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清军关外虎视眈眈,如果你是吴三桂,你怎么办?

枯藤老树文明史


关外螨清,关内李自成。不可能独立,只能依附一边,不可能降于异族,肯定降李,等内乱结束,降于关内胜利一方,李或朱。抵抗异族,守边。驱除鞑奴,杀光螨狗


犬清十二条名犬之盗光


您好,我觉得换我也会很犹豫,但会趋向两种选择(虽然很理想,是事后诸葛亮而已)

01.封建忠君版选择。识时务,对清朝和李自成,先选择诈降一家,择机去南方与南明抗清势力汇合,匡扶朝纲重振明朝基业。我认为只要是忠臣,务实的保存实力,就该选择类似这种办法,但明显吴三桂不是一个忠臣良将,他后期对明朝永历帝所做的一切,就说明他其心可诛。

02.现代思维版务实性选择。良禽择木而栖,在李自成和满清之间权衡利弊,选择一家,但多半还是会选择清朝,最终选择一个和祖大寿一样的结局,功成名就,兵权上交在家,善终于北京。但区别在于,不至于像吴三桂那样对明朝赶尽杀绝,对清朝降而复叛,两头不讨好,被天下人所笑,这也是吴三桂的恶名所在,他的选择,也充分反映了他的品性,对谁都没有任何底线。

其实历史不容假设,一假设都是在已知的结局上的发挥而已,所以才是事后诸葛亮,异想天开,只是一个理想的参考吧。


猫史天下


十有八九会和吴三桂一样。

那个时候,关内是李自成的大顺军,关外是满清虎视眈眈,吴三桂的本部关宁铁骑根本不可能两线作战,形势逼迫他必须选择其中一方。李自成对吴三桂而言,逼迫崇祯皇帝上吊,灭亡大明,此为国仇;刘宗敏霸占陈圆圆,软禁吴襄一家,此为家恨。如此吴三桂岂能不投靠满洲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