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近日,浙江師範大學舉辦田家炳銅像落成典禮,曾在香港擔任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的浙江樹人大學校長李魯在發言中,透露了一個不為人知的感人一幕:“據田老的家人說,老人家彌留之際眼睛已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捐贈的學校!”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百校之父”田家炳老先生,名垂青史。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錢到,人到,心到,力到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前的田家炳銅像


11月20日,浙江師範大學田家炳教育書院前,隆重舉行田家炳銅像落成典禮,以此紀念中國香港著名愛國人士、“中國百校之父”田家炳先生誕辰101週年。


田家炳老先生之長子、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通過網絡發來祝賀時談道:田家炳先生在八十年代中期便開始走訪全國各地,他看到了教育建設的需要,在海峽兩岸捐資建校。他一生行善,關心下一代的教育,特別是人的內涵發展和塑造。“重視師範教育,因為老師的質量是教育的關鍵。”


在香港擔任中聯辦教科部部長的浙江樹人大學校長李魯在發言中,講述了一幕不為人所知的感人一幕:“據田老的家人說,老人家彌留之際眼睛已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一張中國地圖,上面標滿捐贈的學校!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這是田家炳老先生一直堅守的信念。李魯校長髮言中也講述了田家炳先生一生愛國、關心教育、賣宅建校辦教育的事蹟。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致辭


早在1982年,有“百校之父”之稱的田家炳就捐出自己80%的資產成立田家炳基金會,專注慈善公益事業,特別是教育事業,並將公益事業視為第二事業且專注其中。


田家炳長子、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田慶先曾說,父親從小受祖父的影響。他的祖父剛毅正直、樂善好施,備受鄉親的尊重。他的祖父常說:“孝親之身不如孝親之心”,因此,他的父親田家炳深感為他人多做好事很有意義,樂意多做好事。


“中國的希望在教育!”從1978年開始,田家炳常年奔波全國各地,他認為祖國的發展基礎在教育,在人才的培養。最早時中國內地的教育資源比較有限,他捐建了很多學校,並儘量親赴每一所學校,直至90多歲高齡才放緩走訪學校。


錢到,人到,心到,力到。田家炳曾說,做慈善不一定是錢的問題,做慈善要用“心”來衡量,有“心”的慈善才有價值。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百校之父”田家炳


田家炳,生於1919年,祖籍廣東梅州大浦,1935年父親田玉瑚去世,不足16歲的田家炳輟學從商,肩負持家重擔。1937年他遠赴越南,推銷老家的瓷土,1939年又轉至印尼從事橡膠工業。


後因印尼“排華”風潮日盛,為了讓兒女接受中國文化教育,他毅然於1959年攜全家遷至香港,後在新界屯門填海辦廠,生產塑膠薄膜和人造皮革。


他一生堅持“把錢用在最有用的地方”,掙錢、攢錢、捐錢,為了教育捐掉大部分身家,中國所有省份許多大學、中學、小學都能看到刻著他名字的學校,可他自己的生活卻非常簡樸,搭地鐵、租房租,還笑稱自己是“無殼蝸牛”。


早在六七十年代,田家炳就出任東華三院、博愛醫院、仁愛堂等香港多間慈善機構要職,協助社會福利工作。1982年,他本著“留財予子孫不如積德予後代”傳統美德,創辦“田家炳基金會”,捐辦的教育、醫療、交通、文娛等公益事業遍及兩岸四地。2009年他將名下全部物業轉增予基金會,並應邀社會賢達參與基金會管治,自己退任無決策權、無投票權的基金會名譽主席。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慶先(右2)參觀大浦縣田家炳實驗中學的田家炳事蹟展覽館


以前,田家炳出差時,每天行程安排得非常緊湊,有時一天去幾個地方。到偏遠地方,除了坐時間的火車、汽車外,一路顛簸,田慶先後來說,連他們幾個兄弟姐妹輪流陪同時都感覺吃不消,可他卻精神奕奕,一下車就同學校師生交談。


除了西藏因海拔較高沒有去之外,田家炳基本上走遍全國各地,直到90多歲後腿腳不靈便,實在難以出行了,才停止走訪。捐資後,他不僅會看設計圖紙,還會親赴工地實地考察,甚至連方便師生行走的樓梯加寬、教室採光、女生廁所面積及蹲位安排,他都一一為之著想。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田家炳曾說:“人生的最大價值在於無私奉獻,能把自己的財富資助公益事業,廣大民眾受惠,自己精神上也可獲得無法形容的安慰和享受。我們不妨將慈善公益看作是自己恆久而輝煌的事業。


