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了錯誤怎麼辦?

孩子生病了怎麼辦?

相信每個家長都能回答這個問題:去醫院,找醫生,檢查,診斷,治療……總之,立即治病救人。

那麼,孩子犯了錯誤怎麼辦?

同樣也是要治“病”救人,這個病其實就是孩子所犯錯誤,可能是行為上的,可能是方法上的,可能是觀念上是,也可能是心理上的。家長幫助孩子認識錯誤,改正錯誤,孩子的這個“病”就得治了,就能夠健康成長、學習和生活。如果家長沒幫孩子把這個“病”治癒,孩子的錯誤就可能越犯越大,歧途越走越遠,甚至會毀了前程,毀了人生。

既然是治“病”救人,家長對待孩子犯錯誤就需要有像對待孩子生病一樣的耐心和態度。

1.安慰孩子

孩子犯了錯誤,他自己心裡通常也不好受,會感到內疚、自責、悔恨和難過。家長如果再因為他們的過錯批評和指責,就猶如在孩子的心靈傷口上撒鹽。孩子此時最需要家長對他的共情和安慰。

如:孩子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他就會為碗被摔碎而感到惋惜和傷心,為自己的不小心而自責,為大人可能批評自己而擔心。

媽媽對孩子說:“碗摔破了很可惜,但我想你應該不是故意的。”

媽媽的這句話表達了對孩子的共情,讓孩子感覺自己被理解,內心的恐懼和擔心就會減少。

2.聽孩子解釋

凡事有果必有因。孩子犯錯誤也是有原因的。家長要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耐心傾聽孩子犯錯的原因,而不能依照自己的主觀判斷。

媽媽:“我能看出你為碗被摔破感到難過。你能說說碗是怎麼被摔破的嗎?”

孩子告訴媽媽,她想把餃子端給爸爸吃,但是地面上玩具太多,她為了不踩著玩具,差點滑倒,碗就從手裡掉下來了。

這樣家長就知道了碗被摔破的原因,並非孩子故意所為。孩子的動機是好的,應該得到表揚。

孩子犯錯的原因各種各樣,可能是因為他無能為力,可能是因為他粗心大意,可能是因為客觀原因,也可能是他為了引起大人們的注意。無論是哪種原因,家長只有給孩子解釋的機會,耐心傾聽才能知道。

3.心理疏導

當家長知道孩子摔破碗的原因後,就需要引導孩子怎麼改正錯誤,怎麼預防再次發生類似的錯誤。

媽媽:“哦。地面上的玩具太多,影響你走路,碗才被摔破。”

孩子:“是的。都怪這些玩具!”

媽媽:“這些玩具真調皮。怎麼跑得到處都是呢?”

孩子:“是我扔的。”

媽媽:“原來是這樣啊。咱們怎麼才能讓這些玩具不再影響走路呢?”

孩子:“玩了就收起來,不再亂扔了。”

當孩子想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後,媽媽與孩子一起把地上的玩具收起來,把地面打掃乾淨,並且誇讚孩子肯動腦筋,想出了不讓玩具再影響走路的方法。

孩子還小,由於年齡、知識、經驗和技能的限制,不知道和不會做的事情很多。孩子因不知、不懂和不會而犯錯是常有的。當家長清楚這些原因後,就不能只批評或指責孩子,而是要積極開導和引導孩子,幫孩子消解心中是疑惑,點亮孩子前進的方向。同時,父母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沒有做到位,缺什麼就補什麼。

4.分析後果

當孩子犯錯誤時,家長與孩子一起分析該錯誤會可能會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和嚴重後果,能促使孩子憑自己的悟性來反省自己的錯誤,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這往往比批評和指責更有效果。

孩子挑食,不喜歡吃蔬菜。家長往往先是哄勸,再是喝斥,軟硬兼施都不見效後,就會感到氣憤和無奈。如果家長帶孩子一起了解蔬菜的營養成分,分析挑食和偏食的嚴重後果,一起收看挑食和偏食造成營養不良的圖片和視頻,孩子就會明白如果不吃蔬菜可能會造成便秘、夜盲症、免疫力下降、肥胖、骨質疏鬆、壞血病等嚴重後果。為了自己的健康成長,孩子會不得不主動改正挑食和偏食的毛病。

5.尊重成長規律

事物發展的規律是波浪式前進和螺旋式上升。高峰與低谷是相對而言的。成功與失敗也是相對而言的。同一件事,從這個角度看是成功,換個角度再看可能就是失敗。孩子有孩子的成長規律。家長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以發展和辯證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犯錯,

男孩的胼胝體與女孩的體積不同,女孩的胼胝體能容許兩個大腦半球間進行更多的交叉信息處理,可以同時同質量地完成多項任務,而男孩同時只能做一件事。所以,當男孩在玩的時候或者做別的事情的時候,家長叫他,他就像沒有長耳朵似的。家長了解男孩的這一特徵之後,就不能責怪孩子沒聽到叫喊他,而應誇他有專注的能力。

6.鼓勵探索

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不經歷挫折,孩子就不能得到磨練,就不會變得堅強和學會反省。家長要鼓勵孩子多去探索和實踐。只有孩子自己親身經歷過、親自體驗過,經過自我反省、領悟,才會由不信、懷疑,再到深信不疑,才能把外部的知識和理論內化成自己的經驗和信念。

孩子幼年時,為了幫孩子知道電的危險性,我把打火機上的電源拆掉,讓孩子感觸電源放電產生的刺痛。然後,讓孩子觀察電蚊拍打蚊子時產生的火花、啪啪聲和蚊子被燒焦的氣味。這樣,孩子就通過觸覺、視覺、聽覺和嗅覺對電有了切身的體會,知道了電的可怕。當我再告訴孩子什麼物品有電時,他就不再好奇地用手觸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