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固城街道六抓舉措推動政務服務分離改革落地見效

創新城市社區治理,是事關民生、事關穩定、事關改革、事關發展的一件大事。自推行政務分離工作以來,西固城街道不斷深入推進街道社區政務服務分離改革工作,實現“行政化社區”向“服務型社區”的全面轉型,通過 “抓責任、抓事項、抓陣地、抓構架、抓中心戶、抓走訪”六項舉措,進一步提升街道政務服務效能和強化社區自治功能。

一抓責任落實,建強組織領導體系。街道全面貫徹全區推進街道社區政務分離改革工作會議要求,認真學習《西固區推進街道(鎮)社區政務服務分離改革工作實施方案》《西固區社區行政事務准入管理工作實施方案》,成立了以黨工委書記為組長、辦事處主任為副組長、黨工委副書記和辦事處副主任為成員的領導小組,直接領導街道社區政務服務分離改革工作,細化工作任務,明確責任分工,黨工委副書記作為分管領導負責指導推進,確定辦公室一名工作人員具體負責,內設各科室、各社區按職責全程參與的運作體系。

二抓事項梳理,對照權責列出清單。街道召開專題會議,圍繞區上下發的兩個實施方案,結合街道和社區工作實際,研究制定《西固城街道政務分離職能移交清單》,清單化釐清街道和社區的職責,突出街道辦事處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激活社區居委會自治管理和服務群眾的功能。將涉及街道社區的八類行政性事務一一進行了梳理歸納,按照區委城市基層黨建重點任務責任清單,及時將招商引資等事項從“工作清單”中予以取消,目前街道承擔124項,社區承擔99項。配套實行行政事務進社區准入制度,嚴格履行行政事務工作事前申報准入程序,並對街道社區各自承擔的行政性事務全部建立“權責工作清單”,明確了內設各科室、各社區承擔任務、具體要求、工作標準以及負責人,從源頭上釐清楚事項、分清楚責任,杜絕隨意硬性攤派和轉嫁給社區居委會。

三抓陣地提升,推動形成全科服務。街道陸續對中路北社區、清水橋社區、合水中路社區、玉門街南社區陣地進行提升改造,並在此基礎上,繼續優化社區空間佈局,以便更好地為居民提供優質服務。目前,街道9個社區陣地均在200平米以上,其中清水橋社區、中路北社區改造後面積達500平米以上,能夠滿足實際工作需求;完成了建成陣地功能區設計劃分,將便民服務中心整合成一個全科受理臺,由兩名社區專幹負責解答、完成居民日常事務。

四是抓四級構架,構建網格運行體系。建立四級基礎網格和兩級專業網格,形成縱橫交織的網格化治理體系。街道為一級網格,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網格長,機關全體幹部為網格員;各社區為二級網格,社區書記擔任網格長,三級網格長為網格員;樓院為三級網格,社區兩委成員、各類專幹、企事業負責人擔任網格長,並配備2-4名網格員,社區綜治員納入網格員管理;封閉成型小區、企事業單位等為四級網格共90個,由樓院長、居民代表、企事業單位內部聯絡人員擔任網格長,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等力量擔任網格員。另外街道盡量將人員配備在“一線”,負責網格內入戶走訪、政策宣傳、為民服務、綜治維穩、事項辦理等工作,通過“民情全面掌握、問題迅速反饋、困難及時解決、矛盾有效化解”的工作方式,確保“小問題不出網格、一般問題不出社區”。

五抓黨員中心戶,做實市域社會治理。建立“黨員中心戶”,以家庭黨建促家園創建,化零為整,為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里注入新活力。各社區按照實際,每戶“黨員中心戶”至少聯繫5戶黨員戶、10戶居民戶,黨員中心戶通過上門走訪、談心、拉家常,隨時瞭解黨員群眾所思、所想、所難,對於矛盾糾紛第一時間做思想工作,以情以理說服教育、化解怨氣、消除隔閡。發揮黨員中心戶在服務基層黨組織、黨員群眾中的綜合信息員作用,傾聽群眾心聲,瞭解群眾困難,同時關注群眾思想動態,及時向社區黨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反映,保證上情下達,使黨員中心戶真正成為反映民聲、傳達民意、暢通輿論的黨群“連心橋”。

六抓走訪機制,延伸社區服務觸角。街道黨工委堅持把“走訪民情、傾聽民意、親近民心、為民解難”作為全街工作的主抓手,落實“大走訪”機制,包抓社區班子成員帶領包抓幹部每週下社區開展一次民情走訪,每月進行一次上門反饋。針對轄區居民日常生活中的難心事、煩心事、揪心事,街道機關全體幹部在大走訪中做到“五必到”:對街道社區有意見必到、出現家庭矛盾必到、生活有困難必到、重病住院必到、家庭變故必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