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历史上的宋仁宗并没有那么“仁”,很大一部分中下平民过得并不咋样,只是富贵阶层过得好吹捧宋仁宗而已。

看看宋仁宗对那些人“仁”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电视剧《清平乐》,带火了“宋仁宗”这么个人物。在语文课本里,三苏欧阳等“背诵天团”是主角,好像都比他们的主子皇帝出名。电视剧里的宋仁宗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也挺令人好奇。

各类讲仁宗如何“仁”的故事层出不穷,总是为人津津乐道。寝宫的被子很久不换新的,颜色都从明黄洗到了暗黄。半夜想喝碗热羊汤,怕起了坏头每年多杀几百只羊。为了属下不被体罚,渴了好久也不喝杯水。善于纳谏,不擅杀文人士大夫……

正如孔乙己不配姓赵一样,在宋朝进不了特定系统,你也不配得到宋仁宗的“仁”。这些段子意味的小故事,似乎看不到“天下苍生”的影子

孔子曰:“仁者爱人。”仁宗爱官员士大夫,爱身边人,爱长得好看的女人,爱酒爱娱乐,爱不爱八百里外的平头老百姓,似乎值得商榷。

仁宗好色享乐,并不节约


如果真认为仁宗勤俭节约,图样图森破,吝小钱而费大钱的地方多了去了。宋真宗朝,“侍史不过五百人,俸给止于千二十贯”。到宋仁宗朝“十倍增人已逾二三千,十倍添俸或至二十万”。(《宋朝臣奏议》)。

孙甫说宋仁宗后宫之数“肉食者千余人,又上有贵职,下有私身,当不啻数千人矣”。(续《资治通鉴长编》)虽然后来被三司指责后减了些,但与他老子比起来真是庞大无比了。

他的孙辈皇帝赵顼说仁宗时期:“宫中一私身之奉有及八十千者,嫁一公主至费七十万缗,沈贵妃料钱月八百缗。”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嘉祐六年(1061年),苏辙写道:“近岁以来,宫中贵姬至以千数,歌舞饮酒,优笑无度,坐朝不闻咨谟,便殿无所顾问。…… 陛下无谓好色于内,不害外事也。今海内穷困,生民愁苦,而宫中好赐不为限极,所欲则给,不问有无。司会不敢争,大臣不敢谏,执契持敕,迅若兵火。国家内有养士、养兵之费,外有契丹、西夏之奉,陛下又自为一阱以耗其遗余,臣恐陛下以此得谤,而民心不归也。”

再看看当时小老百姓的收入。城里打工的工匠,大概是现在的蓝领白领吧,根据丁学姣硕士论文《宋代手工业者生计研究》的统计,大部分工匠的日收入为50文。宋朝的一缗大概七八百文钱,嗯,即使整个月没有双休,月收入2缗,大约是八百缗的四百分之一。而沈贵妃的只是料钱,还不算粮食、肉鱼、锦缎之类的实物。

内有冗官冗兵冗费,人们过得很惨淡,还要给契丹、西夏送钱,仁宗自己好色纵欲尽搞享乐主义,好像不太地道啊。

仁宗盛世,农民起义不断


“冗官冗兵冗费”是北宋的常态,为了应付开支,北宋政府便不断加重赋税。

北宋建国之初,便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结果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农民是封建时代国家的赋税主体,宋代百姓分成主户和客户,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代赋税收入有五种:公田之赋、民田之赋、城郭之赋、丁口之赋和杂变之赋川。

而土地兼并的发展,使得大量土地集中在少数大官僚大地主阶级手中,“官知其为赋之多少,而不知其为地之几何也”。有钱有产的各种名目偷税漏税,小老百姓只能安安稳稳地被剥削,“富者地日以益,而赋不加多,贫者地日以削,而赋不加少”。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赋役不均的情况日益严重,加之天灾边患频仍。常规征收的“二税”之外,还巧立名目发明了“折色”与“和籴”,变着法剥削。

曾任三司使的包拯统计:“臣谨按景德中天下财赋等岁入四千七百二十一万一千匹、贯、石、两。”而嘉祐年间(1056—l064)平均岁入合计一万一百九十万七千七百六十四匹、贯、石、两。土地、人口明显增加,而剥削老百姓的财政收入却比四十多年前景德年间增加了两倍多。

