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八段錦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更多關於關係、情緒的內容,關注我~

我是在父親去世三個月後,開始看《我們這一天》的。深夜蜷在被窩裡,眼淚鼻涕淌得滿臉都是。


這部劇裡,藏著所有人都向往的“原生家庭”。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1 “千萬不要和爸爸一樣”


傑克和瑞貝卡一見鍾情。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們第一次意見不合是因為孩子

瑞貝卡不想要孩子。

爸爸的眼裡沒有她們姐妹,而媽媽的眼裡只有爸爸,對她們姐妹說的最多的,除了“不要打擾爸爸”,就是各種挑剔和指責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既然大人這麼嫌孩子礙事,為什麼還非要生呢?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傑克的爸爸不僅忽視他,還總是喝得醉醺醺的,喝完就把傑克的媽媽打得鼻青臉腫。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只有看球時,他才會把傑克叫過來坐在腳邊,那是他唯一像個爸爸的時刻。即便這個時候,他也不允許傑克說話

所以傑克一直渴望有個自己的家,生好幾個孩子,他要和孩子們一起看球,孩子們想說什麼都可以,願意多大聲就多大聲。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有一次,傑克在父親再次家暴時,忍無可忍地舉起了槍,但是母親流著淚哀求他。


母親說,“答應我,長大之後,千萬不要和你爸爸一樣。”


瑞貝卡不要孩子,傑克想要很多孩子,本質都是一回事

千萬不要和爸爸一樣”,是傑克拼盡一生的最高理想;而瑞貝卡的理想是,絕不要像母親那樣,做個不關心孩子、只會圍著丈夫轉的家庭婦女。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不過比其他不幸的人幸運的是,他們遇到了彼此。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他們結婚了,瑞貝卡生了三胞胎,凱文,凱特,還有一個孩子沒有活下來,於是,他們收養了醫院裡同天出生的黑皮膚棄嬰蘭德爾。


新手父母,在不富裕的條件下養育三個膚色各異的孩子,但傑克永遠知道該怎麼做:和父親相反就對了。


父親羞辱,他就鼓勵;

父親打擊,他就支持;

父親冷酷,他就溫暖;

傑克陪孩子們玩遊戲,每週末都和他們一起看球,決賽那天更是成為全家的狂歡日。他把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個平凡的日子,都變成了他們成年後念念不忘的紀念日。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這樣的爸爸,誰不想要?


02 愛,會太多嗎?


父親去世一年多,小男人問我,如果可以選,你還要姥爺當你的爸爸嗎?


老爸還有力氣和我吵架的時候,我寫過一篇文章《你痛恨的父母身上,寫著你未來的模樣》,聽題目你就知道,我曾多麼委屈和不甘。


想起深夜那些止不住的眼淚,有沒有那麼一刻,我在羨慕凱特,有一個無條件支持她的父親?


感覺缺愛的孩子難免容易敏感,可奇怪的是,得到了令人羨慕到想哭的愛,凱特竟然也很敏感。


有一次她好不容易鼓起勇氣去試唱,一張口考官就制止了她。凱特被激怒,你不就是因為我胖,連聽我唱完都不願意嗎?!

表面看來,凱特的問題是體重,但真正的問題是,她的態度太糾結:既不願意面對“胖”這個現實,又想把鍋都讓“胖”來背。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這個態度,多多少少和傑克有點關係。

凱特小時候已經比同齡人胖很多了,但是傑克堅持認為那只是“嬰兒肥”,在媽媽希望她少吃點甜食時,他反而暗暗慫恿她多吃。

在傑克的鼓勵下,凱特穿著花比基尼去游泳池,興高采烈地在泳池邊凹造型、走模特步。她主動邀請小女孩們一起扮美人魚,卻沒想到她們不但拒絕和她玩,還遞給她一張紙,上面畫著豬頭。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凱特被狠狠打擊了,原來只有爸爸把她當公主,在別人眼裡自己卻是一頭“豬”。她用浴巾把身體遮住,不吃不喝不說話。

傑克用一個繪聲繪色的傳奇故事,成功把女兒哄開心,他還告訴她,只要穿上他拿來那件“神奇的”的T恤,她想象自己是什麼就能成為什麼。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為了保護女兒的自尊心,傑克編織了一個夢想。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所有愛孩子的父母都會像傑克吧,擔心他們會被摧毀,小心翼翼地保護孩子免受挫折和磨難。特別是那種童年不幸的父母,更害怕孩子受一點委屈。

但是該面對的真相不面對,只能讓問題越變越大。


作為一個“胖子”,凱特只能在父親一個人面前充滿自信,她不敢相信還有別人能愛她。而且,傑克在凱特還未成年時就意外去世了。


凱特最大的不幸就在於,她曾經擁有如此完美的保護傘,卻太早失去了它;而傑克最大的問題是,太渴望改變命運而用力太猛。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3 “健康自戀”


