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瀘州市龍馬潭區堅持黨建引領,將城鄉基層治理作為全局性、系統性、基礎性工程。聚焦組織體系、人才支撐、環境優化、技術革新關鍵要素,龍馬潭區不斷提升治理廣度和深度,真正讓群眾看得見變化、感受到實惠。
強能增效
健全治理體系
龍馬潭區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引領和服務群眾功能,堅持群眾在哪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就跟進到哪裡。
全區推行社區“大黨委”制,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將駐區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非公經濟組織等黨組織全部納入,實現黨的組織聯建、黨員隊伍聯育、社區事務聯辦、工作考核聯抓。目前,全區50個社區均建立“大黨委”,6個社區試點政府購買社會服務。
通過制定在職黨員“雙報到”實施辦法,區域全覆蓋摸排小區黨員情況。主城區47個符合條件的小區100%建立黨組織,7個小區試點建設黨群服務站。與此同時,龍馬潭區推行小區黨組織和業委會成員交叉任職,鼓勵社區“兩委”成員通過法定程序擔任網格(小區)黨組織成員。此外,龍馬潭區建立小區黨支部、業委會、物業服務企業議事協商制度,構建起小區黨組織引領、各方聯動的基層治理格局。
全區以在家黨員、雙報到黨員為主體設立2000餘個“黨員中心戶”,優選260餘名黨員擔任樓棟長和產業發展帶頭人。此外,龍馬潭區推行“1+N+N”的中心戶幫帶機制,出臺黨員“微約束”管理辦法和負面行為清單,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居民自治、幫扶困難群眾和發展特色產業。
嚴管厚愛
建強治理骨幹
龍馬潭區緊抓村(社區)幹部隊伍這支骨幹力量,完善選育培管全過程,激發幹部創業做事積極性。
將優秀農民工遞進培養成黨員、村幹部、村黨組織書記,全區每年遴選不少於3名優秀農民工、3名退役軍人作為定向培養對象到高校深造,每年發展優秀農民工黨員15人以上。目前,全區農民工村級後備力量達130人。
龍馬潭區實施村級帶頭人提升優化工程,制定《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選拔任用管理辦法》,採取機關下派、跨村任職等方式選優配強47名村(社區)黨組織帶頭人,集中選派20名基層治理專職副書記,將3名不勝任、不盡職的村(社區)黨組織帶頭人予以調整,還將選配12名鄉村振興“特聘村主任”。
“基本報酬+績效考核+村集體經濟激勵”的村幹部待遇保障機制將村黨組織書記基本報酬提升至3550元/月。全區推行社區工作者職業化體系建設,規範選任聘用、勞動用工、薪酬管理等相關制度,建成4崗23級薪酬體系。
聚焦宜居
優化治理環境
龍馬潭區投入1.8億元實施農村垃圾收轉運設施、公廁改造等宜居項目建設,廣泛開展美麗宜居氛圍提升行動。目前,全區村級黨群服務中心規範達標率達95.5%,行政村公交運行覆蓋率達100%。
同時,全區開展市容市貌整治、建築工地管理、違法建設治理、噪聲治理、全域汙水治理和水環境保護治理,有序實施小市、石洞等棚戶區改造項目和47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龍馬潭區籌備組建“新三會”聯席會,出臺統一戰線“五比五看”考核評比辦法,建好用好“兩壇一堂一校一中心”。全區大力推進公共場所志願服務站(崗)建設,全覆蓋落實“一村(社區)一輔警”。目前,龍馬潭區“六無”平安村(社區)達70%。此外,龍馬潭區優化社會救助程序,建立社會救助失信“黑名單”,兜底保障低保和特困人員6000餘人。
全區不斷出臺相應舉措優化治理環境,加快推進福門街幼兒園等10所學校、區中醫院等5所醫院建設;按照全年每人次不低於4000元標準開展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推行公共租賃住房實物配租及廉租補貼信息化管理……
技術革新
提升治理效能
在龍馬潭區,全域推行的“互聯網+”治理模式正在推動新媒體技術與城鄉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治理集約化、信息化水平不斷增強。
區域內實施智慧城市建設,實現城區無線網絡覆蓋率達100%;統籌推動“放管服”“最多跑一次”改革下沉到街鎮和村(社區),行政權力事項納入一體化平臺辦理率達90%,數字城管結案率達99%。
此外,龍馬潭區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12309檢察服務、網上訴訟服務中心等網絡平臺,建好用好區級電商服務中心和102個村級電商服務站。不僅如此,龍馬潭區“智慧雲護城牆工程”、農村“雪亮工程”“慧眼工程”等智能化平臺有效提高預警預防能力,推動綜治中心、公安指揮中心、城管中心等部門高效聯動。目前,“慧眼工程”基本實現全域全覆蓋。
全區完善“互聯網+”“食品快檢”等監管模式,制定食品安全網格化管理辦法,食品檢驗量達4份/千人。此外,全區投入2000萬元建設應急指揮中心,有效提升應急救援快速反應能力和科學化水平。
稿件素材由瀘州市龍馬潭區委組織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