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的巨大成功帶給我們現代社會的啟示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都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變法,唯有商鞅變法最為成功,成功的將積貧積弱的秦國發展成戰國七雄的霸主。

其實細看起來,商鞅變法有價值的核心內容就這幾條:

1、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2、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別獎勵墾荒

3、獎勵軍功,建立二十等軍功爵位

4、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

5、推行一夫一妻制

6、制定秦律,以法治國

細看之下,並不是很複雜,秦國從公元前359年開始變法,只用了大概10年左右,效果便明顯起來,秦軍士兵打仗悍不畏死,後勤糧草源源不斷。變法20年以後,秦國便一躍成眾諸侯的霸主,令山東六國膽寒。

難道是其他諸侯國不知道變法的好處嗎?還是故意視而不見,而且這些變法內容都是公開的,其它諸侯想要了解詳細內容也很簡單,隨便打聽一下就知道了。

這就要談到抓住問題本質的重要性了,從商鞅變法來看,主要抓住了三個根本性的問題,第一條: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鼓勵墾荒。可以解決平民進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多勞多得,而且土地是私有財產,國家不干預你種什麼,這就和改革開放初期的土地承包一個理,自從分了田,家家都有餘糧,田埂上全是經濟作物,只要土地能創造財富,農民就絕對不會浪費一絲一毫,這一條是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

第二條:獎勵軍功,設立20等軍功爵位。這一點有效解決了底層人民向上層社會流動的問題,打破了舊有的階層固化,而且明明白白的立功制度和升職制度,讓士兵明白,想出人頭地,就在打仗時賣力衝鋒就行,國家以你的軍功大小給與獎勵。使得百姓的參軍和打仗的熱情大大提高,從以前好男不當兵,到後面好男要當兵,當兵才有前途。單純從普通士兵待遇來看,秦國是不一定比魏國,齊國這些富國高的,好就好在他給所有普通軍人一個跳躍階層的機會,這一條提高了軍人參軍作戰積極性。

第三條:這一條最為重要,保證了商鞅變法有別於其它山東六國的變法,也就是制定秦律,依法治國。再好的措施,再好的變法,一旦被破壞,也是行同虛設,其它山東六國就是這樣,看到秦國變法大獲成功,也紛紛效仿,結果都是學了些皮毛,好的措施沒有得到徹底的執行,被基層的官員全玩壞了,也就是後世所謂的王權不下鄉,皇帝發佈的詔書再有利於百姓,下面基層不執行或者偷樑換柱的執行也是白搭,有時候反而適得其反,演變成官員剝削百姓的工具。

宋朝著名的王安石變法就是這樣,其內容比商鞅變法更詳細,更符合當時社會的實際需要,也更人性化,比如青苗法,政府根據百姓一年中收成時青黃不接的問題,避免高利貸對百姓的盤剝而設立的農業貸款,結果到了基層,很多地方官員強制對百姓貸款,不管你需不需要,或者暗地裡提高利息,加收其它費用,百姓負擔還是很沉重。

這就是執行不到位的弊端,也就是說,王安石比商鞅差的方面,不是說他的變法內容有多差,而是商鞅以法律來保證變法能夠落到實處,比如統一度量衡,設立郡縣制等,都是為了中央執行力能有效到達基層而設立的。

在現在社會辦企業也是一樣,優秀的企業他們的措施就那些,看起來很簡單的,比如華為公司,他的股權激勵制度,狼性精神,管理制度等,這裡面詳細內容對所有企業來說都是開放的,很容易學,一點不難,但整個國家就一個華為,其它的企業很多是畫虎不成反類貓。有些企業和員工談奉獻,談狼性精神,結果分起錢來就不學華為了,這不是明顯的盡學些皮毛嗎?

再比如,改革開放後國家前前後後設立了五個經濟特區,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島,相同的政策,結果是,深圳發展的最好,不僅規模大,地區人均收入還是全國三倍以上,其它兩個汕頭,海南島連全國平均水平都沒達到,另外兩個珠海,廈門也還算不錯,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這個就是執行能力的問題了,同樣都是經濟特區,不存在誰的政策和法律的好壞。

不同的時代,也許問題點不一樣,但是核心點都是一致的。就是個人的付出要和他獲得的利益必須成正比。

商鞅變法前,和改革開放前大鍋飯時代,老百姓都是給集體打工,幹好幹差都是一樣,努力和不努力區別不大,試問誰會那麼積極的去做事呢?當時社會生產力底下,普遍不富裕,百姓也沒有太多其它的謀生賺錢方式,一旦解放了生產力,多勞多得,除了上繳國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種地積極性馬上起來,家家有餘糧就是富裕的生活象徵。

但是隨著社會商業的發展,打工收入已經遠遠超過小農經濟的種地,以現在打工為例,即便是普通工薪階層,每月3000多-1萬,一年就是4-12萬,遠遠超過種地收入,種一畝地,年產糧食1000-2000斤,糧價1元左右,也就是說種一畝地,毛收入1千-2千,扣除其它化肥,農藥等成本,不算人工,一畝地最多賺500元左右,農民還累個半死。也就是說農民要賺到4萬,至少要種80畝,關鍵是種植量到了80畝,就需要半機械化了,每畝還能不能賺到500元都難說,這就是典型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不解決這個核心問題,其它措施比如小規模補貼等都是治標不治本。

對企業也是一樣,不同行業,可能管理要求不同,利潤率不同,員工的素質水準不同,但是有一點是通用的,就是員工的實際付出一定要和他的收入一致,離開了這一條,其它方面做再多都是虛的。一旦企業或者管理者在員工的應得收入上失信於自己的員工,再讓他們恢復積極性就很難了,很多領導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好好幹,公司不會虧待你們的,我們領導層每天都有關注你們的行動和付出”。

這話就是正確的廢話,聽起有理,沒有一個完善的制度治理體系,員工的付出怎麼得到保證一定能有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