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无为市严桥镇明堂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始终坚持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遵循“一户一方案、一人一措施”原则,处理好“输血”和“造血”的关系,注重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对退出的贫困人口,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扶上马送一程,帮助实现从脱贫摘帽到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镜头一: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朱时平,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身患尿毒症。儿子媳妇常年在合肥务工,和妻子靠着家里的小卖部勉强维持生计。明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昭明在入户走访时,注意到该户房屋地处百年古集明堂集的集市口,交通便利,人流车流量大,且门前场地开阔。

交谈中,朱时平道出了心中的苦恼,尽管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每周两次的透析治疗花不了多少钱,但是儿子即将成家,家庭开支大,妻子需要照料自己,无法外出打工。

如何兼顾到家属照料和家庭增收,刘昭明队长经过反复思量,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结合个人意愿,提出利用门前空地经营洗车业务的设想,并联系到社会爱心人士周女士捐助5000元,用于购买洗车设施和建设硬化场地。洗车场投入使用四个月后,经过安徽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监测,朱时平一家于2018年12月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如今每见到扶贫干部时,朱时平总会难掩激动的心情说,“党的政策真是好,现在看病负担轻,还帮我家植下了摇钱树。”

镜头二: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汪帮勇,43岁,2014年不幸罹患尿毒症,女儿今年读初三,妻子林玉香常年在家陪同他就医透析,同时也照料孩子饮食起居。村里及时帮他申请了低保,并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了帮助汪帮勇一家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村里帮助林玉香申请了村护林员岗位,介绍在村内的军秀养殖场务工就业,利用业余时间在家捉网增收,对住房实施了危房改造……2018年年底,汪帮勇一家人均年纯收入7743元,顺利实现了脱贫的目标。

原先的壮劳力,尽管生病了,也还是闲不下来,“我想多养点家禽,可门口场子和旁边的池塘都是开放的,而且光买鸭苗鹅苗这些就要一大笔钱。”汪帮勇向扶贫干部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2019年3月,正值家禽养殖季节,经过前期测算,驻村工作队向帮扶单位芜湖市司法局申请了扶贫资金7200元。为了节省开支,扶贫干部走街串巷,货比三家,买来了铁丝网、铝合金管、砖瓦等建材,亲自动手搭好了池塘四周的铁栅栏和禽舍,并送去了鹅苗和鸭苗。当年七月,驻村工作队联系芜湖市餐饮企业,将长成的家禽采购一空。

通过多种类、多批次发展养殖业,汪帮勇一家在从脱贫到致富的路上走的愈发坚实。

镜头三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三组镜头透视扶贫路上那些“授人以渔”的故事


汪俊荣,55岁,家中五口人,妻子陈永芳2018年突发脑梗,这场突发的变故,让这个家庭陷入贫困。村里当年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我想利用家里的院子养点鸡鸭鹅啥的,但一家老小开支大,启动资金和养殖技术都跟不上。”去年年底,汪俊荣向扶贫干部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今年三月,帮扶单位芜湖市司法局投入了8000元扶持资金。扶贫干部们帮着安装铁丝网围栏,搭建了约400平方米的养殖场地和禽舍,并送去了210只鸡苗、20只鸭苗、10只鹅苗、4只番鸭苗,以及400斤饲料,还对接村养殖大户军玉秀家庭农场全程免费提供养殖技术指导。

“等今年脱贫了还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早日致富 。”汪俊荣一家对未来的生活信心满满。

结语:

对因家庭成员身患重病需要照料,而无法外出务工创业的贫困户,我们提倡他们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条件,利用房前屋后的地理条件发展小而精的产业,通过政策“输血”和自身“造血”相结合,授人以渔、授人以技,带来可持续的收入增长,实现脱贫致富的目标。这便是明堂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刘昭明一帮扶贫干部的帮扶秘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