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對待“週末2.5天”彈性作息

■ 社論

要不要推廣“週末2.5天”作息制度,以及如何推廣,需要結合疫情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短期與長期影響來理性看待,綜合考量。

4月16日,有媒體以《試行“週末2.5天”彈性作息,會否僅僅“看上去很美”?》為題,對此前南京、浙江、江西及甘肅等地,試行每週休息2.5天的彈性作息政策進行了採訪報道。同一天,另有多家媒體也就此話題發表了相關報道。似乎,隨著一場疫情的到來,2.5天休假正在中國有加速落地之勢。

實際上,“週末2.5天”並非新規。早在2015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進一步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若干意見》,首次鼓勵“週五下午與週末結合”的2.5天休假模式。隨後一些省份也相繼出臺了相關意見,但由於並非強制性規定,其在實際推行中並無太大進展。

“週末2.5天”此次被輿論聚焦,與疫情大背景關係密切。但是,要不要推廣“週末2.5天”作息制度,以及如何推廣,還是需要結合疫情對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短期與長期影響來理性看待,綜合考量。

首先,作為刺激消費、拉動內需的短期政策,推廣“週末2.5天”有一定合理性,各地也可以倡導或呼籲。疫情期間,很多企業生產停頓,居民消費遭嚴重抑制,通過增加週末休假時間,可有效激發消費熱情,拉動疫情後消費回補,對國民經濟具有正向推動作用。

但是,即便作為短期措施,也有些問題需要注意。比如,如何把握職工權益與企業利益的平衡。每週休2.5天,大家的工資是否也相應少拿一些,或者,這對一些受到衝擊的企業來說,也能通過延長休息、降低工資而代替裁員。這個問題確實不好把握。

據報道,3月23日,在瀋陽某企業的職工代表視頻大會上,就上演了一場關於“週末2.5天”的爭論,由於企業和職工未達成一致,最終放棄試水。 類似爭論中,人們擔心增加休假時間是否會給企業增加負擔,是否與現行勞動法規相悖,是否會最終流於形式。

另外,必須要看到的是,就時下來說,推廣“週末2.5天”已經在疫情的巨大沖擊下失去了現實基礎。

回顧今日中國所取得的一切,本質上是建立在人們長期以來勤奮努力工作的基礎上,中國人固然需要更多的假期與休閒,但同時腳踏實地、艱苦奮鬥的精神也不能丟。

到現在為止,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衝擊還沒有看到盡頭,各方都在以底線思維做最壞的打算。可以預見,無論是中國和世界,都不可能躺在沙灘上、在休閒度假中度過這場大危機。 疫情對世界和中國經濟的衝擊之大,有可能需要未來數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應對疫情衝擊,可能需要大家付出更多的努力。

從長遠來看,要繼續實行國家和個人的奮鬥目標,大家更應該做好繼續奮鬥的心理準備,而不是在既有的休假制度上,繼續放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