1994年,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將2886號小行星命名為“田家炳星”。同為梅州人的葉劍英元帥之子葉選平贊他“名標星座,澤蔭神州”。


田家炳的傳奇一生中,既不是“首富”,也沒有“首善”稱號,他捨得一筆筆幾百萬、幾千萬向外捐,自己卻在香港過著堪稱清貧的生活。沒有自己的私家車,乘坐地鐵,走路上下班;他的鞋一穿就是10年,襪子是補了又補;號稱“香港皮革大王”的他,很長時間每個月僅開支3000元,過80歲大壽也不擺酒席。


邱秀堂教授,臺灣史跡研究專家,她給了田家炳老先生一個更精準的評價:“中國或全世界獨一無二樂善好施的巨人。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甚麼要信耶穌?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基金會”創辦人田家炳


“富過三代”洛克菲勒家族的傳承傳奇,與其嚴格的宗教信仰是分不開的。一個創業者的信仰,往往和企業所有者的使命感、價值觀、乃至企業長期戰略目標及理想有很大關係。


福耀玻璃創辦人曹德旺,一家四代信佛,也公開自己信佛的所作所為,還經常談及對佛教的虔誠。


田家炳的妻兒媳婦,都是基督徒,他自己在95歲高齡時,在香港播道會恩福堂接受洗禮,歸入耶穌基督名下。很多人不解,像他這樣的“好人”,怎麼也要信教?


田家炳如是回應:“很多人都不明白,我為甚麼要信耶穌,坦白說,我平生都是憑著良心做人,我會毫不臉紅地說:‘我是個好人,根本不需要耶穌。可是人眼中的好人,同樣有七情六慾,一樣會犯錯,所以在人眼中的好人,在神眼中,還是個罪人’。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家鄉——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坡鎮銀灘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田家炳。如果要問那些受惠的學生,田家炳精神源在何方?


追根溯源,生於1919年的田家炳,是個客家人,祖籍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高坡鎮銀灘村。大埔,鍾靈毓秀、人傑地靈,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香港嘉禾電影創辦人鄒文懷、中山大學首任校長鄒魯的祖籍地。


大埔全縣通行客家話,部分地方兼講漳州的閩南話,也會說潮州話。


崇文重教、詩禮傳家、勤儉誠樸等中華傳統美德,也是客家文化傳統。田家炳曾說,“我的一生,能鼓足勇氣去奮鬥,跟我腦筋裡的‘勤、儉、誠、樸’四個字有很大關係”,這四個字,就是父親田玉瑚早年對他的教誨。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在祖居“萬卷樓”


大埔高陂鎮銀灘村的“拱辰樓”始建於清嘉慶元年,也就是1796年,迄今已有224年曆史。拱辰樓,系田家炳的高祖父田振多所建,取名“拱辰”,出自論語“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拱辰樓築有朝東南角門門額“儒林郎第”,系葉選平所書。


梅州田氏先祖,原居山西平陽府吉州縣,後遷至江西贛州府興國縣,宋時又遷至當時閩西客家中心福建龍巖汀州。田氏梅州開基祖宗甫公,字復興、號梅坡,曾任梅州教諭,卜居梅州羅衣村布心大塘面。其父宅中公,是欽點翰林,在福建汀州為官時,御賜匾額“民歌善政”。


據《大埔銀灘田氏族譜原敘序》記載,梅坡公生三子,曰萬八郞、曰萬九郎、曰萬十郞。長子萬八郞娶周姓之妻,生五子,曰居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居仁公娶俞姓之妻,生兩子,長子名曰餘,即十二郞公,在元明交代之際,遷居當時屬潮州府饒平縣轄地、現稱大埔縣的三洲坑,成為大埔縣田氏開基一世祖。


田氏銀灘開基祖隱德公,生於明正統七年,由大埔開基十二郞公下傳第四代,隱德公定居銀灘已572年了。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田家炳早年與母親及家人合影


如果從銀灘田氏開基祖隱德公算起,至田家炳曾祖父田百疇這一輩,整傳十代。田百疇,曾任清朝河南府經歷、欽加六品官位敕授儒林郎。大浦民間,至今仍流傳著“田百疇禁山”之傳說。


言必信,行必果!是他為政風格,連自家的媳婦進入禁山區打柴伐木,即便鄉親們以為她是初犯,責備教育便可;百疇公卻堅持道:“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我家媳婦既犯了禁山法規,更應當受到處罰,就罰兩臺戲吧!不罰不順民意,不罰山規難行,不罰不足以儆效尤。”


