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潘家錚院士在三峽工地

熟識潘家錚其人,是在他的著作裡。他的《春夢秋雲錄》,我是最早的讀者之一。

真正認識潘家錚先生,則是在三峽工地。2002年3月,他作為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檢查組專家,因大壩裂縫問題接受過我的專訪。為正視聽,潘先生專為本人供職的《中國三峽建設》雜誌撰寫了“世界上沒有無裂縫的水壩”的文章。

如今,我的案頭存有潘先生1999年以來參與三峽質檢活動的講話稿,它長達12.5萬字,儼然是一部關於三峽工程的長篇紀實性著作了。凝視它,感覺潘先生就坐在自己身邊;捧讀它,感覺潘先生情繫三峽,是在用一顆不老的心與三峽建設者真誠交流。

實實在在,潘先生用他的言行,實現著他在三峽工程論證工作結束時許下的諾言:“願為三峽獻殘生”。

認識昇華:從“反對者”到“主上派”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潘家錚,本來做夢當作家,命運卻叫他成了水電專家。他自稱這是“陰錯陽差”。他坦言:“文學是我的初戀!讀過他的傳記《春夢秋雲錄》的人,對他的人品文才當有所瞭解。

 潘家錚說,“我走上水電道路純系‘歷史的誤會’”。自已與水電是:“先結婚、後戀愛”。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水電部原部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正英是這樣評價潘家錚的:“在水利電力界的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他是最年輕的,也是唯一的完全在國內學習成長的。他是新中國水電人才成長的縮影,他的經歷很不尋常,卻有歷史的必然性。”

浙江紹興人潘家錚,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1984年國家頒給他有突出貢獻的國家級專家證書,1989年被授予國家設計大師稱號,1994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並被選為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成為我國少數擁有雙院士稱號的專家之一。

他長期從事水力發電建設工作,先後參加和主持過黃壇口、流溪河、東方、新安江、七里瀧、烏溪江、錦屏、磨房溝等大中型水電站的設計工作,參加烏江渡、葛洲壩、鳳灘、陳村等工程的審查研究工作,指導龍羊峽、東江、二灘、小灣、龍灘、三峽等大型水電工程的設計工作,研究進一步加快開發我國水電資源的措施。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在學術方面,主要致力於創造性地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實際設計問題,對許多複雜的結構如地下結構、地基梁與框架、土石壩的心牆斜牆、調壓井襯砌、岔管和法蘭等,應用結構理論、彈性理論或板殼理論以及運用特殊函數,提出了新的計算理論和方法。

在設計方面,他注意採用新技術、新結構,推動技術的發展。研究和推導出不穩定揚壓力和封閉式排水設計理論等。在文學方面,潘家錚創作科幻小說、散文、詩歌、自傳體文學作品10餘部。他的科幻小說居然還獲得過全國性獎勵哩。

作為三峽工程論證領導小組副組長兼技術總負責人,潘先生的自述頗有情趣。他說:1986年以前,“我一直沒有涉及三峽工程的爭論”。“有人說我是主張上三峽工程的積極分子,這其實是誤解。”

因為:“50年代我是個起碼的工程師,這種大事沒有我置喙的份,當然我那時是反對修這種不切實際的工程的,以後雖偶也接觸一下三峽工程,我都不是主角,而且總是覺得要實現這個夢想為期尚遠。到1985年,我還對三峽的移民和泥沙兩個問題憂心忡忡。但從‘重新論證’開始,我也被捲了進去,而且愈認真研究,愈覺得這個偉大工程對中國來講是不可少的,顧慮可以消除,建設條件日趨成熟。當然,這樣頗有‘變節’和‘迎合’之嫌,我也顧不得許多。我只想說:無論是贊成快上或主張緩建三峽的人,最終目標都是一致的,而三峽工程總有一天將在社會主義的中國出現。”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潘先生說他主張三峽工程儘快上馬,是基於下列認識:一是較好地瞭解了三峽工程的真正作用、效益以及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二是研習了幾十年來無數專家、中央部委、地方政府的勞動成果,勘探、試驗、研究、設計、計算、調查……一份份的報告,真達到汗牛充棟的程度。通過研習,確認其數據科學,問題能夠解決。三是憑葛洲壩的建設成就和巨大效益,確信三峽工程技術上已無不可克服的障礙。 四是堅信經過幾十年的建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我們的綜合國力和經濟實力可以承建三峽大壩。

