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哭”是一種悲情表達樣式,在不同的文化形態中獲得不同的文藝審美的品格。對於中國傳統戲劇來說,哭戲佔有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在宋元及其後成熟的戲劇形態中,哭戲廣泛地存在著,陸容《菽園雜記》坦言南戲:“無一事無婦人,無一事不哭”。

哭戲不僅因“哭”的存在而飽含情感成分,更因此形成了精彩紛呈的文化意象,而這些文化意象中展示的是不同的人文主題,包括黍離之悲,人倫之痛,離別之傷,失意之苦,傷懷之嘆等。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01 黍離之悲

儒家哲學強調對現實世界的參與,旨在建立一種完美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規範。忠、奸、善、惡、情、理……既定的標準已經形成,人物悲情的生髮表現為個體行為、現實狀況與既定標準的落差和背離,由此導致的黍離之悲是哭戲中是一個重要且顯而易見的主題。

如《精忠旗·獄中哭帝》岳飛被陷獄中,想到山河破碎,二帝被俘,不禁失聲大哭:

【南呂·羅帶正湖】【香羅帶】悲風吹暮笳,寒林亂鴉。黃塵萬里浮落霞,[哭介](說)天那,(唱)君王應是費嗟呀也。……【南呂引·轉山子】鬱郁愁懷怎禁架,嘆射影含沙。剛痛那陷敵鸞輿,又遇著欺君曹馬,使英雄淚墮,每長歌盈把。【集文文山句】天高月冷泣孤臣,便把君王作路人。萬里山河真墮甑, 一回惆悵一沾巾。

在這裡,岳飛的哭顯然表現為忠臣義士人格理想的破滅,一種價值秩序被破壞之後的苦痛。

又如《哭祖廟》。三國後期,魏師伐蜀,後主劉禪驚懼而降,北地王劉諶勸阻無效,悲憤之餘,至祖廟設祭,哭祖宗創業之難,不忍見亡國之慘,最後自刎 而死。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越劇《哭祖廟》

而在《桃花扇·哭主》中,左良玉功加太傅,又得九江送來糧食三十船,乃設宴黃鶴樓。忽報北京陷落,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眾皆大哭,左良玉換了白衣,與御史黃澍、督撫袁繼鹹對著皇帝的靈位痛哭。

……(眾望北叩頭,大哭介)(小生起,搓手跳哭介)(說)我的聖上呀! 我的崇禎主子呀!我的大行皇帝呀!孤臣左良玉,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 該萬死了。

【勝如花】高皇帝在九京,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他聖子神孫,反不如飄蓬斷梗。十七年憂國如病,呼不應天靈祖靈,調不來親兵救兵;白練無情,送君王一命。傷心煞煤山私幸,獨殉了社稷蒼生,獨殉了社稷蒼生!

此外,像《趙氏孤兒》中的程嬰,《兩狼山》中的楊繼業。《清忠譜》中的周順昌,《玉鏡臺·新亭流涕》中的王導等在劇中都有精彩的哭唱表演。

可見在諸如上述類哭戲都有著宏大的歷史背景,而人物情感非同尋常的爆發,是以忠義作為價值支撐的,社稷之難,黍離之悲是這類哭戲的主題。

02 人倫之痛

人倫之痛是哭戲中反覆出現的主題,如果說“黍離之悲”中展示是“忠”與“義”,人倫之痛就是“情”與 “理”。它展示出的是各種各樣的世事倫常,人生際遇中人與人之間的悲情。雖然悲劇事件的最終根源仍與社會現實和公共秩序有關,但人物情感的引發及糾葛卻直接發生在人與人之間。

如《長生殿·哭像》一出,唐明皇睹像思人痛哭流涕,直感動得宮女內侍一起痛哭起來:

【叨叨令】不催他車兒馬兒,一謎家延延挨挨的望;硬執著言兒語兒,一會里喧喧騰騰的謗;更排些戈兒戟兒,不哄中重重疊疊的上;生逼個身兒命兒,一霎時驚驚惶惶的喪。〔哭科〕兀的不痛殺人也麼哥,兀的不痛殺人也麼哥!閃的我形兒影兒,這一個孤孤悽悽的樣。

【脫布衫】羞殺咱掩面悲傷,救不得月貌花龐。是寡人全無主張,不合啊將他輕放。

【麼篇】如今獨自雖無恙,問餘生有甚風光!只落得淚萬行,愁千伏!〔哭 科〕我那妃子呵,人間天上,此恨怎能償!

