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沒有殺劉封,結果會怎麼樣?

油茶歷史絲語


劉封與關羽失荊州沒有多大關係,可以說劉封的結局,從劉禪降生就已經註定了。

孫權向關羽提親,關羽對東吳使者說“虎女焉能嫁犬子”,可謂是徹底把東吳孫權得罪光了,之後發生了呂蒙白衣渡江偷襲荊州的事情,關羽身首異處,這和劉封有什麼關係。

劉封是劉備的義子,本來是來繼承劉備事業的,但隨著劉備親兒子的降生,義子只能靠邊站了。

劉封只能拼命的表現自己,進攻益州,勇猛非凡,攻無不克,立下赫赫戰功,之後和孟達聯合攻佔漢中上庸,抵禦來自南陽的威脅,但自己的表現不被群臣看在眼裡,

自己還是比不了親兒子,

因此劉封開始性情大變,可以說劉封的努力沒有什麼結果,他的命運從劉禪出生就已經註定了,天生一個配角命,折騰的在厲害,他們也看不到眼裡。





匍匐的前行著


我覺得劉封即使沒有被殺,結果依然是歷史現在的樣子。

原因如下:

第一,劉封雖然武力過人,後來在攻打益州的戰役中,體現出了他的將才。但三國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封只能是個二流武將,離一流還差不少距離。

第二,即使蜀國再多一個一流武將,蜀國依然會衰落,原因是諸葛亮北伐,姜維北伐,阿斗重用宦官等一系列事件是單個武將阻擋不了的。這個結果就造成了國庫空虛,再牛的將領沒有士兵沒有糧草,光靠自己怎麼能打贏兩個國家?所以說,劉封不死蜀國多了一個二流武將,依然改變不了歷史的發展方向。

第三,可能有人會說,蜀國不行,劉封可以學孟達,投奔另外兩個勢力,但劉封是劉備義子,本命叫寇封,因為認劉備做義父才改的姓劉,而且當時劉備無子,是他做接班的春秋大夢,自願改的。這種人在三國另外兩個勢力不會重用的。去了魏國不會威脅到司馬懿的位置,去了吳國也威脅不到陸遜的地位,所以說改變不了歷史大勢。

不殺劉封的結果也只是讓他多活幾年,看著蜀國被滅而已。


時空地遊鼠


其實劉備誅殺劉封和關羽失荊州沒有必然關係,關羽即使不失荊州,以當時劉封的尷尬情況,他也早晚會被劉備所誅殺。

下面就為你分析一下劉備為什麼要誅殺劉封,以及假設劉備在關羽失荊州後不殺劉封會有怎樣的結果。

劉封其人及其性格

不管是在小說《三國演義》和是史書《三國志》中對於劉封的記載都是一致的,他是劉備過繼收養的兒子,記住這個關係,這和普通的義父義子關係不一樣,因為劉封在過繼給劉備之時是要繼承劉備香火的,所以劉封是屬於有繼承權的養子。

因為劉封本來姓寇,叫作寇封,他的舅父姓劉,是荊州地區的望族。劉備寄居在荊州劉表時期,一直沒有兒子,只有兩個女兒,所以沒人繼承香火,而且當時劉備已經年逾四旬,這在三國時代算是年齡很大了,所以這是劉備很苦惱的地方。

恰好劉備在荊州時期與劉封的舅舅劉氏有過交往,而劉封自幼家貧一直寄居在舅舅家中,所以劉備在這時就見到了了劉氏的外甥劉封,劉備與劉封一見之下極為投緣,在徵得劉封舅舅同意之後,劉備就認了劉封做養子,將劉封收養在身邊,對劉封悉心栽培。

劉封為人頗有才能,軍事能力非常不錯,而且有一定的武力,屬於能衝鋒陷陣勇武絕倫的猛將,但是劉封的性格非常不好,他的性格比較剛勇果斷,且還有些自傲,依仗著劉備養子身份,他在軍中有驕縱,所以在劉備軍中劉封的同僚關係相處的非常不好。

如果阿斗也就是後主劉禪沒有出生,劉封和劉備的關係會很和諧的持續下去,甚至劉備百年之後,劉封會繼承劉備的位置,但是這一切都隨著劉禪的降生打亂了。

劉禪出世,劉封的身份地位變得很尷尬

劉禪作為劉備年近五旬才生下的長子,備受劉備愛護,但是劉禪的出生,也讓劉封身份地位變得十分尷尬,本來劉備收養劉封就是為了繼承香火的問題,但是現在有了親生兒子,那麼收養劉封的意義就沒有了。