潘先生坦誠而深情地說:“如果三峽工程需要有人獻生,我將毫不猶豫地首先報名。我願意將自已的身軀永運鑄在三峽大壩之中,讓我的靈魂在晨曦暮靄之中,聽那水輪發電機的歌唱,迎接那萬噸船隊的來往,直到千秋萬載……”

三峽工程重新論證工作結束後,潘家錚發表了“三峽工程論證始末”的長文,他堅信:“三峽工程,絕非是一個夢想,而是可以實現的現實。三峽工程,這個中國的國寶,世界水利建設史上的奇蹟和明珠,終將會由中國人民摘取到手的。讓我們滿懷信心地為完成這一偉大事業而奮鬥吧!”

建設三峽:諫言獻策不遺餘力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捧讀潘家錚先生以國務院三峽工程質量專家組副組長、組長身份留在三峽工地的一系列言論,感覺他思維活躍,話語幽默,少有官活套活。抓問題一針見血,擺困難實事求是,提建議語重心長。

或許是責任與使命使然,潘家錚留給三峽的質檢文獻,可視為三峽工程乃至中國水電史的寶貴財富。1999年12月8日,潘先生“苦口婆心”提出兩個建議:“一是這次剖析的一些事故缺陷,屬於“常見病”、“多發病”性質,對“常見病”、“多發病”這一提法我過去是贊同的,現在有些變化。我同意一些同志的意見,這樣提有副作用,似乎毛病不重問題不大。事實上,如“常見病”不斷常見,“多發病”永遠多發,性質會變,小病變大病,炎症變癌症,所以建議改稱“頑症”。就是不下大決心、不花大工夫治不好的病,可以起警示作用。

“二是在分析事故原因時,不把客觀條件作為理由。例如混凝土表面開裂,不要說主要原因是寒潮襲擊、氣溫驟降,寒潮年年要來人人都知,我們的溫控防裂措施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怎能作為發生問題的原因呢?同樣,船閘北輸水洞進口段襯砌施工縫漏水,不能把地下水豐富作為理由之一。地質情況是客觀存在,挖不挖隧洞,地下水都是豐富的。工程師和技術部門的責任就是認識客觀,找出問題,採取措施,保證質量。如果我們在分析事故原因時,著重在主觀上找問題,更有利於今後改進。”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接受媒體採訪

2000年4月12日,潘先生在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第三次質量檢查結束時的講話,使不少與會者聽得眼熱:“我建議對重大質量事故曝光,特別是金屬結構和採購的設備、機組。現在,一些不合格的產品出廠,到了工地才被發現,造成嚴重影響,而廠家最多是來人處理或接受退貨,無其它責任與壓力,這樣既不利於工程,也難以觸動廠家。我建議總公司擬一個文,發給所有國內外承擔三峽任務的廠家。

文件的主要內容是:“由於送達工地的設備、產品經常出現質量缺陷,對工程造成嚴重影響,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幫助廠家重視和改進,也供今後國內工程招標、評標時參考,總公司決定自即日起,再發現上述情況時,除按章要求廠家處理、退貨和索賠外,擬將不合格產品的情況、負責製作、監造人員的資料印成通報,送有關廠家並在報刊上公佈(國際採購件寫成消息在國際報刊上公佈)。如廠家能吸取教訓認真改進,有成效者也同樣如實通報”。這樣也許能觸動一些不負責任或自高自大的廠家的痛處,促其改進工作。”

對於責任事故處罰,潘家錚先生亦有自已的獨到見解:“許多單位對質量缺陷或事故的責任人採取罰款、內部下崗或調離三峽的做法。這是各單位為嚴肅紀律採取的措施,無可非議。但我仍然認為,人需要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有時反面經驗更為重要。因此,建議儘量採用記入檔案、“留職察看”的方式。往往有“切膚之痛”的人能在以後的工作中創造出更好的成績來,只有重犯式屢教不改的人才採取下崗、調離的做法。”

胸有成竹:面對責難排眾議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2002年春,三峽大壩因混凝土澆築施工出現裂縫問題,被媒體妙得沸沸揚揚。一時間,風聲鶴唳,施工正酣的三峽工程倍受責難。

