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引言

俑是從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出現的,作為一個開放、文明的國家,中華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很多令人意外和讚歎的工藝品。其中就包括今天我們所說的俑。

說到俑,中國人應該都不會陌生。秦朝的兵馬俑浩浩蕩蕩,直到現在還在世界上享譽盛名,成為中國的地標性文化遺產。俑的發展演變也是經過漫長的磨合、適應,在不同王朝有著不一樣的製作方法和規則,對於俑的築造目的也是不一樣的。俑最初是以"芻靈"的身份出現的,後來逐漸成為一種工藝品,向人們展示著那個時代的風采。這一點在唐朝的仕女俑上可以看出來。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俑最初製造的目的是代人殉葬,是時代不斷髮展的產物。製作方面也從俑泥演變成了陶製

春秋戰國時期,俑的發展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前期俑代表的是殉葬的人,古時候一些貴族或者皇帝去世,家中的奴隸或者侍衛要跟隨主人一起去陰間。殉葬的習俗自古有之,但是這樣的做法未免太有失人道。奴隸入殉剛好是從春秋戰國時期慢慢廢止的,原因就是有了俑的出現。俑被製作成人的樣子,身高、身材和麵目表情都刻畫得栩栩如生,它們代替真人入殉,是時代進步的表現。

趙岐注:“俑,偶人也,用之送死。”

春秋戰國時期的奴隸地位不再是原始時期那樣任人宰割,奴隸地位的小小變化把不合常理的殉葬制度推向深淵,挽救了很多無辜百姓和奴隸的性命。雖然在客觀層面上保護了奴隸的利益,但是根本上還是封建思想的產物,把俑製作得活靈活現,完全按照真人的樣子製造,目的還是為了讓其到了陰間還要好好侍奉主人,這是封建落後的表現,受到很多學者和知識分子的抨擊。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身前是奴隸的人們到死也改變不了自己低賤的地位,古時候的人把封建禮制和等級制度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當然,每個朝代關於俑製作的工藝和要求也都是不一樣的,根據當時社會的生產力和國家奉行的制度而定。一些皇帝並不在意鋪張浪費,所以就把俑製作的細節和大小都有明確要求,製造出一個和真人一樣的俑耗時耗力。但是一些皇帝崇尚的就是戒奢從簡,比如漢朝初期的皇帝們,在知道秦亡的原因之後害怕極了,於是都推崇簡約生活。

簡單生活的一個方面就表現在漢朝的俑上,這時候的喪葬都是從簡,不僅大大減輕了國家的負擔,還能把餘下的精力和錢財放在國家發展上去。皇帝首先作了表率,漢朝的俑不再是按照真人大小一味仿製,這樣做成本太高,而且入墓之後也不方便。於是皇帝想到了一個辦法:把俑的體型壓縮至正常人的三分之一左右。這樣既不影響俑的使用,還能滿足國家從簡的方針。

鄭玄注:“俑,偶人也,有面目機發,有似於生人。”

唐朝之後的俑和漢代相比又大不相同,唐朝人本身就生活在比較富足的時代,所以人們個個思想開放。他們製作出來的俑不僅要有實用價值,還非常注重是否美觀。比如特別出名的唐三彩,這樣的俑色釉精美,完全是中國古代手工藝的巔峰。透露著唐朝盛況,這和一些普通的甚至凋敝的王朝差異是非常明顯的。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唐仕女俑被現代表情包侵襲

再說漢朝,漢朝在上釉方面越粗糙越受人們歡迎,因為這樣製作出來的俑最便宜。他們用木片來充當俑的鎧甲,衣服有的俑上直接就沒有,通過俑的製作工藝和投入成本我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不同王朝的風貌和社會風氣,再如南北朝時期,這段時期戰爭頻繁,身披鎧甲的重兵成為國家的代名詞,那麼在墓穴中出土的俑就基本上是身披鎧甲的騎兵。

唐朝盛況使得唐朝的子民奔放外向,在製作陶俑方面也盡顯出唐朝獨有的氣質和風采,其中仕女俑最為出名

說起唐朝很多人都露出欣慰的笑容,因為在古代中國唐朝是最鼎盛的王朝之一,這時期的文化氛圍最為輕鬆,百姓生活水平也極高。這樣的經濟和政治地位下,文化和雕塑更是會被影響。有一定的經濟和技術作為支撐,那麼唐朝的俑自然也是最為精美的。從內容的封閉保守到新穎奔放,唐朝人把自己的故事和心情全都表達在工藝品上,讓人看著賞心悅目。