這個問題在阿斗年幼時還突顯不出來,畢竟當時劉備還啥都沒有,劉封作為劉備集團的一員小將,也正是發揮能力之際,所以劉備集團包括劉備和諸葛亮等君臣在內,對劉封這個身份也沒有做出過多考慮,仍舊允許劉封執掌兵權,帶兵打仗。

但是前面說過劉封有一定的軍事能力,所以繼續讓他執掌兵權帶來的結果就是,劉封用自己的勇武剛猛立下了很多軍功,這樣再來比一比劉禪,那麼劉封的能力和功績則要比劉禪好太多了。

所以當劉禪年齡逐漸長大,劉封的身份地位則越加尷尬,劉封跟隨諸葛亮率軍入蜀支援劉備奪取巴蜀,立下赫赫戰功,在這時期,諸葛亮就已經認識到劉封的軍功和能力已經嚴重的威脅到了劉禪的地位,所以他一再提醒劉備,不可再重用劉封了,但是劉備愛惜劉封,不忍奪其兵權,但是諸葛亮的提醒也很在理,所以劉備決定把劉封從中央支走,讓他去鎮守地方。

於是本來只需要孟達一個人就可以率軍攻克的上庸城,劉備又加派了劉封過去,劉封和孟達會師以後,順利的攻佔了上庸城,本來應該屬於孟達的上庸太守一職變成了劉封,這就是劉備對劉封心懷愧疚,特意讓他出鎮上庸,就為了讓他遠離中央的是非之地,也好給劉禪一個成長空間。

如果劉備沒有追究不援助關羽,而留下劉封會怎樣

其實看史書就明白,劉備追責劉封沒有救援關羽這完全就是藉口,因為上庸(現今湖北竹山縣一帶)地理位置極其偏僻,多為山區,人口不多,經濟也不富裕,當時劉封鎮守上庸的軍馬估計也就一萬左右,而且還不是生力軍,多為老弱殘軍,即戰力可能不超過五千餘人。


因此劉封如果帶著這批人馬去支援關羽,那不光支援不了關羽,連自己也得搭裡邊,然後結局就是,關羽敗亡,拉著兒子關平和侄子劉封一起被孫權斬殺,而且上庸城還會因為空虛被曹操佔領。

所以劉封沒去支援關羽是正確選擇,而且關羽敗亡速度太快了,劉封即使支援都有可能半道時關羽父子就已經被斬殺了。

這個道理其實劉備和諸葛亮心裡都明白,所以說劉備以不救援關羽為藉口殺劉封,純粹就是為了找個藉口殺他而已。

如果劉備不殺劉封,而劉封丟失了上庸,回到成都勢必會對劉禪的地位造成影響和威脅,即使沒有影響和威脅,就像諸葛亮所擔心的那樣,劉備在世尚能壓制劉封,如果劉備去世了,劉禪寬厚軟弱,劉封剛勇果斷,弟弱兄強,勢必會引起新一輪的權力之爭。

那時候劉封未必會臣服劉禪,因為劉禪的位置本來是屬於劉封的,諸葛亮在世或許劉封不敢輕舉妄動,但是要知道諸葛亮比劉封還大十多歲,誰能保準諸葛亮能活過劉封,如果諸葛亮再死了呢?

那時候劉備和諸葛亮都死了,元老大臣關羽、張飛、趙雲也都去世,蜀漢集團滿朝上下誰能壓制既有軍功還是劉備養子的劉封,所以那才是劉備和諸葛亮最害怕的地方,劉封的剛勇果敢以及自傲的性格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對未來的劉禪構成威脅,因此劉備不敢留下劉封,必須在自己和諸葛亮死之前,解決劉封,正好關羽敗亡,劉封沒有支援關羽,這就是一個最好的藉口。

孟達早就預料到了劉封之死的結局

其實關於劉封之死的結局,他的搭檔孟達早就預料到了,孟達本是劉璋部下大將,後來投降劉備,他為人絕對是非常機敏,危機感很強。


孟達與劉封搭檔鎮守上庸期間,他們倆一直是不和的,劉封依仗劉備養子身份,在軍中驕縱,經常欺凌孟達,鬧到最後,劉封甚至已經起了殺孟達之心。

剛才說過孟達比較機敏,他預料到了劉封有殺己之心,以及關羽敗亡以後,孟達也怕劉備追責,所以孟達即得罪了劉備,也不見容於劉封,他就乾脆直接投降曹魏吧。於是孟達率自己的部曲和親兵投降了曹魏。

關羽敗亡之後,孟達又與曹魏大將徐晃聯軍來攻打上庸,孟達曾經想勸降劉封,他給劉封寫了一封勸降信,這封信講的就是兩個道理:其一即劉禪被劉備確立為世子以後,劉封已經在政治上出於十分不利和尷尬的地位;其二就是勸劉封識時務者為俊傑,“明知禍之將至而留之,非知也。”