百疇公之子田蔚如,即是田家炳的祖父,是鄉里有名的大善人。田家炳父親田玉瑚,系田蔚如之次子,生於1872年,因重義輕利,濟貧恤孤,被當地人尊稱“玉瑚公”。玉瑚公,在銀灘開設磚瓦廠,還在銀江流入韓江的河口開設“廣泰興”商號,經營油米雜貨。


田家炳出生時,父親玉瑚公已是48歲了,曾祖父和祖父都已故世。田家炳母親田房氏,生於1881年,1965年辭世,她一生僅有田家炳一子,因本地有認養子女之習俗,另養了一子,名叫田家烈。


母親房氏,是個典型的客家女,賢淑聰慧、精明能幹,她做什麼事情總是井井有條,雖識字不多,記憶力卻相當好。田玉瑚晚年多病,磚瓦廠多由她操持。父親過世後,田家炳繼承了家裡的瓦窯生意,當時念中學二年級的他,只好輟學。1937年,十八歲的田家炳遠赴南洋發展生意。


小時候,母親房氏每天忙於管理100多人的磚瓦窯,田家炳反而與父親相處的時間多了一些。在他印象中,父親“慈多於嚴”,母親“嚴多於慈”,嚴母慈父。後來,田家炳說他日後兢兢業業地努力創業,父親的家教,已成了他安身立命的準則。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上世紀60年代,田家炳和子女們在一起


他也將這一套做人做事的信條,教育他的後輩。1975年春,田家炳給遠在異國讀書的長女田淑芳信中寫道:“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處,至大之事愈宜平處,疑難之際愈宜無意。淑芳長女勉之。


田家炳的夫人周坤瑩,生於1927年,她父母是梅州蕉嶺人,也說一口流利的客家話。1945年春,經中學同窗好友郭耀金夫婦介紹,田家炳與周坤瑩相識,當年夏天,喜結良緣,二人在印尼成了家。


順帶提及,由於戰火阻隔,在南洋的田家炳與遠在大浦老家的母親及家族親人,曾失去聯繫。一次他返鄉時母親正生病,南洋生意又無法拋下,家族至親勸他“娶妻侍母”。1947年,經人介紹,田家炳與他母校大麻中學的余文彬老師之養女房惠英成婚,二房太太房惠英和妻子周坤瑩同歲。


後來,田家炳對房惠英媳代子職奉母之勞,一直於心不安,總覺得做了一項最缺德的事。1949年,因戰火加上老家治安不好,在馬來西亞的田家炳姐姐,把母親接了過去,這年冬天,二房太太房惠英也赴印尼,與田家炳、周坤瑩等一家人團聚。


無傳承不家族。田家炳有9個子女,5個兒子,4個女兒。上世紀80年代,田家炳逐步代際交棒,將家族旗下產業分別交予二代5個兒子主管,自己則專注於到他的第二事業,到祖國各地捐資和辦慈善公益,其中,教育是重點,捐款也是最多的。


田家炳彌留之際眼睛看不見,顫抖的手仍握著標滿捐贈學校的地圖

1982年創辦田家炳基金會


子承父志,二代接力,長子田慶先出任田家炳基金會董事局主席。事實上,過去30餘年,當田家炳奔波於兩岸四地,他的身邊有夫人周坤瑩,以及田慶先、田文先、田榮先、田熾先、田淑芳、田淑玲等家族二代。


1982年,田家炳捐出自己的八成財富,還有當時價值10多億元的4棟香港工業大廈,創辦了“田家炳基金會”,2009年,他又將其名下所有物業,轉入基金會,把慈善作為人生第二事業,並傾注全部心力。


田家炳認為,做生意要守信譽,做慈善也要守信用。之所以將捐建學校以他名字冠名,就是為了激勵自己,一定要把教育,把學校辦好。田家炳說:“如果你的教育做不好,學校做不好,把田家炳三個字寫上去,不但不會榮耀田家炳,反而會醜化田家炳,家長就會講,兒女千萬不要送到田家炳學校讀書,那田家炳,就會是個恥辱。


在浙江師範大學,浙江樹人大學校長李魯也講述了田老先生賣宅建校辦教育的事蹟。那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時,家族企業和田家炳基金會的收入都深受影響,甚至出現了捐款承諾難以兌現問題。


為了讓捐助項目順利推進,田家炳低價變賣了在九龍塘高尚住宅區佔地900餘平方米大別墅。直到去世時,田家炳仍一直與親人住在租來的小房子裡。要知道,這所田家炳居住了38年價值過億港元的別墅,當年低價賣掉時僅有5600萬港元,其全部款項都投向了內地幾十所學校。


“田家炳”這三個字,是傳奇也是豐碑,“中國或全世界獨一無二樂善好施的巨人”!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