……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崑曲《長生殿·哭像》中的唐明皇

即使是封建帝王,也哭作常人摸樣,而且這裡的悲情抒發有著明確的對象——楊貴妃。除此之外,元雜劇《鄧夫人苦痛哭存孝》,傳奇《淤泥河·哭夫》,《桃花人面》中崔護痛哭葉蓁兒,《紫釵記》中李益痛哭小玉,《尋親記》中周羽與郭氏夫妻痛哭,以及越劇傳統劇目《寶玉哭靈》等劇中的哭戲,也都在夫婦或戀人之間展開。

除了表現夫婦和戀人之間悲情,父子、母兒、婆媳、兄弟之間的親情也是哭戲中反覆表現的主題。

《行路哭靈》中康氏靈前設祭,痛哭其子。《目連救母》中目連痛哭其母,《未央天》中米氏父子的痛哭,《陰陽判》中朱翊在墳前痛哭其父等等,《兒孫福·別弟》徐亨和弟弟二人灑淚而別,皆若此類。

而在哭戲中,人倫之痛中的主題又常常與“文人負心”和“公案”連結在一起。公案戲在中國傳統戲劇中極其多見,僅《元曲選》與《元曲選外編》所存劇目中與訟獄有關的就達 52 種之多。諸如《竇娥冤》、《魯齋郎》、《蝴蝶夢》、《陳州糶米》等。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公案名劇《竇娥冤》劇照

文人負心的題材也很豐富,明沈璟《刷子序》雲:“書生負心叔文玩月,謀害蘭英;張葉身榮,將貧女頓忘初恩。無情,李勉把韓妻鞭死;王魁負倡女亡身。嘆古今,歡喜冤家,繼著鶯燕爭春”。一口氣講出了六個文人負心的戲劇。

從中國傳統戲劇整體來審視,無論公案還是文人負心,都有其獨立的社會主題和人文內涵,而從哭戲的視野來觀察,公案戲及“文人負心”中受害人的哭不僅是一種情感訴求,而且還作為一種“道德法官”而存在。

總之,哭戲中的人倫之痛是多而平常的,可以說,有多少種世事倫常,就有多少種這樣的哭戲。與“黍離”之悲的崇高不同,這裡的人文關懷是瑣碎而質樸的,是人生歲月庸常的一個部分,芸芸眾生的情感共識。人文精神通過情感互動來體現,情與理的價值通過悲情哭訴來彰顯。

03 別離之傷

嚴格地說,離別並不能構成一個獨立的主題,和上一個主題一樣,它必然發生在人與人之間。然而本文此處的別離僅指男女戀人的離別,而這一部分內容在哭戲中是別緻而醒目的,因此仍可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江淹《別賦》言:“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戀人的離別則更是如此,古代文學典籍中有關戀人別離的詩詞文賦多不勝數,其意蘊在哭戲中被完整地繼承並演繹。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如《荊釵記·秋江哭別》潘必正被逼應考,並與陳妙長不辭而別,臨秋而望,傷感滿懷。

【前腔】[生]我只為別時容易見時難。你看那碧澄澄斷送行人江上晚。昨宵呵、醉醺醺歡會知多少,今日裡、情脈脈離愁有萬千。莫不是錦堂歡,緣分淺,莫不是藍橋倒,時運慳。傷心怕向篷窗見也,堆積相思兩岸山。

而此時陳妙長得知消息,急匆匆追來,

【紅衲襖】[旦]奴好似江上芙蓉獨自開,只落得冷悽悽飄泊輕盈態。恨當初與他曾結鴛鴦帶,到如今怎生分開鸞鳳釵。別時節羞答答,怕人瞧,頭怎抬。 到如今、悶昏昏,獨自個耽著害。愛殺我、一對對鴛鴦波上也;羞殺我、哭啼啼今宵獨自捱。

最後兩人在舟中相見,哭訴衷腸:

【小桃紅】秋江一望淚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這別離中生出一種苦難言, 自拆散在霎時間。心兒上,眼兒邊,血兒流,把我的香肌減也。恨殺那野水平川, 生隔斷銀河水,斷送我春老啼鵑。

