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流量”所以“審醜”

從“竊·格瓦拉”到“郭老師”,在流量經濟的利益驅動下,網絡世界的“審醜”畫風越發走向荒誕。

千百年來,人們始終抱持追求真善美、厭惡假惡醜的普遍價值觀,認為醜不過是美的參照和對立,或者說醜只是手段,美才是目的。1853年德國美學家卡爾·羅森克蘭茨出版《醜的美學》,被視為醜在審美王國中以獨立身份出現的重要標誌。卡爾·羅森克蘭茨認為,醜是自成規律的,醜不只是美的否定,醜從此成為一種特殊的審美形態,擁有了與美相提並論的話語權。然而這位一百多年前的先鋒藝術家肯定意料不到,在今天的網絡世界,人們對“醜”會抱有如此熱情,甚至為醜而醜、以醜為美、以醜為榮。對“醜”的追逐和狂歡,早已跨越精神世界界限,搖身變為商業領域即時變現的流量、賣點和生意,人們正前赴後繼湧向“娛樂至死”的路上。

的確,世界上的美都是相似的,而醜卻是各具特色的,這也呼應了互聯網文化青睞“獨特性”的邏輯和法則。成年人的世界裡沒有“容易”二字,人們通過虛擬世界的圍觀來獲得刺激或是類似於心理安慰的平衡,來逃避現實的無奈、宣洩內心的空虛,這可能是審醜在網絡世界特別是在直播中大行其道的原因。吃瓜群眾們簇擁的並不是某個人,而是他所代表的熱度和符號,人被異化成為一種道具或消費品。但如今,越來越多的浮誇出格表演佔領人們眼球,大批平臺推手一窩蜂營銷炒作,審醜越來越異化、畸形甚至突破法律和倫理邊界。在這場危險的網紅生態鏈中,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和警惕。

作為內容輸出者,蹭熱點、博關注,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要看蹭的是什麼性質的熱點。一些直播平臺傳播低俗、頹廢、墮落的價值觀,對社會主流文化形成一定的衝擊,對一些缺乏獨立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的青少年危害尤甚。4月21日,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聲:流量只是一種驅動力,是否導向健康的經濟模式,是否能具有長遠的發展動力,要看流量是否能被引向真正的價值。價值是流量的必備養分,這應該成為社會各方共識。

這種聞醜而上、製造噱頭的營銷模式,細究起來,其實並不具備可持續性。網絡時代的新聞半衰期更短,從“犀利哥”到“流浪大師”,都曾從備受追捧的流量巔峰跌落至無人問津的過氣網紅。如此“飲鴆止渴”收割流量,毒害的是整個行業生態。沒有鮮花,野草便會肆意生長;剷除醜的生長土壤,美才能被人們看見。一茬一茬的流量醜星,各醜其醜的群魔亂舞,無不在警醒我們:是時候反思一下這種唯流量論的傾向和崇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