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問君此去幾時還,來時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難得是歡聚,惟有別離多。

應該有很多人會唱這首《送別》吧,帶著離別的哀愁,帶著夕陽西下的哀傷的一首歌,它也是老電影《城南舊事》的主題曲。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城南舊事》英子劇照

隨同歌曲,一齊忘不掉的,還有電影裡留著齊耳短髮,大眼睛的“英子”。

這英子角色的原型就是童年的林海音女士。因為《城南舊事》,很多人知道了“英子”,知道了林海音女士。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女士的自傳體小說,是她童年時代在北平城南的系列經歷和記憶。她用孩童的視角,寫出成人世界裡諸多無奈的哀與痛。

林海音女士是“世界華文終身成就獎”得主,被譽為“臺灣文學的祖母級人物”。城南舊事的部分文章,被選入我國中小學語文課本。不僅是我國課外必讀書物,也是許多其他國家的推薦兒童讀物。

而這本《慢慢走,總會到的》,則是林海音女士創作40年的散文作品合集。不僅收錄了《城南舊事》中的經典篇章,還有未被收入《城南舊事》的寫老北京和臺灣生活的作品,還有她幽默的家庭生活和感想,與友人來往的風趣故事。

文字同樣簡單樸實,情感依然真切動人。

童年會遠去,人總會長大。在合集裡不僅有童年的“英子”,還能看到長大了的“英子”。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一 故鄉,別時容易見時難

有那麼一代人,他們遠遠滴離開了生根之地,去到了遠方,遠方未必有詩,但那是他們的生活。或許,也是因為那代人的選擇,而讓另一代人記憶裡多了許多魂牽夢縈。

他們跨長亭,遠望天之涯海之角,演繹著一幕幕聚與離。離時夕陽山外山,灑下憂傷的光輝;聚時把酒言歡,可心裡,還是時時念著那離時的地。

也許,他們所有生活過的地方,都是他們的故鄉。

可是,那變遷的人們啊,什麼時候才能再見那些故鄉?

林海音原籍臺灣省苗栗縣。父母曾東渡日本經商,期間生下林海音。林海音三歲時回到臺灣,五歲又隨家人遷到北京,然後在北京長大,讀書,工作,度過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時期。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北京,給她的人生留下了很深的痕跡,她對北京也有著很深的情感。她的很多作品,是以當時的北平為背景來寫的。《城南舊事》就是最為典型的作品,既是她的童年寫照,也是市井百姓生活的寫實記錄。

《慢慢走,總會到的》中,也有很多篇章,是她對北京生活的回憶。

1948年她隨丈夫回到臺灣後,先後擔任不少報刊的編輯,親自創辦了《純文學》月刊,後來又創辦純文學出版社,推薦並發表並刊印了許多優秀作家的作品。在臺灣,都默認林海音女士先是舉足輕重的主編,然後才是文學創作家。

在臺灣生活,其社會和習俗又融入她的日常,因此她的作品,也有一些是發生在臺灣的人和事。

像余光中,凌叔華,梁實秋等名家,都是她的朋友,此書也有篇章寫下了和他們相處的場景和日常片段。

北京和臺灣,都是林海音的故鄉,是“英子”的牽掛之地,“鄉愁”之所在。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二 故鄉之記憶,永遠是童年的

《城南舊事》是林海音以其7歲到13歲的生活為背景創作的。彼時的臺灣,已淪落與日寇鐵騎之下。

林海音一家進大陸北上,恰是在這種無可奈何地情境之下。那個小英子,小小年紀,便落根於北京。她望著冬陽下的駱駝隊走過來,聽見緩慢悅耳的鈴聲,曾經的故鄉一幕幕湧上心頭。

林海音就是把這種情緒,聚焦於北京城南下的景 、人,緩緩地去抒發。而這一切的視角,都在這個叫英子的女孩身上。

童年的英子,有顆善良而敏感的心,所以才會對日常裡大家習以為常的事物感到好奇,覺得新鮮有趣。因為她的善良和純真童心,看待人和事才格外真切,善於捕捉人的情感。

即使“英子”已到中年,也依然保有著一顆童真的心,去擁抱和熱愛生活,守護孩子的童真。

在“教子無方”這章中,寫下的一家人的日常,溫暖而幽默。她會陪孩子一起玩,會揹著孩子“偷吃”,一家人關係融洽,互相尊重。

“成年人總是繃著臉管教孩子,好像我們從未有過童年,不知童年樂趣為何物何事。”

哪裡是真的教子無方,而是“英子”回想起自己的童年,以平等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孩子,以愛來教育和陪伴自己的孩子。

也因為她依然擁有童心,能擁有細膩而誠摯的情感,看透人生世態,心中仍然陽光積極。

會而為賀蘇雪林先生九十五歲寫下小文;會寫下余光中先生,梁實秋的趣事;不為生活的不如意而沮喪和抱怨;會吐槽電梯高樓裡鄰居的冷漠。

“英子”的文字依然簡樸,但依然動人心。

擁有童心的人,也擁有一顆澄澈之心。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三 人生,聚散匆匆,真情依舊

這人世間的悲歡離合,在一個孩子眼中,有種說不出的天真,卻道盡人世複雜的情感。某些特定年代下的那籠罩著愁雲慘霧的生活,多是塵霧,多有痛楚,但那生活下的人,都擁有著人性的光輝。

林海音,很簡化了一些善惡標準的刻板,去細細地抒發那些“最熟悉的陌生人”。

因為,她認為那就是我們的真實的人生。

那也是曾經的成長。

而成長,是最令人難忘的。

人生,人的成長之中 ,那不斷地“離別”場面,讓所有人生都行走於陽光下,讓鄉思鄉愁綿延不絕。

可是啊,他們說,英子啊,“慢慢走,總會到的。”一個人,從童年,到中年至晚年。誰不是這樣呢。

誰不曾相逢?誰不曾別離?可是我們還是能相聚。聚散匆匆,真情依舊。

也許,無法再聚的,只是那些童年的時光。

“夏天過去,秋天過去,冬天又來了,駱駝隊又來了,但是童年卻一去不還。”

但相逢,又何嘗不是新的別離呢。

父親去世,父親的花兒落了,童年也逝去了。成長,是對童年的告別。

回到臺灣,是別離北京,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也只留在記憶裡了;

人生總是在送別。

北京連城牆都沒了,我回去看什麼?

我的城牆呢,短短5個字,我讀了差點哭出來。

時光會洗去很多的痕跡,最後都會有物是人非之感,最後時間久遠,連“物是”也要變“物非”。

時間總是前行的,既然人生總是要前行和分別,不如在擁有時就好好擁有,好好感受和把握,人生的路,慢慢地走。

再聽《送別》,除了哀傷,還要好好地告別。

林海音《慢慢走,總會到的》,相逢亦別離,人生何必匆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