【哭相思】夕陽古道催行晚,聽江聲淚染心寒。要知郎眼赤,只在望中看。[生拜別介,下。旦]重佇望,更盤桓,千愁萬恨別離間。只教我青燈夜冷得消鴨, 暮雨西風泣斷猿。

這裡的別離之傷傳達出的是一種溫情脈脈的“小資”的悲情,它屬於那個社會某一特定的群體,這一群體雖然尚未進入上流社會,卻早已被賦予了“準白領”的氣質和“他日必富貴”的前提。

從某種程度來講,這種小資式的悲情,能夠理解為劇作家本身的心理寫照。在那個社會,封建文士除了一系列的理性社會 行為規範,當然還有自己的浪漫情懷,事實上,這是中國文學中最為華彩的章節。因此這裡的別離之傷是劇作家情感的外化,一種社會人格以外的自然人格。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梁祝配圖

而另一種別離故事中則展示了戀人間的生離死別,格外悽楚。

《訪友記》中《山伯訪祝》一出中,山伯得知英臺即其妹,喜不自勝,而英臺則傷心地告訴他其父已將她許配給馬家,山伯聽聞此言,忽如晴天霹靂,“淚如珠傾”怏怏而回,英臺含淚相送,一對戀人痛哭離別。

(生)【小桃紅】 情霑肺腑,意惹芳心,舉目相看淚滿襟,可憐見斷送 我殘生命。知我的錦屏繡襦銷金賬,伴我的惟有孤月殘燈翡翠衾。

(生)【下山虎】須臾對面,須臾對面,頃刻離分。送別陽關道,難覓知音。 巫山鎖翠雲,湘江淚盈盈。黃花瘦影,墜落紛紛。滿眼飄紅葉,都是相思淚染成。

(合)欲別又難忍,止不住汪汪淚零,難捨難分,和你恩愛情。

這一類哭戲中人物故事,一般以悲劇結局,而別離的痛哭正是悲劇主題的暗示,生離就是死別。這類哭戲反映了一種愛情悲劇的現實,有情人難成眷屬的悲嘆。

2.4 失意之苦

“失意之苦”與“別離之傷”一樣,也是一個有所指的主題,即文士落第。科舉制度造就了一群特殊的群體,也書寫了許多他們的故事,傳統戲劇中文人科舉是一個常演常新的話題。

如果說“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是才子佳人戲中標準的劇情模式,那麼在哭戲中體現出的則是一種科舉失敗的情感體驗,而這種體驗主要集中在“秀才哭廟劇”的系列中。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古代科舉考試看榜

比如《鈞天樂》一劇寫沈白博學多才卻時運不濟,命運多舛,落榜喪妻,又被賊寇擄去。千辛萬苦逃出魔掌,又聽聞好友病逝的噩耗,千里認親,卻被親戚逐出城外,萬言上書,又被校尉打出宮門。而《哭廟》一出寫其走投無路,狼狽不堪之時恰途經項羽廟,於是進入廟中哭訴心中的不平。

到項羽廟中對神像痛哭本是宋代杜默的故事,後來這一情節在明清戲劇中反覆出現。明代沈自徵雜劇《霸亭秋》,清初嵇永仁雜劇《續離騷》中《杜秀才痛哭泥神廟》,張韜《續四聲猿》中《杜秀才痛哭 霸亭廟》都寫到這一題材,堪稱一個系列。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項羽廟

杜默哭廟的故事題材包含了科場失意、書生落寞的情感訴求,而其能被明清戲劇家廣泛接受而形成一個哭劇的系列,主要得益於其“文人武哭”的獨特風格。文人悲切的哭訴有了壯士末路的情懷,幽怨曲折的情愫卻以慷慨悲歌來表達。

而拋開戲劇家的演繹,就這一故事本身來講,杜默作為一屆斯文偏選擇項羽作為哭訴的對象,除了“同為失意人,只文武不同而已”的情感共通,似還隱藏了讀書人更為深刻的情結。杜默哭廟的遭遇恰在落榜回鄉的途中,躊躇滿志卻失意歸來,微妙的心情徘徊在輕狂和羞愧之間,失敗接二連三卻未必不能從頭再來,近鄉情怯的苦澀卻最難釋懷。

失意之嘆是一種士子之悲,是封建文人也是劇作家本身理想人格的外化,讀書之人落第歸來,若不能衣錦還鄉便是近鄉情怯,項羽轟轟烈烈的失敗雖能引起讀書人科場失意的共鳴,有家難回的尷尬才最能引為知己,這是霸亭哭廟的真正意蘊。

