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透一本書?這15個規則不可不知

相信很多人讀書的時候都有這樣一個同感,書讀了不少,可是要你談論一下一本書的內容以及對你的影響時,腦海中卻都是模糊朦朧的概念,一個字也吐不出來。這種現象的出現都是因為我們並沒有掌握一種科學的閱讀方法,總想著“讀書貴在多”,認為讀的書越多自己的思想便越豐厚,殊不知沒有成體系的閱讀方法的指導,書讀得再多也轉化不成你自己的東西,常常造成“內中有千言,表述無一字”的尷尬。

如何讀透一本書?這15個規則不可不知

其實閱讀就跟減肥類似,你有了“穿衣顯瘦,脫衣有肉”的目標後,不能接著就盲目行動,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會令你的減肥計劃早早夭折。正確的方法是瞭解減肥的科學原理,合理地對每日飲食、運動量、運動方式進行計劃,做好了充分的事前準備再投入運動,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讀書也不例外。正確的閱讀方法不僅能讓你找到有價值的讀物,而且告訴你如何讀透一本書,讓書中的“營養成分”內化到你的身體中,成為你血肉中的一部分。

《如何閱讀一本書》便是這樣一本實用類書籍。它幫助我們意識到之前閱讀方式中存在的問題併為我們提供了矯正的辦法。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學者、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苗以及他的同事查爾斯·範多倫。本書第一版是在1940年出版的,後來隨著社會發展對於閱讀技能的多樣化需求,兩人在1970年合作進行了第二版的編寫,也就是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本書。

《如何閱讀一本書》將一本書的閱讀分為四個主要的層次: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簡單來說,基礎閱讀是指你能認識書中出現的字詞,不受阻礙地將這本書讀下來,這種技能我們在小學初中畢業後就已經基本掌握了;檢視閱讀也可以叫做速讀,通過快速地瀏覽和有選擇性地閱讀部分章節去確定一本書得大體概況,並判斷這本書是不是“你的菜”,以此為後續是粗略讀過還是認真分析一本書奠定基礎;分析閱讀在作者前後兩版書中都是作為核心部分來展現的,通過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以及內含的15個規則能夠讓我們更深入、透徹地去挖掘一本你認為值得看的書;最後是主題閱讀,主題閱讀是閱讀的最高境界也是最為主動的閱讀,通過閱讀相同主旨的不同文章及書籍,讀者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同一件事情,構築自我的思維體系,能進入主題閱讀說明你的“功力”已十分了得。

如何讀透一本書?這15個規則不可不知

其實對於有本篇開頭所提到的煩惱的讀者們,大多已經具備了基礎閱讀的能力,稍加指點也能夠跳出每本書都打算精讀的窠臼,進入通過速讀了解文章大意選擇合適書目的軌道。最主要的還是要學會如何進行分析閱讀,如何通過一定的規則方法打通閱讀難的“任督二脈”。熟悉了分析閱讀的操作辦法後,經過長時間的練習和自我的知識渴求,我們會比較自然地進入主題閱讀的階段。所以,這裡我們主要講一下分析閱讀的三個階段和它包含的15個基本規則。

階段一:找出一本書在說些什麼。(包含四個規則)

規則一: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進行分類。

不同種類的書籍採取的閱讀方式及關注的閱讀重點是不一樣的。我們在閱讀之前心裡要有一個基本的分類標準,知道某個種類的書到底在談些什麼。比如你通過速讀本書的書名、目錄、序言、摘要等明白自己是在讀一本虛構的作品——小說、戲劇、詩歌還是在讀一本論說性的作品——物理、數學,這個是在閱讀之初就應該在心裡明晰的。

書中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辨別標準。論說性的書的主要目的是在傳達知識,它的主要的內容是由一些觀點、理論、假設、推斷所組成。

規則二: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以小說為例,我們常看到的小說不管是愛情題材的還是家庭倫理題材的,他們所展示的道理都是相仿的,也就是骨架是類似的。為什麼同樣的骨架經過不同作者的裝點會帶給我們不一樣的震撼,致使有些故事看得你廢寢忘食,有些故事卻看了兩眼就束之高閣了,原因就是他們裝點這副骨架的功力不一樣。而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透過作者為文章增添的血肉而直接貫穿到它的本質,寫出這個簡短的句子就好比你看到了這本書的骨架。不管內容如何豐滿,你始終知道這本書的根源是要討論一個什麼問題。

