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隱逸”一詞古來有之。在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很多文人名士是為了逃避世俗,或是

大隱隱於市,或是小隱隱於野,放棄功名利祿,俗世所有,並與自己的過去告別。

當然,隱逸文化確實是一個特殊的文化象徵,因為封建時期特殊的社會風尚或是國家命途都會影響到名士的隱逸想法。

孟子也曾說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語句,給後世文人的一個提醒。

但是無論什麼原因,文人苦讀數載,卻不入仕報國,對於國家來說確實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名士將隱逸文化詮釋到極致,成為中國封建時期文人隱逸的典型代表人物。

那究竟有什麼原因導致魏晉南北朝的文人放棄公務員鐵飯碗,而回歸鄉野山林呢?文人墨客就甘願成為“鹹魚”?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一、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等隱逸文化表現在魏晉南北朝的發展

01、讀書不一定非得入仕,為天下,更重要為了自己棲身

為自己而讀書,我為自己代言。

古往今來,讀書人苦讀數十載,或是為了有朝一日,考取功名從而進入仕途,從此官運亨通,光宗耀祖,或者是為了入朝為官,為國家興亡而奮鬥,匡扶正義,傳播正能量。

但是無論是從哪種觀念出發,文人都是為了將自己安置在適合自己的位置上,做一個政府的小齒輪。

所以與其說文人是為了天下正義而讀書,倒不如說文人是為了自己的命途而讀書

但是文人也有生不逢時的時候,在東漢末年,戰亂頻發,國家難得穩定,百姓也不得安寧,各個地區和部落也出現激烈的碰撞。

就算有抱負的文人入仕也很難實現自己的願望,或是得到重用,所以這個時候,就出現了很多隱逸山林、鬧市的文人,他們對於之前的天下、大道實在是無能為力,只能在這混亂的世俗當中,尋求一個自保的位置,讓自己得到暫時的滿足。

當然,文人的這種觀念也是在一定的思想背景下形成的。

東漢末年,以道家思想為核心的玄學文化興起,逐漸地壓過了儒學思想,文人們也崇尚老莊思想,不被禮教束縛,脫離限制。後人在評價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的時候還會帶上“瘋狂”一詞。

這個時期,文人似乎是將“天下”拋於腦後,重視灑脫肆意的生活。有很多文人還會吸食五石散,讓自己深陷在幻覺當中,不為凡塵俗世所煩憂,或是直接醉酒在山林之間,酒醒了再喝醉,如此週而復始,就是不想認清現實。

他們不是真正地迷失自己,反而在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對於政府和社會世俗的失望和不甘。

就這樣,文人們在面對糟糕的現實情況下,只能選擇放棄入仕,從而隱逸。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02、不留戀官場城鎮,寄情自然山水的心態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選擇迴歸山林,寄情山水之間的文人墨客,大多數都不慕名利,所以從來不被財富地位等身外之物所束縛。

在他們眼中,凡塵當中自由自在的山林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地。

在流傳到現在的竹林七賢飲酒圖和王羲之《蘭亭集序》的“麴酒流觴”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些魏晉名士早就已經和山林合二為一了,他們在朝堂和山水中比較,反而更能體會到的是山水之間的樂趣。

比如名士陶淵明,曾經為了補貼家用而入仕,做了幾次官,但是無奈的是,他原本的心早就已經交給山水之間了,所以做官的日子對於他來說是十分難熬的。最終他只有辭官這一個結果。

《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也明顯地表示了自己遠離官場,迴歸自然山水的輕鬆

。哪怕是自己家庭情況難以支撐,他還是選擇歸隱。

這就是魏晉名士敢於拋棄官場名利財富,而願意迴歸自然山水的心境。自由比名利更重要。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03、醉心田園的“鹹魚”生活以實現別樣的人生價值

人生百態,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並能夠在自己領域上大展拳腳,對於歸隱山林,過著田園生活的文人來說,雖然離開了最適合他們的朝堂,但是他們依然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亂世之中,田園勞作對於這些心高氣傲的文人來說未必不是一個更好的歸宿。