面對國家級媒體追問,潘家錚以水電專家身份挺身而出,坦陳自己的觀點。他鄭重地說:

“我的看法是,三峽工程總體質量是良好的,甚至是相當好的。與國內其它工程相比已經很好了,與國外的工程相比也不遜色。這麼大的工程,這麼高的澆築強度,這麼緊張的工期,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質量缺陷,這並不奇怪。世界上沒有一個工程是一點質量事故都不發生的,問題是看所出現的質量缺陷的性質。最近討論的熱點是三峽工程洩洪壩段上游壩面裂縫問題,其性質是表面的、淺層的裂縫。發生裂縫不是好事,但裂縫有不同性質:有貫穿性的裂縫,把大壩分成兩個部分,這是不允許的,影響也非常大;也有表面性質的裂縫,世界上任何一座大壩出現些表面裂縫都是正常的。三峽大壩的裂縫是屬於第二類的。”

為消除人們心裡的疑惑,潘家錚介紹了裂縫處理的措施:“有裂縫畢竟不是好事,中國三峽總公司採取了很細緻的檢查手段,很嚴格的處理方案,現在正在進行全面處理。處理的措施,照我個人的看法,非常安全,甚至超過了要求,但三峽工程這麼重要,為了加大安全係數,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充分一點,我也贊成。裂縫經過這樣處理以後,對三峽大壩安全絕對沒有影響。”

針對媒體炒作,潘家錚評論說:“新聞應該講事實。三峽大壩的裂縫為什麼如此引人注意?一是三峽工程太重要了,工程太大了,不僅全國人民關心,全世界也很關心,出點問題,世人矚目。二是裂縫出現在上游壩面。將來三峽水庫是要蓄水的,如果裂縫繼續發展,高壓力下的水進入裂縫,會發展成有害裂縫,這是很不利的。三是整個洩洪壩段差不多每個壩塊都有裂縫,位置、寬度和長度都很有規律,這就特別引人注意。四是有個別同志不太瞭解情況,道聽途說,作了誇張的宣傳,還有一些網站進行惡意的傳播。一些外行,還有一些不瞭解內幕的人就以為裂縫是大得不得了了。我對現在一些媒體的做法有意見,一是套話太多,報紙上很多文章千篇一律,充滿套話,一篇幾千字的文章,有價值的信息只有幾行字,象注水豬肉,水分太多;二是追求轟動效應、經濟效益。如有一些實際是廣告性質的內容,寫得象新聞一樣”。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潘院士為媒體答疑

潘家錚鄭重指出:“三峽工程正在進行二期工程的一系列階段驗收工作。三峽工程是一個難關一個難關闖過來的,從論證開始,就有反對意見,到中國三峽總公司的成立,每走一步都很累。工程開工建設後,從導流明渠開挖、大江截流、二期圍堰施工、大壩高強度混凝土施工、永久船閘高邊坡開挖、金結機電安裝……走到現在這一步,又到了一個關鍵時候:二期圍堰要破堰進水,這很有意義,表明三峽工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破堰進水不會有技術難題,重要的是明渠截流、三期碾壓混凝土圍堰快速施工,這兩仗打好了,三峽工程就沒有什麼大難題了……三峽工程的興建是在很多人的反對甚至是辱罵中度過的,預期投產後還會有爭議,吵上50年。但我相信:歷史會作出公正的回答。”

評說質量:給工程歷史“斷代”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2004年4月9日,潘先生在三峽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第十一次質量檢查結束時的講話,有些出人意料。他聯繫三峽對中國工程質量作出了理性分析,殷殷之情溢於言表:

“三峽工程施工已進入第13個年頭,工程質量和質保體系不斷提高和完善,取得重大成就,達到今天的水平來之不易。離竣工還有三四年,我們希望大家能不驕不躁,保持這個榮譽,而且更上一層樓。

“更上一層樓”是個什麼意思呢?我曾對我國的質量問題做過一些分析。在舊社會,在建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並未建立嚴格完整的質量監督體系和各項標準、規範,和國際也不接軌,那時的情況,可說是處於一種“人治”狀態。我腦中有個很深的印象,上世紀50年代新安江工程開工後,我對工程質量問題憂心忡忡,多次向設計院和總局反映。後來有關領導曾委婉地和工程黨委書記提出質量問題,他回答說:“質量問題以我的黨性來保證”,大家就無話可說了。這就是典型的“人治”。

