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徐州《快哉此风赋》和“鹢鸟退宋”的典故

苏东坡徐州《快哉此风赋》和“鹢鸟退宋”的典故

快哉亭,位于徐州市快哉亭公园内。

《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快哉亭在城东南,旧志宋熙宁末李邦直持节徐州,即唐薛能阳春亭故址构建。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后名奎楼,俗名拐角楼。”

宋宁熙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后,常约宾朋来此避暑。李邦直请他命名。苏轼快哉此风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虽庶民之不共,眷佳客以攸同。穆如其来,既偃小人之德;飒然而至,岂独大王之雄?如夫鹢退宋都之上,云飞泗水之湄,寥寥南郊,怒号千万,飒飒东海,鼓舞与四维。因此隅晋人一映之小,笑玉川两腋之卑。野马相欢,搏羽毛于汗漫,应龙所行,作麟角以参差。”。从此把阳春亭易名为快哉亭。

苏轼“快哉此风”的典故似出于《楚辞》先秦宋玉的《风赋》

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宋玉景差侍。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邪?”宋玉对曰:“此独大王之风耳,庶人安得而共之!”

徐州市文物局《江苏文化遗产解读工程》在快哉亭的解释是:取孟子“千里快哉风

一点浩然气”之意。但是实际上孟子有“善养吾浩然之气”,又有“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而把浩然之气和快哉之风联系起来的始建于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无论是宋玉的《风赋》的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还是苏东坡的快哉此风赋的寥寥南郊,怒号千万,当时的风都是比较大的。同时使人感到愉快的。

苏东坡在形容风力之大,还有“如夫鹢退宋都之上”,

鹢退宋都的典故取自《春秋·僖公》:“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

《左传》:“十六年春,陨石于宋五,陨星也。六鹢退飞过宋都,风也。”杜预注:“鹢,水鸟,高飞遇风而退。”

在宋国都城,有六只高飞的鹢鸟因为风大,被风吹回,退过城市。可见风力之大,持续时间之长。

苏东坡是使用典故的高手,他进士考试的作文题《刑赏忠厚之至论》臆造了皋陶的典故,唬过了主考官欧阳修。在这里使用鹢退宋都的典故,除了加强文章的主题快哉此风以外,还有强调徐州地点的功能,据说悼公时候,徐州曾经是宋国的都城,鹢退宋都和下文“泗水之湄”都是指徐州。黄河在北宋末年才夺泗,在苏东坡时代,徐州就是“泗水之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