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万历保持张居正的改革,明朝还会那么快灭亡吗?

汪汪吼


如果万历保持张居正的改革,我认为明朝不会那么快灭亡。

张居正(1525年5月24日-1582年7月9日),字叔大,号太岳,幼名张白圭,湖广荆州卫(湖北省荆州市)军籍,明朝政治家、改革家、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进行“万历新政”,史称“张居正改革”。

而张居正的一生也确实十分传奇。

张居正的出生就被祖父张镇寄予厚望,少年时期就聪明过人,成了名震乡野的小神童,16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开始了官场之路。

感觉有点像小时候让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开始升级打怪了。

那我们就来看看张居正的变法。

张居正的变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考成法:

六部和都察院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簿上,由六部和都察院按账簿登记,逐月进行检查。

考成法其实是官员的考核制度,就是这种看似简单的记事簿的方法,给此时的明朝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因为明朝政府已经岌岌可危。

此时的大明朝刚刚经历过严嵩和夏炎,严嵩和徐阶,徐阶和高拱,高拱和冯保几人之间连续的内斗刚结束,嘉靖皇帝去世,十岁的万里皇帝登基之初,弊政急需整顿。

国家的财政也早已经入不敷出,到了连朝廷官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的地步,财政问题急需解决,对外还有随时挑衅的边疆外族。

内忧外患,风雨飘摇。

考成法效果之一:上令下达

考成法运用内阁控制六部,六部控制六科,这种制度的运行使国家的政令能快速传达。

每个官员都清楚自己的直属部门,汇报人,舍去了中间冗余的环节,上级官员又能清楚了解到每个下属负责的工作内容,

起到监督的作用,既避免了欺上瞒下,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考成法效果之二: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考成法的实施,改变了以往通过吏部考核官员的运行机制。

通过考成法可以很好的了解每个官员的工作量,工作能力,以此作为官员的考核标准。

官员之间不再论资排辈,踢出了官员队伍里不称职,不合格的官员,而这些不称职,不合格的官员腾出的位置又有新的人员接替,这样一边淘汰,一边又输入了新鲜血液,还整顿了吏治。

考成法效果之三:开源节流

考成法的实施,使朝廷的运行机制更加顺畅。

每个机构和官员的工作内容很清楚,而那些占坑的职位和机构就暴露出来了,这样就帮朝廷裁剪了多余的机构和官员,为国家财政节省了开支。

另一方面,考成法的实施对官员工作的监督作用,使官员的工作更加卖力,不仅能及时收缴税收,还把之前拖欠的税收收回来了,解决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小结:

所以,考成法的实施,看似只是对官员的考核,却在对官员考核的过程中,不仅解决了嘉靖年间遗留下来的严重的官场弄权,徇私舞弊的官僚作风,整顿了弊政,还提高国家机制的运行效率,又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给风雨飘摇的大明朝带来了希望。

而考成法除了这些效果之外,还起到了集权的作用。内阁控制六部,而此时的张居正是内阁首辅,也就为张居正实施“一条鞭法”提供了便利。

其二一条鞭法:

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一条鞭法的改革在税法方面。改革前明朝的徭役分为里甲正役、均徭和杂泛差役。

里甲正役由于是轮流充当甲首,每十年轮一遍服差役,很多农户在排到的年份,即使遇到丰年,

交完田地税,被朝廷安排修路,建宫殿等差役,还是要闹饥荒。

而均徭和杂泛差役由于徇私舞弊,不能公平分摊。而明朝田赋祱缴纳的“淋尖踢斛”,负责收缴官粮的官吏甚至特意练就了一脚踢斛的好本事,就为了踢得狠,准,重,使粮食堆的尖更高,洒出来当作损耗的更多,让劳动人民有苦难言。

淋尖踢斛:

收税时,为多征米谷,故意用脚踢斛,使斛面堆尖。

而一条鞭法的实施,使税收都折算为银子,在各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条鞭法效果之一:对农民

一条鞭法的实施,徭役不能均摊的情况得到解决,把田赋也折算为银子,既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改善了民生,又提高了赋税缴纳的效率。

一条鞭法效果之二:对国家

一条鞭法的实施,使赋税,徭役都折算为银子,节约了国家人力,物力的支出,而粮食变为银两也为国家减少了贮存过程的损耗。

一条鞭法的实施前提是要重新丈量农民的土地。而那些被大地主,贵族隐瞒的土地暴露出来,为国家增加了税收。

另一方面,明朝的田赋、徭役,官僚,贵族是不用负担的,而很多农民由于服徭役,缴纳田税,(徭役是按田地数量为基数计算)还不如把地直接卖给那些地主,或者贵族,自己当佃农的收入来的多。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土地流入了地主,贵族的手里,加快了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的越快,越容易爆发内乱和农民起义。一条鞭法的实施,阻止了土地兼并,为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了保障。