有些時候,書籍的名字或者書籍的前言都會給我們透露作者對於整本書內容的規劃,可以給我們概括這本書的內容起到一個提示作用。

規則三: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將全書的綱要擬出來之後,再將各個部分的綱要也一一列出。

當我們把一本書的主旨概括出來之後,我們還需要知道作者是如何印證、發展出全書的主題來的。這是對書本理解更深一步的必經之路。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應用公式,比如:

(1)作者將全書分成五個部分,第一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二部分談的是什麼,第三部分談的是別的事,第四部分則是另外的觀點,第五部分又是另一些事。(2)第一個主要的部分又分成三個段落,第一段落為X,第二段落為Y,第三段落為Z。(3)在第一部分的第一階段,作者有四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A,第二個重點是B,第三個重點是C,第四個重點是D等等。

當然,我們不可能對每一本書時都運用這種模式進行解讀,因為有些書並不值得這麼做。同樣,即使是值得這麼做的書也可能不必完全照搬這個方法。這只是一種思路,給了我們一個借鑑。剛開始的時候我們或許要為此專門寫下來,等到後來用得純熟了,在閱讀的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在頭腦中完成這項工作。

規則四:找出作者在問的問題,或者作者想要解決的問題

當我們看一本書時,如果明白了作者寫作此書的意圖會讓我們更準確地描述這本書的架構。同樣,本書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公式,即:當你正在看一本提供知識的理論性書籍時,你可以問自己“某件事存在嗎?是什麼樣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麼?”;而當你正在讀一本提供操作方法的實用性書籍時,你可以問“有哪些結果可以選擇?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手段才能獲得某種結果?要達到某個目的,應該採取哪些行動?以什麼順序?”。

階段二:詮釋一本書的內容

規則五:找到作者在文中使用的關鍵字,並理解它的真實含義。瞭解文中的字在文章特定的語境中呈現的特殊意義,能夠讓我們與寫作者達成更好的共識。

規則六: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當你在閱讀一本書的時候遇到第一遍讀不懂的句子時,你就要產生警惕了,因為這個句子對你來說是重要的。找出文中的關鍵句有幾種方法,一是寫作者會替你做這個工作,有些寫作者會在他認為重要的句子底下劃線或者用不用的字體來印刷。這些都是提醒讀者需要特別關注的地方。另一種線索是找到組成關鍵句的文字來。如果你在遵循上一個規則的時候劃出你認為重要的文字,往往這句話就是一句重要的話。

規則七: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架構這些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當你找到了文章的關鍵字,接著找到了文章的主旨句,這時候你可以把這些句子排列起來,整理出它們的前後順序,這樣你就能釐清一個段落或者篇文章的前因後果,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規則八:確定作者已經解決了哪些問題,還有哪些是未解決的,在未解決的問題中,確定哪些是作者認為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當你看到這裡的時候,你已經基本瞭解了一個本書的架構並明晰了它的內容,也就是一本書的基本情況你已經完全掌握了。這時我們應該對提出的問題進行一下思考,從而明白整本書的價值。

階段三:像是溝通知識一般地評論一本書

規則9-11:禮節性得評論一本書

我們在評論一本書的時候要遵循一個前提,那就是你已經把這本書讀透了,作者的主張和他解決問題的方式你也都已經掌握了,這個時候你可以對這本書進行評價。當然,評價的目的是與寫作者進行探討,以期望我們能夠增進更多的知識,豐富我們的視野。不要為了爭辯而爭辯,如果你看一本書之前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觀念,那你就無法從你的閱讀中獲得益處。

舉例來說,我們看《紅樓夢》,當看到80回之後的時候會明顯地發現文章的遣詞造句以及立意都不如前80回,我們一直也聽到一些學者說高鶚的續寫不是一個高明之舉,如果初看《紅樓夢》的人在沒有自己看過原文的情況下就先吸取了這種評判,那他就不會以一種客觀的方式對文章進行解讀。

規則12-15:批評觀點的特別標準

當你要對你讀過的一本書提出質疑的時候,你必須能夠舉出足夠的充分的證明來證實作者的知識儲備不足、或者他的知識錯誤、或者他的說法不合邏輯,否則我們不能憑藉自己的臆想去隨便給一本書扣上“敗筆”的帽子。

好了,說到這裡,《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核心內容就結束了。簡單來說,當你看到一本書的時候,先看懂整本書的架構,再品味這本書的內容,最後同作者的思想進行交流,提出自己的想法。

只要採取這樣的做法,並不斷地堅持,你一定會把一本書讀薄、讀透。

如何讀透一本書?這15個規則不可不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