欧阳修在《原弊》中写道:“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看看,农民的生活有多悲惨,交了赋税没多少余粮,遇见水旱灾害可是要全家饿死的。宋仁宗,于苛捐杂税搞得家破人亡的农民破产者,好像也不见得有多“仁”。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宰相枢密使,每月俸钱财三百千,每年春冬服装绫二十匹、绢三十匹、棉百匹,每月禄米一百石。高级官员的仆人,也由国家开支生活费。

苏轼被贬值了那么多地方,东坡肉,东坡肘子,游山玩水,别墅一堆,这些钱财哪里来的,还不是农民成了接盘侠。皇室、官员的优厚生活,都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社会矛盾激化,背诵并默写天团来了的同时,一大波农民农民起义、哗变也来了。当然,中下平民的悲惨,对于向往“诗”与“美好生活”的精致中产,显得如此不起眼。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1059年“正月自去年雨雪不止,民饥寒,死道路甚觽。诏遣官分行京城,视孤穷老病者,人赐百钱,小儿五十。”孤穷老病者的救济金,只是宰相一日薪资的百分之一或二百分之一。现实也在重复历史,悬殊的贫富,富贵多奢侈,一般穷人都想象不到。

被子不换新,不舍得喝羊汤,宋仁宗虽有些小仁小义,不过软弱平庸,好色荒政,既没有彻底改变“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农民境遇更困苦起义不断,存小仁而失大义,“仁”个锤子。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在他统治时期,爆发了一连串的农民起义,规模比较大的便有王伦领导的沂州起义,张海、郭邈山领导的京西、陕南农民起义,光化军绍兴起义,湖南瑶族人民起义,贝州王则农民起义,此外还有一大堆。河朔一带,“盗贼大起,百十为群”,小股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这些都是有历史确切记载的,即使这些起义没听说过,《水浒传》中的水泊梁山总知道吧。在古代造反可是属于十恶不赦的大罪,要看脑袋的,要不是赋税逼得过不下去才没人闲得搞这种勾当呢呢。

背诵天团里的欧阳修便指出,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强过一火”,全国各地都有爆发,见于史书文献记载的便有三四十次之多。正是在连续的农民起义打击下,才出现了范仲淹的改革,推行“庆历新政”。当然,触碰某人人的利益,以失败而告终了。

穿越到宋朝也要有个富贵身份才过得好


为什么仁宗获得这么名声这么好。对大臣们软弱较少掣肘,所以受到了士大夫们的“欣赏”,士大夫们为此大唱赞歌。即使是“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以至于“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

历史由文人士大夫书写的,文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或许按他们的标准最喜欢这款皇帝,一个圈子里的夸夸群,如此而已。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官员士大夫自己的日子过好了,老百姓的悲惨就那么无足轻重了。高唱赞歌,仍然认为:“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文彦博讲得比较实在了:“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大宋的繁华与天团,属于士大夫的,平头老百姓照样一样过得很惨淡。

有本书好像是《我们为什么爱宋朝》。哈哈,你看,你又被代表了,“我们”爱宋朝爱的都是什么东西呢?翻了翻这本书的目录,清明上河图、宋词、茶道、宋瓷、书法、宋画、名物、雅集,你看这些发达的文娱艺术,有哪些是种地做工的小老百姓搞得起的,多少有点“娱乐至死”的味道。

历史不是《清平乐》,真实的宋仁宗根本没有那么“仁”


呵呵,好像穿越到宋朝就能成为士大夫,就能享受大宋繁华似的。土地兼并严重,内乱外患不止,没准穿越到河北农村租大地主的几亩薄田,时不时被辽、金外族欺凌,再被仁爱的赵祯搞一堆名目繁多的杂役赋税,怎一个惨字了得。

看来,“我们”也不是我们啊。


参考阅读:

(元)脱脱等《宋史》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奏议

(宋)包拯《包孝肃奏议集》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赵继颜《北宋仁宗时期的农民起义》,《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王晓薇《宋仁宗朝缓解财政危机的失败》,《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

黄纯艳《宋代财政史》,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