小结:

所以说,一条鞭法把赋税,徭役折算为银子,不止提高了行政效率,还为国家节省了一大部分支出,又间接解决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总结:

张居正的变法,整顿了国家的吏治,为国家财政既开了源,又结了流,解决了困扰明朝多年的财政危机,国家钱粮充足,对军费的投入也加大了,增强了国家的军事抵御能力,为岌岌可危的大明朝赢得了喘息的时间,使死气沉沉的大明朝重现生机。

可惜的是张居正的变法只持续了十年的时间,在他下台后,他所实施变法全部被推翻了。

虽然他的变法只有十年,但也延长了明朝的寿命。

试想,如继续实行下去,明朝吏治清明,不弄权,没有党争,军事强盛,国家财政充裕,人民富裕安康,这样一个国泰民安,国富兵强的国家怎么会走向末路?

想想明末的农民起义,李自成起义等,你就能明白一条鞭法对明朝有多大的贡献,想想明末的党争消耗了大明朝多少内力,你就能明白考成法对明朝朝政的有多大助力。

所以,明末有些官员在内忧外患时,想到张居正变法,就明白如果坚持张居正的变法,哪有今日之祸。


酒酿历史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有兴旺发达就会有盛极必衰。这是封建社会家天下的必然结果,大明王朝轮替到万历皇帝时,在首辅宰相张居正辅佐下,已日聚能,繁荣昌盛,钱多粮广,五谷丰登。达到了一个顶盛时期。这一切归功与李太后知人善任,撑印太监冯保持正明理,张居正雄才大略,心系天下,以仁孝治天下。使大明王朝以濒临灭绝的财政体系起死回生,财政充盈。其一条鞭法切中要害,打击了豪强官吏霸占良田,维护了天下的民生根本。很可惜,,,,万历帝无大秦帝国赢肆的坚定不移,从善如流,英明神武。是个判经离道的叛逆不屑子孙,在张居正回乡丁忧患病后,在王公大臣反对派的反捕下,一个中兴有望,国富民强的政体,昏然倒塌,有历经了万历朝三大战役,积累的钱财粮草被耗贻尽。农民小工商业者,资不抵债,负债累累,没有了税收,国民经济一振不厥,步入了财政哀竭,入不敷出的万难境地。天亡大明,天神难换。











94310417小云


历史上的王朝为什么要改革?主要目的是富国强兵,长治久安。商鞅变法奠定了秦国称雄的基础,后来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唐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两税法”,改变了过去按人头纳税的做法,以财产为纳税依据,每年征收两次。北宋为了治理“三冗”即冗员、冗兵、冗费,先后实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到了明朝,官员怠政,地主豪强兼并农民土地,税收困难,国库空虚,面临危机。在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进行了改革,开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后来他人亡政息,明朝内忧外患,一步步地走向了灭亡。

回顾张居正的改革,核心是整顿吏治,改革税制,增收节支。他实行的“考成法”,对各级官吏层层考核,优胜劣汰。尤其把财政收入作为地方官的考核指标,完不成就降级撤职。官吏们不敢怠慢,不遗余力地征收税粮。同时,张居正严格控制支出,还要求皇帝节约,改变了皇室的奢靡和浪费。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唐朝“两税法”后的又一次重大变革,先丈量全国土地,摸清底数,然后将田赋和徭役合二为一,百姓可以出钱代役,官府则雇人服役。此举改变了过去比较混乱的赋役制度,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让农民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种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税收。

张居正改革十年,国库增收较前朝增长了70%多,不但扭亏为盈,还够用十年。在军事方面,张居正用名将戚继光等人镇守北方,重新修筑长城,巩固了国防,安定了边疆。而且,有雄厚财力的支持,在万历皇帝亲政后,进行了著名的“万历三大征”,在宁夏平定了蒙古人,在西南扑灭了苗疆的叛乱,打败了日本对朝鲜的入侵。

如果张居正的改革能延续下去,对明朝是非常有利的。但他的改革同以往的改革一样,在实施中也有不足,更重要的是触动了官僚和地主阶层的利益。而且,他在万历皇帝少年时把持朝政,实施改革,难免有“功高震主”之嫌。于是,张居正在死后遭到了清算,被撤掉官爵封号,还被抄家,他的改革举措也随之终止。明朝又转了回去,万历皇帝晚年荒于朝政,社会各种矛盾再度积累,明朝出现了衰退。

到明末,满清在辽东崛起后,明朝已没有足够的钱去巩固边防和打仗,只能给百姓增加负担,缩减人员和开支,导致流民起义。说“明朝亡于万历”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他终止了张居正的改革,也使明朝丧失了中兴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