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導語:在世界版圖上,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古道,它東起長安,一路向西,途中翻越了高山,跨過了大河,經過了沙漠和海洋,最後來到了羅馬,這就是聞名中外的絲綢之路。壯志西行追古蹤,孤煙大漠夕陽中。駝鈴古道絲綢路,胡馬猶聞唐漢風。這首【七絕·重走絲綢之路】是古人對絲綢之路絕美風光的描寫。無數的商人通過這條絲綢之路進行貿易往來,他們將西方特有的物品帶到東方,又將東方的絲綢帶到西方,傳至世界。絲綢之路無疑促進了東西方的政治經濟交流和文化的傳播。可是在歷史上,卻長期存在著這樣一種聲音,他們認為,絲綢之路 “通少斷多”,即絲綢之路暢通的時候少,阻斷的時候多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一、溯源

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羅馬作家老普林尼《自然史》

曾這樣寫道“這一民族以他們森林裡所產的羊毛而名震遐邇。他們向樹木噴水而沖刷下樹葉上的白色絨毛,然後再由他們的妻室來完成紡線和織布這兩道工序。由於在遙遠的地區有人完成了如此複雜的勞動,羅馬的貴婦人們才能夠穿上透明的衣衫而出現於大庭廣眾之中。” 後來這一材質被人們推斷為是來自東方的絲綢

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

而絲綢的產地在中國,又怎麼會跑到千里之外的羅馬去了呢?

德國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是最早提出“絲綢之路”這 一說法的人。他在《中國書》裡,將中國與中亞以及印度間,進行絲綢貿易的這條路稱之為“絲綢之路”。這一說法得到了國內外大多數學者的認同, “絲綢之路 ”正式得名。

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絲綢之路

二、發展

在中國的歷史上,關於絲綢之路的建設和維護從未斷絕過。

西漢時期張騫奉命出使西域,誰曾想到這一走就是十年,也正是這十年的時間,讓張騫對西域有了深刻的瞭解和認知,這也為他歸朝建設絲綢之路打下了堅厚的基礎。歸朝後的張騫再度出使西域,兩次出使西域,加強了漢朝與西域的聯繫,促進了漢朝與西域的友好平等交往,佛教也是在這時候傳入中國,從此在中生根發芽。東漢班超被任命為西域都護,在西域經營了幾十年,加強了西域與內陸的聯繫。魏晉時期,航海與造船技術的發展,海上絲綢之路也初現雛形。由中國的東部,向東北部的日本出發而成的東北絲綢之路,也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在《魏書》本紀中,還記載了波斯國為中國帶來了玻璃製品。浩浩湯湯,往來不絕的商隊,沙漠裡悠揚的駝鈴聲,還有漂泊在海上的歌聲,都是絲綢之路曾那樣繁榮的真實寫照。

隋唐時期,更是將絲綢之路發展到頂峰。《隋書·西域傳》序記載:侍御史韋節,司隸從事杜行滿使於西番諸國,至罽賓(今塔什干附近),得瑪瑙杯,印度王含城得佛經,史國得歌舞教練,獅子皮、火鼠毛。官、民的交往又活躍起來。 東西方互通有無,無論是藝術還是醫術,無論是學術還是武學,都在隋唐這一時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隋唐文化的大繁榮絲綢之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從我國絲綢之路的發展上來看,絲綢之路“通少斷多”這一說法顯然是立不住腳的,正是因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我國的文化才得以繁榮,絲綢之路帶來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豐富了我國的文化資源,使我國成為一個有容乃大,兼容幷包的文化大國。不僅是文化上,在政治和經濟上也對我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商旅間的貿易,為我國帶來了西方特有的物產,各種奇珍異寶和珍貴的藥材。

三、粟特商人的興起

歷史上靠著絲綢之路發家致富的商人很多,如阿拉伯商人、波斯穆斯林商人、印度的商人、以及粟特商人。前面 所提及的阿拉伯商人、波斯穆斯林商人、印度商人,平時都有所耳聞,因此也並不陌生。但是粟特商人這個詞卻很少聽到。

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作為一個專業名詞,“粟特”並不存在於詞典之中。但是,你若要查查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領導者:安祿山,史思明,恐怕跳出來的第一個詞條 便是“安祿山,史思明”粟特人。包括現在很多姓曹、安、何,康的人,說不定也是粟特人的後裔。

粟特人最初是沿著絲綢之路做小規模生意的,粟特人做生意四處遊歷,因此他們生意做在哪裡,家就安在哪裡。隨著絲綢之路的發展,粟特商人的商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阿姆河和錫爾河為中心,北到匈奴、突厥,南到印度,西至波斯羅馬,東及中國的,巨型網狀貿易版圖。他們自阿姆河向西,為中國帶來奢侈品和黃金美食和人口。初唐詩人王績《過酒家五首》“洛陽無大宅,長安乏主人。黃金銷未盡,只為酒家貧。此日常昏飲,非關養性靈。眼看人盡醉,何忍獨為醒。竹葉連糟翠,葡萄帶曲紅。相逢不令盡,別後為誰空。對酒但知飲,逢人莫強牽。依爐便得睡,橫甕足堪眠。有客須教飲,無錢可別沽。來時常道(上“世”下“貝”),慚愧酒家胡。”這裡的酒就指“葡萄酒”,正是粟特人從遠方帶來的。

為什麼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

粟特人的興起,給中國帶來了美食美酒,黃金和人口,許多僧人也跟隨者出遊的商隊進行文化的傳播。由此可見,絲綢並沒有“通少斷多”,反之,給中帶來了大量珍貴的瑰寶,為中國的文化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時中國也憑藉著絲綢之路,為世界獻出了寶貴的厚禮,中國的文化、飲食、政治、經濟,也通過絲綢之路影響了世界上更多的人。

四、結語

從長遠來看,絲綢之路並沒有“通少斷多”,中國歷史上對絲綢之路的維護與建設,以及粟特人將絲綢之路的影響擴大化都證明著,絲綢之路在歷朝歷代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影響不可小覷。因此歷史上絲綢之路“通少斷多”的說法是錯誤的。即使是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也仍強調著絲綢之路的重要性,“一帶一路”的提出和實施,也印證了絲綢之路對當今社會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粟特商人史 魏義天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2. 1.1

【2】 絲綢之路從未斷絕 單之薔 2015.4.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