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关于学校古诗课堂教学的弊病

文:清溪先生

自新冠肺炎导致全国中小学生在家上网课以来,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也不得不参与到无数吼娃,崩溃的家长之列。

浅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关于学校古诗课堂教学的弊病

在辅导孩子的学习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语文教学的弊病。而且,这些弊病从我小时候读书到现在还一直延续。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其重要性无需论证,上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了解历史兴亡。下至人际交往中必须使用到的听、说、读、写。但是语文的教学模式却鲜有创新,依然着重的还是填鸭式灌输,老师依照教材教竖立起的绝对权威不容置疑。背诵,默写,抄中心思想的那一套方法千年不变。

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不是为了增长了见识,提高了表达能力吗?不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辩正地看问题,增加表达能力吗?如果还是以背诵为王,听写为王,学生的个性就很难发挥出来,语文是一门主观性很强的学科,每个人对作者表达的思想,表达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兴趣点。而老师为了考试成绩,统一标准答案无疑让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就拿最近孩子学的一首杜甫的古诗来说。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七律

剑外忽传蓟北,初

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无需细讲其义,凡古诗爱好者无不知悉,是杜甫的代表中之一。老师的教学也中规中矩,详细翻译了每一联的意思,句子的生僻字。

浅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关于学校古诗课堂教学的弊病

但是老师忽略了杜甫写此诗的背景交待,没有概括地讲解安史之乱的起因,更没有提到安史之乱给杜甫和百姓带来的伤害,也就无法让人理解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喜从何来。

对于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也没有过多解释,古代的河南河北与现代的河南省,河北省的行政划分的区别在哪里,只是粗略地注解了河指黄河。其实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古诗的了解,应该大略地讲解一下河南河北的由来,并告诉孩子在古诗古文中的河指的是黄河,江指的长江,山指的是泰山……

课堂也没有讲解古代从巴蜀到达洛阳所经的路程,以及古人与现代社会在交通工具和出现方式的巨大差异。孩子们也就很难理解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种夸张写法是如何地表达了诗人的迫切心情。

按现在小孩子的理解,你从四川坐飞机到洛阳也不过两小时左右的行程,就算坐高铁也不过的半天的时间。但是却不知道这段行程在古代可能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孩子们会对诗中夸张的表现手法毫无感觉。

浅议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关于学校古诗课堂教学的弊病

另外,对于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翻译成回头看到妻子和孩子脸上的愁没有了,大家都喜气洋洋的我是不太同意的。杜甫一家自从京城一路颠沛流离,风餐露宿地逃难,好不容易在这里过上了安稳日子。杜妻对于又要跟丈夫千里迢迢回到洛阳,回去后的生活并不一定是充满憧憬的。杜甫作为一个爱诗人,他胸怀天下,对于国家的未来充满期望,他的喜是由哀的。而杜妻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操持家务,哺育孩子,她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

因此,杜妻的愁也是自然存在的。正如太白写《南陵别儿童入京》一样,太白对于有望重踏仕途充满了期待,他的恣意狂欢合情合理。太白妻却因为对现实的愁苦,不一定理解李白的这种喜悦。不过,教材中如何翻译是专家、权威们的事,又岂能是一介布衣所能质疑的。

南陵别儿童入京(唐·李白)七古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再有,关于古诗的专业知识。我觉得是越早普及越好,平仄可以晚一点教,但押韵的知识,诗词的体裁知识应该早一点教。让孩子们知道为什么叫五绝、七绝,为什么叫五律、七律。早一点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古诗种子,也为将来培养更多的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