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文:清溪先生

自新冠肺炎導致全國中小學生在家上網課以來,作為孩子的家長,我也不得不參與到無數吼娃,崩潰的家長之列。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在輔導孩子的學習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語文教學的弊病。而且,這些弊病從我小時候讀書到現在還一直延續。語文作為一門主課其重要性無需論證,上至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瞭解歷史興亡。下至人際交往中必須使用到的聽、說、讀、寫。但是語文的教學模式卻鮮有創新,依然著重的還是填鴨式灌輸,老師依照教材教豎立起的絕對權威不容置疑。背誦,默寫,抄中心思想的那一套方法千年不變。

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是為了增長了見識,提高了表達能力嗎?不是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辯正地看問題,增加表達能力嗎?如果還是以背誦為王,聽寫為王,學生的個性就很難發揮出來,語文是一門主觀性很強的學科,每個人對作者表達的思想,表達的方式都會有自己的興趣點。而老師為了考試成績,統一標準答案無疑讓語文課變得索然無味。就拿最近孩子學的一首杜甫的古詩來說。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唐·杜甫)七律

劍外忽傳薊北,初

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首詩無需細講其義,凡古詩愛好者無不知悉,是杜甫的代表中之一。老師的教學也中規中矩,詳細翻譯了每一聯的意思,句子的生僻字。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但是老師忽略了杜甫寫此詩的背景交待,沒有概括地講解安史之亂的起因,更沒有提到安史之亂給杜甫和百姓帶來的傷害,也就無法讓人理解詩中的漫卷詩書喜欲狂,喜從何來。

對於題目《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的河南河北也沒有過多解釋,古代的河南河北與現代的河南省,河北省的行政劃分的區別在哪裡,只是粗略地註解了河指黃河。其實為了加深孩子們對古詩的瞭解,應該大略地講解一下河南河北的由來,並告訴孩子在古詩古文中的河指的是黃河,江指的長江,山指的是泰山……

課堂也沒有講解古代從巴蜀到達洛陽所經的路程,以及古人與現代社會在交通工具和出現方式的巨大差異。孩子們也就很難理解詩中的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種誇張寫法是如何地表達了詩人的迫切心情。

按現在小孩子的理解,你從四川坐飛機到洛陽也不過兩小時左右的行程,就算坐高鐵也不過的半天的時間。但是卻不知道這段行程在古代可能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孩子們會對詩中誇張的表現手法毫無感覺。

淺議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關於學校古詩課堂教學的弊病

另外,對於詩中“卻看妻子愁何在”翻譯成回頭看到妻子和孩子臉上的愁沒有了,大家都喜氣洋洋的我是不太同意的。杜甫一家自從京城一路顛沛流離,風餐露宿地逃難,好不容易在這裡過上了安穩日子。杜妻對於又要跟丈夫千里迢迢回到洛陽,回去後的生活並不一定是充滿憧憬的。杜甫作為一個愛詩人,他胸懷天下,對於國家的未來充滿期望,他的喜是由哀的。而杜妻作為一名家庭主婦,操持家務,哺育孩子,她想要的是安定的生活。

因此,杜妻的愁也是自然存在的。正如太白寫《南陵別兒童入京》一樣,太白對於有望重踏仕途充滿了期待,他的恣意狂歡合情合理。太白妻卻因為對現實的愁苦,不一定理解李白的這種喜悅。不過,教材中如何翻譯是專家、權威們的事,又豈能是一介布衣所能質疑的。

南陵別兒童入京(唐·李白)七古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餘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再有,關於古詩的專業知識。我覺得是越早普及越好,平仄可以晚一點教,但押韻的知識,詩詞的體裁知識應該早一點教。讓孩子們知道為什麼叫五絕、七絕,為什麼叫五律、七律。早一點在孩子的心中播下古詩種子,也為將來培養更多的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