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文/半夏末冬

自從上幼兒園起,鄰居家的小莫就成了群體裡最“孤獨”的存在。鄰居說:“孩子太膽小、太害羞了,不敢和別的孩子說話,也不敢交朋友,久而久之大家也不和她玩,後來進小學了,也是一如既往的害怕社交甚至更加嚴重了,真是讓人又急又慌。”

一、不擅交友≠羞怯膽小,“社交不適症”是主因

朋友是漫長人生路上的財富。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曾刊登過美國杜克大學專家勞倫·布蘭特的從進化心理學角度解讀人類為什麼要交朋友的刊文。刊文稱:“朋友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屬品,從科學角度看,交友會產生[內啡肽]這種神經化學物質,使人產生幸福感。”

我們常把友誼比作人生路上的明燈、寒冬時的熱茶,而事實上,並非所有人都擅長社會交往,擅長交朋友,尤其是年齡相對偏小的孩子,更容易在陌生環境中表現出害羞、不愛說話、不願交友等,如果此時父母或老師草率地將其判斷為膽小、羞怯、性格內向是不科學的,不擅交友不等於羞怯膽小,這可能是孩子出現了暫時性的“社交不適症”。

美國心理醫生伊萊恩·阿倫在著作《天生敏感》一書中提到:“社交不適症會使你的言談舉止顯得不夠從容,害怕自己陷入過激狀態,害怕舉止失措,害怕想不出話題可說。”當源自內心的害怕超過身體的舒適界限時,就可能表現出臉紅、心跳加速、緊張等,此時,我們的否定、批評或“貼標籤”可能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壓力,打擊他們在社交中的自信心,最終孩子可能出現自卑、孤僻的心理性格。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二、造成“社交不適症”的原因有哪些?

伊萊恩·阿倫提出,“過激狀態”是造成社交不適症的主要原因。過度應激狀態,是在各種內外環境因素及社會、心理因素過度刺激時出現的全身性非特異性適應反應。

在孩子的社會交往中,造成孩子出現“過激狀態”而導致“社交不適症”的,主要有以下4個方面的原因:

1.社會文化偏見的影響。

有資料顯示,在美國75%的人都是外向善交際的。由此,佔據少數的不擅社交的人往往處於弱勢位置,甚至認為害羞、不擅社交是存在心理問題,是不健康的。社會文化的偏見讓原本正常的社交行為習慣打上了好壞的烙印,長期在這類環境中生活的“不擅社交”的人,飽受著來自家庭、學校、職場的偏見,久而久之連自己都為自己打上了負面標籤。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2.“抑鬱質”氣質類型的影響。

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將人劃分為膽汁質、多血質、粘液質和抑鬱質四種氣質類型,其中,黑膽汁佔優勢的人就屬於抑鬱質。抑鬱質的人神經類型屬於弱型,一般表現為行為孤僻、不太合群、觀察細緻、非常敏感、表情靦腆等。

由於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少,穩定的情感產生得慢,在快節奏的社交場合中,會顯得過於“慢熱”,當“慢熱”被誤解為“膽小羞怯”時,則會極大程度地加重他們內心對於社交的害怕,從而出現過激反應。

3.家庭環境和氛圍的影響。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我們最早的教育學習、情感養成都來自於家庭,家庭對孩子社交的影響主要在於三個方面:

第一,父母對人際社交的態度常常會影響孩子的社交,家中父母不擅長社交,孩子可能也不擅長社交,尤其是在母親有社交焦慮的家庭中,孩子出現社交不適症的概率會更大。

第二,有的家庭氛圍相對嚴肅,家庭成員間的交流和溝通氛圍相對嚴謹,這會一定程度上給孩子的社交帶來壓力。

第三,在這個“無手機不交際”的時代,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漸漸被手機覆蓋,飯後一家人不聊天,全部低頭刷手機的畫面並不鮮見。在缺少面對面的語言交流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面對陌生的社交場合,更易出現“過激”狀態。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4.不愉快的社交經歷的影響。

孩子早期的社交經歷是對其社交態度造成直接影響的,曾經的一些不愉快、不友善的社交經歷,容易讓孩子後續面對社交場合時更顯緊張和焦慮,如果不及時幫助孩子調整心理狀態,讓孩子對社交有正確的認識,長此以往孩子可能就會變成“不擅社交”的人。

三、如何調節“社交不適症”?