不能愛得太少,也不能愛得太多,做個“剛剛好”的父母,並不容易。傑克想做太陽,護佑整個家庭,而忘了自己終究是個凡人。


在壓力太大的時候,他瞞著家人偷偷酗酒。


明明憋著一口氣,長大了“絕不要像父母那樣”,成為父母后卻發現,自己終於在某一天活成了曾經最討厭的樣子。


為了給即將到來的三個孩子準備一個大點的房子,傑克只能硬著頭皮去求助父親。在走進房間之前,傑克悄悄把結婚戒指摘了下來。


他以像父親為恥,更以不得不求助父親為恥,他最不願意的是,讓心愛的家人看到自己的無能和軟弱。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而那個最不堪的父親,儘管一如既往地嘲諷兒子,最終還是把錢借給他了。父親臨終前提出要見傑克,而傑克當時正在陪孩子們野營。他拒絕了。


你不知道這樣的父親,是因為天生殘暴而如此,還是也揹負了導致傑克酗酒同等甚至更大的壓力;他究竟是一點都不愛孩子,還是終究殘存了一絲愛意。


也許這部劇想告訴我們,無論多麼努力,我們都不可能真正切斷和父母的一切聯繫,這是無可逃避的命運。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接受它,比迴避它更重要。


不曾被好好愛過,還那樣無助地依賴他們,渴望他們回心轉意,這並不是你的恥辱。


但這部劇更想告訴我們的也許是,我們可以不原諒,但也只能接受父母的不完美,更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童年之謎》的作者羅尼.索蘭認為,父母最根本的價值,是培養孩子的“健康自戀”


自戀是我們保證安全感和在受到外界傷害後,還能維持自我完整的必要人格要素。


健康自戀的人,既能欣賞自己,又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所以不會因為外界的評價經常改變對自己的看法,今天別人罵你了,就覺得自己很差;明天別人誇你了,就覺得自己超牛。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一個人只有這樣欣賞自己,才能充滿信心去面對各種問題,既能享受獨處的美妙,也能享受和他人在一起的樂趣。


而病態自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過度自戀,眼裡除了自己看不到任何人,自然就不可能和他人建立情感聯繫;


一種是自戀不足,因為自尊被降低或摧毀,反而會引起強烈的補償行為,對別人的批評、否定或者不公的待遇特別敏感。一旦感到自尊受到威脅,就會豎起滿身的刺。


所謂“原生家庭”的傷害,從根本上說,是父母毀掉了孩子的健康自戀;賭咒發誓“絕不要活成父母那個樣子”,是孩子自戀不足的補償性救贖。


一個人能不能形成健康自戀,和兒時父母的回應方式有關。


越是小孩子,越需要父母及時、全方位的回應和認可,因為他們幾乎是完全藉助於父母來認識自己的:如果被愛,就意味著我是完美的;如果不被愛,就意味著我有缺陷。


但這並不是說,父母永遠要以全方位的方式回應孩子,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父母也要逐步放手,讓他慢慢學會獨立應對外面的外界,這就是“社會化”的過程。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兒童心理學家丹·肯德隆表示,如果孩子不曾體驗痛苦的感覺,就無法發展“心理上的免疫力”,你得讓孩子接觸病原體,不然身體不知如何應對進攻。


洛杉磯臨床心理師溫迪·莫格爾,美國多所學校的顧問,也曾說現在“茶杯”式新生越來越多,稍稍碰壁,就有可能碎掉。


父母出於好意,在孩子整個童年期替他們消化掉了所有的憂慮,結果他們長大後卻不知該如何面對挫折。

這可能是我們這一代成為父母之後,更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世上所有的愛都指向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指向分離。


自戀,不是摔破了就無法復原的精美花瓶。它是可以也必須被傷害的,不斷被傷害,不斷去復原,才能形成足夠強大的健康自戀。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04 完美並不存在


即便擁有世界上最優秀的父母,你還是會經歷不那麼開心的時光。無論如何你都會受傷的,都有需要獨自面對的課題,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一個人想要放棄孩子式的自戀,就要在愛自己的同時,也在和人交往的不斷受挫中,學會妥協和合作。


凱特三兄妹,和缺愛家庭的孩子一樣,也會被心理問題困擾。


凱特因為胖而過度敏感;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蘭德爾因為太過努力想要配得上白人父母的愛,患上焦慮症;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凱文因為太過“完美”,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被弟弟、妹妹搶了父母的關注,成為一個被觀眾喜愛的明星後,還總是懷疑自己是個沒有靈魂、蠢笨的“拉布拉多犬”;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但是,正如凱文所說,爸爸雖然離開了,但我總覺得他還在我身邊。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起父親,最終總能找到辦法克服。


在糾結去撫慰焦慮症的弟弟、還是留在對自己很重要的演出時,凱文問了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是爸爸,他會怎麼做?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最終,他放棄了演出,飛奔到正在哭泣的弟弟身邊,摟住了他的肩膀。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家永遠是我們的軟肋,也是我們的盔甲。

世上沒有完美的依戀,父母不需要也不可能完美,只要能讓孩子知道,你深愛著他們,那就足夠了。

那些發誓不要和父母一樣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

其實我早就意識到,我不需要羨慕凱特,那些讓我不甘的,並不只有刺痛,而是那刺混在了愛裡,讓我來不及在父親還在世時分辨清楚。


而我,終於學會了撥開那些刺,並從中獲得力量。


治癒童年有很多種方式,最好的方式也許就是接受一切,然後和你的孩子一起,重新渡過一個更好的童年。

· End ·

作者:八段錦,治癒的聲音,走心的心理學。教育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作品《與最好的自己在一起》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