05 傷懷之嘆

如果說哭戲中“失意之苦”是一個男子的主題,傷懷之嘆則是女性的視角。在我國傳統戲劇中從不缺乏女子悲怨的內容,悲苦情感有很大一部分通過一個個哭婦來傳達,如《哭長城》中的孟姜女、《踏謠娘》中的踏謠娘、《哭純孝》中的 鄧夫人、《竇娥冤》中的竇娥、《琵琶記》中的趙五娘、《繡襦記》中鄭夫人、《嬌 紅記》中的王嬌娘、《焚香記》中的桂英、《鈞天樂》的寒簧、《雙釘案》之康氏、《荊釵記》之王母、《白兔記》之三娘、《鍘美案》中的秦香蓮。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孟姜女哭長城

哭戲中的女子抒發悲情除了人倫之痛中的情感互動外,還表現為對自我生命的嗟嘆:閒愁閨怨、 憶故思人、傷時嘆世、惜春悲秋。

如《青樓月·淚吊》一出,蘇州名妓陳素素,遊覽虎丘,來到真娘墓前感慨紅顏易逝,名花易老,禁不住在墓前憑弔啼哭:

(小旦)姐姐,上得山來,這搭兒就是真娘墓了。(旦)這就是真娘墓了。 呀,你看青山寂寂黃土累累。紅粉如花,自惜情緣在否?綠雲委地,而今冤債全無?真好可憐人也!

【叨叨令】俺則見花兒草兒,荊荊榛榛的廢。那裡密碑兒碣兒,模模糊糊的記。早已是歌兒舞兒,深深沉沉的閉。只落得狐兒兔兒,縱縱橫橫的戲。兀的不痛殺人也嗎哥,兀的不慘殺人也嗎哥,少什麼風兒雨兒,雜雜沓沓的至。(白)憑弔多時不覺潸然淚下。秀煙,你可將此樽酒,墓前澆奠,容奴哭拜一回。(小 旦奠酒,旦哭)……


長歌當哭——淺論傳統戲劇中哭戲的人文主題

虎丘真娘墓

李漁於評此出末評曰:“《淚吊》一詞,極盡淒涼情思,回首烏啼花落,真娘當於九原倍增浩嘆。”同為一代名姬,陳素素通過哭祭真娘來感慨自己的身世, 憐人自憐,傷人自傷。

又如《桃花人面》中葉蓁兒目睹春暖花開,想起去年今日,不禁黯然淚下:

(〔女上〕妾自那日偶遇崔生,人材聰俊,一見留情。別後思之,常忽忽若 有所失。村居無伴,情思無聊,訴我愁者,惟聞啼鳥。對我影者,唯有花枝。真 好傷心也呵!)

【麼】淚滴胭脂流碧波。自評跋:這段風流忒認過。望到空庭日影?,您去 也更來麼?

【倘秀才】憶來時,陪笑臉,雙生翠渦。寄芳心,獨展秋波。說甚的人到幽 期話轉多,相見情難訴,相看恨若何?只落得淚珠偷墮。

……

等等如王瑞蘭見月傷感,林黛玉因花自憐,皆若此類。 總之,傷懷之嘆是一種女性悲情,是我國傳統悲怨情結的生長和繼承,與前面幾個類型明顯的社會性相比,它表現為一種對生命本體的自我傷嗟。它與黍離 之悲、人倫之痛、別離之傷、失意之苦一起,構成哭戲的人文主題。

結語:

以上是“哭戲”在我國傳統戲劇中基本風貌的展示及其人文主題的概括。 能夠看到,哭戲的人文主題是多元化的,既有對社會人倫的關懷,也有自我生命的嗟嘆,總的來說,哭戲的內涵呈現出明顯的世俗特徵,不是對超現實世界形而上的思辨,而是對現實人生和世俗生活的樸素體認和感知。

而哭戲通過不同的人文主題呈現出多樣化的情感審美新特徵,突破了“哀而不傷”的美學原則,表現出“哀而傷,怨而怒”的徹底悲情,把人生的苦難和不幸作為審美的對象,展示了獨特的文化意蘊。


參考文獻:

1、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2、葉長海、張福海 《中國戲劇史》

3、趙山林《中國戲劇學通論》


(文中圖片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