都說唐朝的美女最為可人,一方面是因為唐朝人的審美觀念不同,因為唐朝以胖為美,楊貴妃就是其中的典型。其實除了這一點還有另一方面的原因,唐朝的政治經濟高度發展,所以社會風氣和之前的王朝大不相同,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社會看上去更加和諧美好,女性能夠大膽表達自己的願望和想法,奔放的性格和嫵媚的身姿讓唐朝的女子更加自信,這樣外表美和心靈美的完全契合,誰會不喜歡呢?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唐朝的俑中最讓人讚不絕口的就是仕女俑,能歌善舞的女性形象和精美的製作工藝向人們展示出唐朝女子特有的風範,在製作俑的時候手工藝者會特別注意女性的思想和表情,這樣才能夠透過作品看到本質的東西。這樣一來整體風格就不會差,這就是唐朝的審美價值觀。

自信的女人最美麗,這也是現代人的一種激勵語,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唐朝的女子相比宋朝、明朝甚至清朝,都是更加自信的,她們在唐朝盛世的背景下汲取營養,獲得很多知識和發展的機會,萬邦來朝的大國氣質在女性身上也可以表現得如此淋漓盡致。她們梳著高高的髮髻穿絢麗多彩的衣服,再配上美麗的飾品和本身妖嬈的身姿,的確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說起俑身上的衣服,就更有來頭了,大唐的服飾五花八門,因為本身就有其他國家的進貢以及商業方面的往來,所以給唐朝的服飾帶去了新的活力。絲織品的製作是古代中國貿易發展的基礎,到了唐朝絲織品的質量和數量都得到了提升和發展,不僅可以提供給自己本國的百姓使用,還大量出口到別的國家。各族、各國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讓唐朝從來都不缺"新衣服"。

唐三彩從製作流程到材料再到人物細節、服飾裝扮上無一不表現出大國的風采,難怪會成為陶俑製作的巔峰,讓人不得不感嘆唐朝特殊的工藝和女性的魅力。

俑的製作和細節把控向現代人展示出那個時代的特徵,不同時期有不一樣的文化表達方式

從春秋戰國時期之前,把真人當作陪葬品放進墓穴,到春秋戰國時期用俑來代替真人入葬,這是時代發展和奴隸地位提升的表現,也代表著古代中國從漠視人權、欺壓奴隸的野蠻時代進階到文明時代。隨著時代的不斷髮展,俑的作用不再只是殉葬這麼簡單,人們把日常的生活和自己的百姓的面貌刻在俑上,作為一種文化的傳承讓後人看到,這更是探究歷史的一把利器。

仕女陶俑身上獨有的氣質把唐朝盛世局面展現在世人面前,這已經不僅是經濟和政治上的成就,它們滲透到百姓的生活之中,成為文化和精神的表現。很多時候人們常常會忘記自己民族的特色和本來的樣子,而唐朝的仕女俑則是用固態的形式將這些內容存了下來,留給後人重新讀檔,看這個曾經輝煌的時代。

有關俑的記錄還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詩句:

《孟子.梁惠王》:“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像人而用之也。”

這句話中的始作俑者常常被認為是一件壞事的主謀,因為俑太像人了,所以他混在人之間幹一些不可見光的壞事很難被人察覺到。

文化傳承:唐仕女俑製作手藝精進的背後是唐朝盛世的象徵

唐朝仕女俑和其他王朝有著完全不同的風格和製作手法,唐朝女人對自己的服飾和外貌非常重視,她們在面部畫上胭脂水粉,連眉毛都千奇百怪,也是對俑製作者的一大挑戰。鴛鴦眉、小山眉等等,差別都不會很大,但是在製作的過程中卻要細緻地描繪出來,現代的手工藝者遇上這樣的細節控也是很難滿足的。這一點成為人們讚歎唐朝唐三彩、仕女俑的重要原因。

俑的製作是中國古代百姓對藝術的探索,這樣的探索和發現精神是每個時代發展的脊樑,即使現在科學技術已經非常發達,也不再有殉葬的習俗,但是藝術和文化的傳承並不受這些因素的限制和影響,相反,我們應該注重對傳統文化的探尋和研究,把那些千百年來積澱的優秀文化吸收到現代的生活之中,為現代謀福祉。

參考文獻:

《唐史》

《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