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 | 學習時間寶貴,那你還讓孩子運動嗎?

身為70/80後的爸爸媽媽們

一定對體育課被所謂的主課佔用印象深刻吧

有了自己的孩子後,您是不是也曾經萌生過

這樣的念頭:孩子學習時間寶貴,

還是不要運動了吧.....

家庭教育 | 學習時間寶貴,那你還讓孩子運動嗎?

來,耐心讀完這篇既有故事,

也有科學結論的深度好文,

瞭解運動對於孩子的成長,

乃至我們最為關心的學習成績問題,

都有哪些益處吧!

“零時體育計劃”帶來的改變

芝加哥附近有一所中學實施零時體育計劃,即在沒正式上課之前,讓學生早七點到校,跑步、做運動,要運動到學生的心跳達到最高值或最大攝氧量的70%,才開始上課。

一開始時家長都反對,孩子本來就不願早起上學,再去操場跑幾圈,豈不一進教室就打瞌睡?結果發現正好相反,學生反而更清醒,上課的氣氛好了,記憶力、專注力都增強了。

原來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我們的快樂中心伏隔核裡面都是多巴胺的受體。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

研究者也發現在斯坦福成就測驗中,那些體能好的學生數學勝過全體的67%,英文勝過全體的45%。2004年由小兒科醫生、認知科學家等組合的團隊對學生健康做了一個評估,發現一週只要運動3到5次,每次30到45分鐘,就能大大提升孩子記憶、注意力和教室行為的正向效果。

看到運動對學生學習和行為的好處,學校體育課節數不但不該減少,還應該增加才對,我們應該讓孩子用最自然的方式來提升他的體能與學習效果。


家庭教育 | 學習時間寶貴,那你還讓孩子運動嗎?

運動是壞情緒的宣洩渠道

孩子的攻擊性,需要透過教育來引導、昇華為正面行為。除了良善行為的認同學習外,多運動是很好的宣洩管道,能讓大腦分泌多巴胺,使孩子擁有正向的情緒。

很多父母覺得很奇怪,他的孩子從小捧在手心長大,不曾被打,也不曾看過別人被打,為什麼進了託兒所、幼兒園後會動手打人?他從來沒有模仿的對象,這個暴力的動作是從哪裡來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

模仿的確是最原始的學習,既然沒有模仿對象,為什麼會有這個行為出現呢?原來,它是從我們祖先——動物身上來的。動物在世界上生存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把基因傳下去。為了傳基因,需要交配,所以弗洛伊德說“性是個本能”。我們也的確看到每種動物都有它自己種族獨特的求偶交配的方式,沒有人教都自然會,連關在籠子里長大,不曾見過其他同類的動物,見到異性,也會立刻展開它的求偶儀式,所以“性”是動物的本能。

為了達到這個“性”的目的,必須同時還要有另一個本能,就是攻擊性——擊退情敵,獨享交配權。在資源匱乏、“僧多粥少”的大自然裡,攻擊性是我們祖先確保基因傳下去的重要本能。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動物的本性,方法是將這些野性變成公平競爭的運動技能,在合理的條件下發洩、紓解出來。

瞭解人的暴力、攻擊性的來源後,我們應該盡力推行體育,讓暴力有適當的管道發洩出來。運動會促使大腦分泌多巴胺,這個多巴胺促進我們的正向情緒,使我們不易得憂鬱症。運動還能加強團隊合作的默契,因為21世紀又回到了我們祖先生存的方式——用團隊的力量求生存,去併吞別的公司或跟別的公司競爭,不再像以前一樣單打獨鬥了。

我們一向不注重體育,常把體育課調去補英文或數學,殊不知希臘人早在兩千年前就看到體育的重要性,他們的孩子16歲以前最注重的便是體育。有了強健的身體,知識才有意義;失去健康和生命的話,再多的知識都無用武之地。


家庭教育 | 學習時間寶貴,那你還讓孩子運動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