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無為市嚴橋鎮明堂村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始終堅持扶貧先扶志的工作思路,遵循“一戶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則,處理好“輸血”和“造血”的關係,注重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對退出的貧困人口,繼續加大幫扶力度,扶上馬送一程,幫助實現從脫貧摘帽到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鏡頭一: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朱時平,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身患尿毒症。兒子媳婦常年在合肥務工,和妻子靠著家裡的小賣部勉強維持生計。明堂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昭明在入戶走訪時,注意到該戶房屋地處百年古集明堂集的集市口,交通便利,人流車流量大,且門前場地開闊。

交談中,朱時平道出了心中的苦惱,儘管享受到健康扶貧政策,每週兩次的透析治療花不了多少錢,但是兒子即將成家,家庭開支大,妻子需要照料自己,無法外出打工。

如何兼顧到家屬照料和家庭增收,劉昭明隊長經過反覆思量,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結合個人意願,提出利用門前空地經營洗車業務的設想,並聯繫到社會愛心人士周女士捐助5000元,用於購買洗車設施和建設硬化場地。洗車場投入使用四個月後,經過安徽省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監測,朱時平一家於2018年12月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如今每見到扶貧幹部時,朱時平總會難掩激動的心情說,“黨的政策真是好,現在看病負擔輕,還幫我家植下了搖錢樹。”

鏡頭二: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汪幫勇,43歲,2014年不幸罹患尿毒症,女兒今年讀初三,妻子林玉香常年在家陪同他就醫透析,同時也照料孩子飲食起居。村裡及時幫他申請了低保,並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

為了幫助汪幫勇一家摘掉貧困戶的帽子,村裡幫助林玉香申請了村護林員崗位,介紹在村內的軍秀養殖場務工就業,利用業餘時間在家捉網增收,對住房實施了危房改造……2018年年底,汪幫勇一家人均年純收入7743元,順利實現了脫貧的目標。

原先的壯勞力,儘管生病了,也還是閒不下來,“我想多養點家禽,可門口場子和旁邊的池塘都是開放的,而且光買鴨苗鵝苗這些就要一大筆錢。”汪幫勇向扶貧幹部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2019年3月,正值家禽養殖季節,經過前期測算,駐村工作隊向幫扶單位蕪湖市司法局申請了扶貧資金7200元。為了節省開支,扶貧幹部走街串巷,貨比三家,買來了鐵絲網、鋁合金管、磚瓦等建材,親自動手搭好了池塘四周的鐵柵欄和禽舍,並送去了鵝苗和鴨苗。當年七月,駐村工作隊聯繫蕪湖市餐飲企業,將長成的家禽採購一空。

通過多種類、多批次發展養殖業,汪幫勇一家在從脫貧到致富的路上走的愈發堅實。

鏡頭三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好日子是幹出來的   ——三組鏡頭透視扶貧路上那些“授人以漁”的故事


汪俊榮,55歲,家中五口人,妻子陳永芳2018年突發腦梗,這場突發的變故,讓這個家庭陷入貧困。村裡當年將其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我想利用家裡的院子養點雞鴨鵝啥的,但一家老小開支大,啟動資金和養殖技術都跟不上。”去年年底,汪俊榮向扶貧幹部道出了自己的心裡話。

今年三月,幫扶單位蕪湖市司法局投入了8000元扶持資金。扶貧幹部們幫著安裝鐵絲網圍欄,搭建了約400平方米的養殖場地和禽舍,並送去了210只雞苗、20只鴨苗、10只鵝苗、4只番鴨苗,以及400斤飼料,還對接村養殖大戶軍玉秀家庭農場全程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指導。

“等今年脫貧了還要繼續擴大養殖規模,爭取早日致富 。”汪俊榮一家對未來的生活信心滿滿。

結語:

對因家庭成員身患重病需要照料,而無法外出務工創業的貧困戶,我們提倡他們充分挖掘自身資源條件,利用房前屋後的地理條件發展小而精的產業,通過政策“輸血”和自身“造血”相結合,授人以漁、授人以技,帶來可持續的收入增長,實現脫貧致富的目標。這便是明堂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劉昭明一幫扶貧幹部的幫扶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