相摩戛。

君臣留歡娛,樂動殷膠葛。

賜浴皆長纓,與宴非短褐。

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

鞭撻其夫家,聚斂貢城闕。

聖人筐篚恩,實欲邦國活。

臣如忽至理,君豈棄此物?

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戰慄!

況聞內金盤,盡在衛霍室。

中堂舞神仙,煙霧蒙玉質。

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勸客駝蹄羹,霜橙壓香桔。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

北轅就涇渭,官渡又改轍。

群水從西下,極目高突兀。

疑是崆峒來,恐觸天柱折。

河梁幸未坼,枝撐聲悉索。

行旅相攀援,川廣不可越。

老妻既異縣,十口隔風雪。

誰能久不顧?庶往共飢渴。

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

吾寧舍一哀,里巷亦嗚咽。

 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

豈知秋禾登,貧窮有倉卒。

生當免租稅,名不隸征伐。

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

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

憂端齊終南,鴻洞不可掇。

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②背景探析:

杜甫把老婆和孩子寄居在奉先,自己一個人去赴任。漫天的風雪,把一家人隔在兩個地方,在那個水深火熱的年代,幾乎每一個家庭都在受凍捱餓中掙扎著生存。

他一進門就聽見哭聲酸楚,原來他的小兒子,已經活活被餓死!他無法壓抑住滿腔悲痛,鄰居們趕來嗚咽不止。偉大詩人說不出內心裡有多麼慚愧,他是做父親的人呀,竟然沒本事養活孩子!

杜甫當時好歹是個官兒,享有特權:既不服兵役,又沒有交租納稅的負擔,尚且會遭受這樣悲慘的遭遇。那平民百姓的日子啊,可想而知就更加艱難了。杜甫詩歌中的主旋律”憂民憂國“,並不是上層特權階級偶爾向下看一眼後的悲憫,而是底層老百姓被災難的魔爪一刀刀割在心上的切膚之痛。

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③點睛之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忍受著這些錐心之痛,杜甫不禁回想起天矇矇亮的時候,他路過驪山腳下的情景:那裡是皇帝帶著上層特權人物奢侈享樂的地方:仙樂飄飄,羽衣霓裳,迴盪在雲霄。那高高的朱門裡,富人家的酒肉飄散出誘人的香氣,這大路上啊,凍餓死的窮人有誰去埋葬?相隔才幾步,就是苦樂不同的兩種世界,人間的不平事,使他悲憤填胸,不吐不快。

勞動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和推動者,“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去民心的唐王朝,動亂的暗流已經在歌舞昇平的表層下湧動。“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羽衣霓裳曲”,沒過多久,安史之亂就爆發,漁陽鼙鼓驚破輕歌曼舞、燈紅酒綠的奢靡,正所謂“玩火者必自焚”。

杜甫被BBC稱讚為“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作為父親的他卻愧疚終生


只可惜那位夭折的小兒,成為詩人杜甫心中永遠的愧疚,後世人送給他多少盛名,也無法彌補這份刻骨銘心的虧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