可以說孟達這封信基本上就算是預言了劉封如果不投降曹魏的結局,信中孟達幾乎是赤裸裸的說:亂禍之興作,未曾不由廢立之間也。非骨肉好離,親親樂患也。或有恩移愛易,亦有讒間其間。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點醒劉封,即使劉備不想殺你,但是為了局勢也不得不殺你。

但是劉封沒有聽從孟達的勸降,他依舊忠於劉備,與徐晃、孟達聯軍奮戰到底,結果就是上庸人心不穩,豪門貴族申耽申儀兄弟出賣了劉封,開城放進了曹魏軍隊,最終劉封敗走上庸,單騎逃回成都。

回到成都以後,劉封就如孟達所預料,被劉備賜死自盡,臨死前劉封才說出:恨不聽孟子度(孟達字子度)之言也。劉備聽聞這句話以後悲痛萬分。

寫在最後

劉封之死可以說和關羽失荊州沒有太大關係,和諸葛亮勸說劉備賜死劉封也沒有太大關係,主要在於劉備內心已經動了殺劉封之心,這就是因為劉封的剛勇果敢的性格以及他優秀的軍事能力和立下的赫赫軍功,在這種形勢下,劉備必須賜死劉封。

當初劉備收養劉封不是因為他長相英俊以及能力不凡,劉備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年近半百尚無子嗣的繼承人問題,但是劉備收養劉封不久以後就生下了長子劉禪,在劉禪年紀幼小之時,劉備事業未成,這些問題都顯現不出來,劉備集團的群臣也不會考慮這些問題,所以這時期劉封的存在是與人無害的。

但是,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以後,在法理上確認了劉禪為王世子也就是繼承人,那麼此時的劉封就顯得有些多餘了。如果劉封為人仁義懦弱,不理事物,不掌兵權,沒有戰功,裝傻充愣,也許大家都不會注意他的存在。

但是偏偏劉封的一切行為都太過顯眼,他為人性格剛勇果斷兼且驕縱傲慢難制,還立下赫赫軍功,所以劉封的存在就好像是蜀漢的定時炸彈,爆炸時間可能就是像劉備、諸葛亮這些能壓制他的人歸天以後,他必定會對蜀漢集團劉禪的權力造成威脅和衝擊。

假如劉備歸天,少主幼弱,臣兄蠻橫,到那時自然是“停屍不顧,束甲相爭”,或許會演變成宮廷奪位、內耗不止的廟堂悲劇。這是諸葛亮預見卻不願看到的事情,也是劉備想到都不寒而慄的事情。

劉備聽聞過袁紹的兒子袁譚和袁尚互相奪位,內鬥不休,他也親身經歷過劉表去世以後,長子劉琦和幼子劉琮互相奪位,最終荊州地區被孫權、劉備、曹操三家所瓜分的事情,所以他必須狠下心來解決這個事情。

其實劉備與劉封之間的父子之情還是很深厚的,劉封在接到孟達的勸降信以後,不是不清楚自己的結局,但是他依然沒有背叛劉備,從這就可以看出他對劉備還是比較有情義的,他或許還天真的存著一絲希望,所以在臨死時他才會悔恨自己沒有聽從孟達之言。

而劉備在賜死劉封以後,悲痛萬分也可以看出來,他對劉封感情也是比較深厚,但是這就是政治人物的選擇,劉備必須對大局負責,命運讓他必定要犧牲劉封,所以劉備為了劉封之死痛哭流涕,這段悲傷還有劉備在聽到了劉封臨死前的那句話,劉封可能早被孟達點醒,但是他依然沒有選擇背叛劉備,這才是他最讓劉備感動痛哭的地方。

劉備為劉封之死落淚,他是為了自己不得已作出的殘忍選擇而落淚,也是為劉封做出的如此不明智而又讓他欣慰的不背叛選擇而落淚。劉封之死其實就是悲劇,是兩個人的悲劇,是劉封與劉備父子之間的悲劇。

其實劉封的悲劇和1500多年以後的日本關白豐臣秀次很像,當時日本太閣豐臣秀吉也是為了繼承人問題過繼收養了秀次作為兒子,不料秀吉老來得子,被他視若掌上明珠。但此時秀次作為養子繼承人已經成了確定的事實,秀次已經是名正言順的關白了。但是狡猾的秀吉還是想盡辦法誣陷秀次,最終羅織罪名逼迫秀次自盡。

這兩段史實之間的相似度幾乎達到了純屬巧合的地步,但這就是政治,這就是政治人物不得已而為之的選擇。其實這種事在人類歷史上演繹了無數遍,所以與其說是相似,不如說簡直就是規律,劉封就是喪命於這種政治規律之下。

小島知風拙見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