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买房困局:十年前拒绝“啃老”买房的人,后悔了吗?

最近,知乎热议话题:“为什么十几年前很多人批判啃老族,现在却少有人提及?

”引人深思。

中国式买房困局:十年前拒绝“啃老”买房的人,后悔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遥想十几年前,社会都在批判“啃老族”,反观近几年确实销声匿迹了不少。

但是看看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啃老族”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了常态化的趋势。

怎么定义“啃老族”呢?

在过去,对“啃老族”的传统定义是有工作的能力但是却不工作,选择待在家里,吃穿住依赖父母。

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啃老也衍生出了新含义,现在“啃老族“更多的是指掏空六个钱包买房。

“六个钱包”理论是经济学家樊纲做客某节目时提出的,理解起来也很简单就是集合全家能用的钱拿来做首付买房。

这两种情况对比,哪个啃的程度更严重呢?

很显然是后者,前者虽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但是最多就是家里增添副碗筷,但是后者却是举全家之力,甚至半辈子的积蓄都要近乎清零。

但是社会口诛笔伐最多的竟然是前者,后者甚至有种得到社会宽容的感觉,究其根本还是深受中国高房价的影响。

中国式买房困局:十年前拒绝“啃老”买房的人,后悔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十年前买房的人,现在都过的怎么样了?

中国人骨子里还是具有很深的安土重迁思想,无论漂泊在哪,都对房子都种很深的渴望,无论租住条件再好的房子,只要不是买的,总感觉漂泊无依,似乎有房才算有家。

而且在中国,买房还与一些现实问题紧密关联,比如户籍、上学等问题。

所以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买房似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但是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房价的上涨让很多人望尘莫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现实万般无奈之下只能举全家之力了。

2018年,在CCTV的《大讲堂》中提出“只要六个钱包能够凑够首付钱的话,最好还是买房子。”

此前中国青年报对2000名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的年轻人进行调查,97.0%的受访者表示身边人买房要靠父母。

可见社会鼓励用六个钱包买房,子女们也乐意接受使用父母的钱买房。

弹指一挥间,过去十年,我们也亲眼目睹了那些靠父母买房的人因为房价翻倍实现资产翻倍,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

我们看下这组统计数据,是以2008年金融危机房价大跌为起点,至2017年的房价暴涨为终点,这10年间35个大中城市房价涨幅:

中国式买房困局:十年前拒绝“啃老”买房的人,后悔了吗?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从这张图中能明显看出,十年间很多地方的房价实现了翻倍的收益,其中上海的房价涨幅居首,高达610%,厦门紧随其后,达到550%以上,其他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涨幅。

房价在10年间暴涨意味着什么?

我们来看下赵先生的买房经历。

赵先生,2006年购房,经营服装店

坐标:南宁

“我们当时在这边买房子,主要是当时我们做生意小赚了一笔,本来我想存银行的,比较保险,但媳妇说不如买套房子投资,当时没说过她,就拿了父母的一部分钱加上我们赚的钱买了一套房。”

“那时候大学路附近的房子也就每平米三千左右,地铁一号线还没开始动工。”

“现在的房价动辄上万,以前能买一套房的钱,现在付完首付可能也就所剩无几了,只有那些远离市区的所谓升值潜力楼盘才有相对低的价格。”

“看着这几年房价的暴涨,非常庆幸当时做了正确的投资决策,现在房价已经涨上来了,想再享受这样的红利怕是难了。”

除了羡慕,还能说什么呢?抓住投资机会,主动出手,赶上房产红利,妥妥的完成了资产的增值。

中国式买房困局:十年前拒绝“啃老”买房的人,后悔了吗?

错过房产红利,下个十年投资机遇在哪?

可以很明确的说,未来10年想要通过炒房实现暴富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国家一直在强调“房住不炒”,这是红线也是底线,之前也强调过,虽然允许部分城市因城施策,但是底线不会破。

错过了过去10年的房产红利,下一个十年的财富机遇或许很难藏匿在单一投资品类中,学会多元化的资产配置更是王道。

想要实现财富的稳健增值,提升对抗风险的能力,最好的建议就是进行多元化资产的合理配置,通过分散投资,能够错峰赶上各类投资品的红利时期。

比如在股市不景气的时候,如果投资了债券基金或者类固收资产,便可平滑股市波动的风险,实现资产的稳健增长。

同样地如果只投资单一的类固收资产,或许很难跑赢现下的物价水平,所以配置股票等权益类作为对抗通胀风险是非常有必要的。

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资产配置方案,总之,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更能分散风险,即使遭遇黑天鹅事件,生活还是能有序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