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城街道六抓举措推动政务服务分离改革落地见效

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是事关民生、事关稳定、事关改革、事关发展的一件大事。自推行政务分离工作以来,西固城街道不断深入推进街道社区政务服务分离改革工作,实现“行政化社区”向“服务型社区”的全面转型,通过 “抓责任、抓事项、抓阵地、抓构架、抓中心户、抓走访”六项举措,进一步提升街道政务服务效能和强化社区自治功能。

一抓责任落实,建强组织领导体系。街道全面贯彻全区推进街道社区政务分离改革工作会议要求,认真学习《西固区推进街道(镇)社区政务服务分离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西固区社区行政事务准入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为组长、办事处主任为副组长、党工委副书记和办事处副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直接领导街道社区政务服务分离改革工作,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分工,党工委副书记作为分管领导负责指导推进,确定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具体负责,内设各科室、各社区按职责全程参与的运作体系。

二抓事项梳理,对照权责列出清单。街道召开专题会议,围绕区上下发的两个实施方案,结合街道和社区工作实际,研究制定《西固城街道政务分离职能移交清单》,清单化厘清街道和社区的职责,突出街道办事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激活社区居委会自治管理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将涉及街道社区的八类行政性事务一一进行了梳理归纳,按照区委城市基层党建重点任务责任清单,及时将招商引资等事项从“工作清单”中予以取消,目前街道承担124项,社区承担99项。配套实行行政事务进社区准入制度,严格履行行政事务工作事前申报准入程序,并对街道社区各自承担的行政性事务全部建立“权责工作清单”,明确了内设各科室、各社区承担任务、具体要求、工作标准以及负责人,从源头上厘清楚事项、分清楚责任,杜绝随意硬性摊派和转嫁给社区居委会。

三抓阵地提升,推动形成全科服务。街道陆续对中路北社区、清水桥社区、合水中路社区、玉门街南社区阵地进行提升改造,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社区空间布局,以便更好地为居民提供优质服务。目前,街道9个社区阵地均在200平米以上,其中清水桥社区、中路北社区改造后面积达500平米以上,能够满足实际工作需求;完成了建成阵地功能区设计划分,将便民服务中心整合成一个全科受理台,由两名社区专干负责解答、完成居民日常事务。

四是抓四级构架,构建网格运行体系。建立四级基础网格和两级专业网格,形成纵横交织的网格化治理体系。街道为一级网格,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网格长,机关全体干部为网格员;各社区为二级网格,社区书记担任网格长,三级网格长为网格员;楼院为三级网格,社区两委成员、各类专干、企事业负责人担任网格长,并配备2-4名网格员,社区综治员纳入网格员管理;封闭成型小区、企事业单位等为四级网格共90个,由楼院长、居民代表、企事业单位内部联络人员担任网格长,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力量担任网格员。另外街道尽量将人员配备在“一线”,负责网格内入户走访、政策宣传、为民服务、综治维稳、事项办理等工作,通过“民情全面掌握、问题迅速反馈、困难及时解决、矛盾有效化解”的工作方式,确保“小问题不出网格、一般问题不出社区”。

五抓党员中心户,做实市域社会治理。建立“党员中心户”,以家庭党建促家园创建,化零为整,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注入新活力。各社区按照实际,每户“党员中心户”至少联系5户党员户、10户居民户,党员中心户通过上门走访、谈心、拉家常,随时了解党员群众所思、所想、所难,对于矛盾纠纷第一时间做思想工作,以情以理说服教育、化解怨气、消除隔阂。发挥党员中心户在服务基层党组织、党员群众中的综合信息员作用,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困难,同时关注群众思想动态,及时向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小组反映,保证上情下达,使党员中心户真正成为反映民声、传达民意、畅通舆论的党群“连心桥”。

六抓走访机制,延伸社区服务触角。街道党工委坚持把“走访民情、倾听民意、亲近民心、为民解难”作为全街工作的主抓手,落实“大走访”机制,包抓社区班子成员带领包抓干部每周下社区开展一次民情走访,每月进行一次上门反馈。针对辖区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难心事、烦心事、揪心事,街道机关全体干部在大走访中做到“五必到”:对街道社区有意见必到、出现家庭矛盾必到、生活有困难必到、重病住院必到、家庭变故必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