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一個作家寫社會新聞,要不要深入第一線?

用戶元宵


中國文化具有包容性,容納糟粕和精華,中國人民自有原則。文化不是孤立於國家、孤立於時代、孤立於生活,孤立於人民情感需要的東西。文化要有自覺的正義傾向。

希望像方圓(頭條視頻)一樣更多的武漢人,作為一線疫情人員,敘述武漢人民抗疫的真實情況!十萬名……五十萬名武漢人,出來講講武漢人民及全國人民勇敢抗疫的故事。讓正義的英雄故事,淹沒偏見的方方日記。


世界清醒著


當然,這是無可置疑的!因為社會新聞是要對社會對人民負責的,必須親臨現場瞭解真相真實反映,而不是閉門造車,生編硬造,這是新聞人必須遵循的要領!


早春記憶


要回答這個提問,首先要搞清楚兩個基本概念,即作家的文學作品與社會新聞的統一性與差異性問題。

作家是指從事文學體裁即小說、散文、詩歌劇本、故事等的創作人員,作品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通過提煉、加工、揉合、渲染的手法彙集素材,創作出某一特定時期和一定區域內的藝術作品。

社會新聞,體現的是事件的時效性、準確性、真實性,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原因、結果的真實紀錄。真實客觀觀是社會新聞的生命。

文學作品可以收集素材,揉合加工去拔高、塑選人物形象、事件的特色。

社會新聞必須是將即時新聞事件的再現並加以客觀記錄的夂字表述。不能有絲毫的虛假成分。

一個合格的作家是人民的代言人,時代的謳歌者,同人民鼓與呼,和時代共進步,是公平正義的化身。

同樣也是一個新聞工作者的必備基本素質。

說的這裡就必須要提湖北作家的方方的“方方日記”。日記亦是一種新聞的形式,遵守的是“真實、準確、時效”的基本要求,如果把日記當小說寫,那不是日記,是故事。

方方用偏頗視角放大了事物本身,憑主觀臆想揣測事件走向,卻忽視了社會體制的巨大效應,忽視人民群眾的潛在力量。

是一個不稱職不德道的作家。

她不是魯迅也不是巴金,她註定會被國家和人民拋棄!

綜上所說,一個作家寫社會新聞不深入第一線,不深入現場,寫出的東西叫杜撰,是編故事賺眼球。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糸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