在魏晉文人追求的道家思想中就有著對於田園生活的嚮往,道家思想追求情感和心理上的滿足和自在,反而鼓勵人們放棄名利的追逐,要人們拾回本心。

最能代表魏晉文人這種“鹹魚”思想的莫過於陶淵明瞭。

陶淵明也是一個矛盾的人,他多次出世入世就是對自己內心的不瞭解。在為官之時,陶淵明不甚快樂,所以他的詩句也很難品出歡樂的意思,而在田園生活當中,他才是真正地得到了快樂,認清了自己的本心。

所以說哪怕是“鹹魚”的田園生活,文人們也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得到自己理想的追求。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二、文人為何愛自然田園的“隱逸”不愛官場仕途的“理想”

01、以嵇康為代表的思想文人重新定義了“文”,影響深遠。

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流行新的玄學,而這種玄學正是由道家思想為基礎發展起來的。

其中玄學方面的集大成者就是“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

嵇康繼承了老莊的道家思想,並且多次探索都受益匪淺,還成為了“竹林七賢”中的思想領袖。他和魏晉當時的很多名士都提倡新玄學,“越名教而任自然”,重新定義了“文”的含義。

文人不一定非要入仕,崇尚率真自然,是最好的。在嵇康的倡導下,魏晉文人大多數都向往田園生活而拒絕入仕。

而這一思想還影響到了嵇康和他人的文學和藝術創作方面。

嵇康的在音樂上有極高的造詣,

他的“廣陵散”也成為了千古絕唱,而且他的大多數作品也都是體現自然返璞歸真的審美風格。

嵇康的思想也成為社會風尚,在這種社會風尚的影響下,文人們更加想要擺脫官場束縛,體味自然。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02、大環境的施壓下追求心裡的自由

儒學思想中,強調君主權利的絕對性,而禮教思想不僅迫害了社會上的女性,更加束縛了敢於突破的文人思想。

在魏晉時期,社會動亂,國家難以穩定持續發展,所以出現了各種各樣心懷叵測的奸臣,一時之間,沒有幾個正常的王朝來供文人墨客施展拳腳,實現自己的抱負,所以他們只能退出王權貴族的群聊,轉而歸隱山林,大的思想環境和權利漩渦中,保持自己的本心,追求自由。

在混亂的局勢和當權者不理解的壓力下,很多文人只能借酒消愁,愁更愁。

魏晉名士阮籍十分愛喝酒,某一日阮籍駕車沒有目的地的四處漫遊,一直令車往前走,他自己喝著酒。他一直相信路總有出頭之日,但是沒想到卻是碰到了盡頭,於是阮籍放聲大哭。後來他調轉車頭換另一條路再繼續喝著酒駕車前進,結果又是盡頭,無奈之下,阮籍又是放聲大哭。

雖然更荒誕,卻是當時魏晉文人思想的真實寫照。

他們在各種社會和思想、王權等的壓力之下,只能歸隱山林,借酒消愁,從而追求自己心理的自由。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03、地位的降低,身心俱疲,尋找新的宣洩口

隋唐時期,封建統治者確立了科舉制來選拔人才,文人有了用武之地,宋朝時期,國家“重文輕武”,文人地位又有所提升,但是元朝時期,漢人文化並不是主流,雖然在初期,

元朝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而選擇承襲舊制,但是終歸還是外族統治,文人沒有任何表現自己價值的時機,在這個時期,文人也只能被壓迫在權威之下,地位也是一降再降。

而放棄官職,歸隱是文人最好的選擇。為了讓自己不再疲憊,舒緩心靈,文人也只能將隱逸作為自己的一個宣洩口,在平靜的生活中實現自我價值。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三、結語

人人都說,文人枉讀書數載,還不落得個官名,實在是失敗,卻無人懂得文人在時代洪流中所面對的無奈。

在時代的鉅變下,國家和社會的動盪下,文人也曾想象著自己鐵馬冰河,馳騁沙場的恢弘氣勢,但是不料他們空有一腔熱血卻難以受到正常平等的對待。

所以面對不公,他們只能是無盡地慨嘆,或是轉身投向自然山水的懷抱。

讀書不入仕,文人當鹹魚,魏晉時期的隱逸文化為何成為別樣主流?

作為文人,面對滿目瘡痍,他們卻無能為力,只能在詩句中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雖然“隱逸”山林並不是一個積極地對待方式,但是人各有志,在特殊的情況下,他們只能選擇這樣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