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发放消费券,不能全看谁手快

疫情好转后,不少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形式促进消费,提振社会经济信心。发放消费券,都采取了“线上发放,多轮交替,送完为止”的方式。由于每次发放数量有限,很快就被一抢而空。如4月20日晚8点,杭州发放第五轮消费券,仅用了105秒就被“秒光”,可见受欢迎程度。

北京晚报评论:发放消费券,不能全看谁手快

但是,消费券要在手机上抢,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虽然这样比较便利,可以节约成本,可以精准判断申领的人群,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或不太懂得使用智能手机,就等于从一开始便被排除在外。

从道理上来说,消费券只要在当地的人都可以申领,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领到,最后成了拼手速的技术活。这样,消费券难免成为只是针对部分人群的优惠政策。而那些没有能力抢或不会抢消费券的人,恰恰可能是更需要消费券的人,是政府优惠政策不该遗忘的群体。现如今,没有智能手机或不懂得操作的人,大多是老人、视障人士以及部分困难群体,他们成了申领电子消费券的“困难人群”。

有人说,这是政府刺激消费的一种方式,跟平时的困难群众补助有所区别。但是,政府刺激消费的优惠,也不能遗忘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有优惠的消费。应当从政策层面上,对他们有所考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变“消费券基本靠抢”的单一方式,尽可能公平地把消费补助发放到位。

消费券政府优惠措施,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公平甚至是效率的前提。消费券的资金来自公共财政,就更应遵循公共行政的理念,让公平公正的阳光洒在每一个人的头上。

来源 北京晚报

作者 魏英杰

流程编辑 刘伟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