在“人治”下,也不能說就沒有好的質量,好的工程,好的產品。這裡一是靠人的品德,在我國確實有不少人對工作極端負責,自覺地重視質量,有很多動人事蹟。另外,也有些企業家把質量和企業信譽聯繫起來,並不追求短期榮譽或利益。所以各處都有一批老字號和信得過的產品。但是,僅僅依靠這樣的方式是保證不了質量的。尤其在政治浪潮的衝擊下,在短期利益的支配下,個別人的努力、個別企業的信譽,就會淹沒在全社會輕視質量的洶湧惡濤中。這樣的教訓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啊。

於是有了第二階段,這可以稱為“法治”期吧,或叫“依法治質量”:建立科學的質量保障體系,制定完備的標準、規範、措施,實施嚴格的監理、檢查、考評,輔以相應的獎懲。還可以依賴兩大有效措施,一是完善市場體制,實行三公競爭,質量不好的產品、企業、個人就自然淘汰出局;二是依靠科技的發展,為提高質量提供有效手段。所有這些,構建了保證質量的環境和機制。這正是三峽工程目前正在實施而且取得實效的制度,也是與國際接軌的科學體系。它比“人治”科學、有效、可靠得多,我們已取得很好成績,還要不斷鞏固、完善。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法治”是永遠需要的,而且要不斷完善和穩固化。但“法治”體制是否已到了最高境界呢?我總覺得還欠缺點兒什麼,還存在更高的境界。在“法治”下,質量依靠“標準”、“監督”、“獎懲”、“淘汰”來保證,總之是被動的。如能在這個基礎上再上升到“主動”層次,就更加可靠了。姑且稱為“德治”吧。“德治”的意義是,保證和提高質量,已成為人們的自覺需要,成為社會的公認道德了。低質量,不僅要受罰,要被淘汰,而且將受到全社會的唾棄與不齒。

我常常以維護環境作為例子。我們習慣於在旅遊地亂扔廢棄物,甚至吐痰便溺,管理部門不得不制訂各種罰則。而有一些外國客人對自己吃剩的廢物非投入廢物箱不可,甚至把別人的廢棄物也清掉。找不到廢物箱,寧可放在揹包裡帶走。他這樣做當然並不僅是遵守旅遊區的規定,而是保護環境的意識已深入腦子,成為習慣了。如果我們對質量意識也能這樣融入靈魂,形成習慣,形成作風,就達到了“德治”的境界。“法治”加上“德治”,質量問題就能解決。譬如說,人們看到新澆的混凝土未及時養護,就像看到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放在露天裡一樣,這養護工作還會做不好嗎?

在許多承建單位的彙報中,對保證質量所採取的措施中,都有培訓和教育這一內容,這條很重要。我建議,在培訓、教育中除學技術、學規章制度外,也要進行思想方面的教育,把質量與榮譽、誠信、道德、責任聯繫起來。個人也好,企業也好,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成為一個“信得過”的人,信得過的企業了。我真誠希望,各承建單位和個人,都能通過參與這一偉大工程的實踐抓緊最後幾年時間,鞏固成績,再上層樓。在用我們的雙手建起第一流的三峽工程時,也建設了我們自己,當人們知道你是參與三峽工程建設的人或企業時,都會馬上想到:這是個可信的人(或企業),是個講究質量的人(企業)!達到這樣的境界就成功了。讓我們為早日達到“德治”境界而努力吧!”

院士風采:潘家錚,畢生智慧獻三峽

2006年5月20日,79歲的潘家錚在三峽大壩全線到頂慶祝會上,面對中外記者欣喜地說:“三峽工程是一座優質工程、安全工程、爭氣工程!”

10多年建設,潘家錚是參與者、見證者,也是圓夢人啊!作為水電大師,國務院委派的質檢專家,潘家錚有資格對己然建成的宏偉工程作出評價。

他說:“今天我們可以宣佈:三峽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壩是一座沒有裂縫的大壩。三峽建設者們譜寫了壩工史上的新篇,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蹟。”

(注:潘先生2012年7月去世,本文懸作心香!)

#三峽工程# #時代楷模# #時代精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