正如英國哲學家培根所說:“友誼的一大奇特作用是: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 人際交往不僅能夠讓孩子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也有助於鍛鍊他們的溝通、合作、思維能力,讓孩子充分認識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學會正確控制和處理情緒,完善人格的成長。

那麼,在實際的社交場合中,應該怎樣幫助孩子處理“社交不適症”呢?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1.正確認識“過激狀態”,身體療法與心理療愈雙管齊下,調節“社交不適症”。父母要幫助孩子正確地認識社交場合中的“過激狀態”,過激並不等於害怕,更不能將此認定為孩子膽小或羞怯。父母一方面要接納孩子的狀態,另一方面要積極的對孩子進行安慰和疏導,讓孩子認識到:“我出現這樣的狀態並不是羞恥的,是一種非常正常的反應。”

當孩子接納自己的狀態時,緊張的情緒會慢慢平復下來,才能更加從容地面對當前的社交環境。如果孩子的“過激狀態”較為強烈,則可以帶孩子暫時離開當前環境,換一個輕鬆、自由、沒有壓迫感的環境氛圍,讓孩子的身體得到充分的放鬆,同時,可以通過閉眼、腹式呼吸等方式,平復心緒。

對於稍大點的孩子,可以引導他們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待當前自己的“過激狀態”,還可以鼓勵孩子漸漸喜歡上自己的這種狀態,這有助於培養孩子自信、樂觀、開朗的心態。

2.牽線搭橋,促成孩子的“默契社交”。

儘管在社會中擅長社交的人偏多,但伊萊恩·阿倫說:“在一屋子人裡面,至少有一個人和你一樣苦於社交不適症。”當孩子暫時無法適應“大場面”的社交場合時,不如幫助孩子尋找一個舒適的社交“小圈子”,找到一個與孩子一樣特質的人,牽線搭橋讓他們成為朋友,這樣的“默契社交”會極大程度減輕孩子的焦慮和不安,幫助孩子從容社交。


孩子不擅社交令人急!掌握這4點,幫助孩子克服“社交不適症”

3.重構“不完美”的社交經歷。

在孩子日常的社交活動中,“不完美”的社交經歷總是難免的,父母的及時干預和幫助是孩子正確認識和理解社交的重點,而當“不完美”社交經歷已經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時,幫助孩子重構經歷則是關鍵。

我們可以用喚醒、認識分析、重新評價的方式來進行重構。首先,幫助孩子回憶“不完美”經歷,並回憶當時孩子對那段經歷的看法;其次,幫助孩子分析“不完美”經歷,並分析當時為什麼會做出相關的反應;最後,與孩子分享你對於過去經歷的看法以及當下孩子對於過去的看法和評價。通過對一件件“不完美”社交經歷的重構,可以幫助孩子在後續的社交場合中慢慢找到舒適狀態,調節“社交不適症”。

4.改善家庭氛圍,摒除社會偏見。

家庭氛圍反映了家庭成員之間情感聯結緊密度和對社會生活的態度。父母要塑造孩子良好的社交性格,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就要從自身做起,創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平時,可以通過家庭聚會、飯後交流、旅行出遊的方式,來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交流。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高質量的陪伴和溝通,有助於建立他們的自信心,幫助孩子養成樂觀的性格、豁達的人生態度。

說實話,我們很難靠一己之力來摒除社會偏見,但眾人拾柴火焰高。作為父母,要摒除對於“不擅社交”就是膽小、怯弱、羞怯的偏見,更不要給孩子貼上這些並不友好的標籤,我們要正視並接納孩子的性格、喜好、習慣,並加以合理的引導,讓孩子們在接納中成長,而不是在偏見中封閉甚至墜落。

我們要堅信,世界上沒有相同的樹葉,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他獨特的閃光點。

我是半夏末冬,90後寶媽一枚,育兒方法千百種,與你分享親歷過的有效技能,讓我們一起在育兒中成長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