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文/歷史九點半

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家喻戶曉的人物,他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影響後世2000年,被尊稱為“太史公”。

司馬遷生卒年不詳,他因何而死,死後又葬在何處,歷史並無記載,成為一大謎團。不過,由於司馬遷的歷史影響太大,因此在他家鄉的衣冠冢,成為史家聖地,歷朝歷代都加以保護。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圖:司馬遷墓入口

司馬遷衣冠冢位於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東南1公里處,始建於西晉永嘉四年,墓祠佔地4.5萬平方米,內有牌坊、山門、獻殿、寢殿、墓冢等,墓前立“漢太史公墓”碑。

但是,很多人會有疑問,司馬遷是中原王朝的史學先師,為何他的墓卻是“蒙古包”形狀呢?正如咱們所說,司馬遷墓歷經千年,多次整修,而目前保持的“蒙古包”形狀,則是元朝時重新整修建造的。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圖:司馬遷墓

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他的孫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是我國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為了更好的統治中原文明,忽必烈逐漸接受了漢文化。

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將“大蒙古國”國號改為“大元”,這是具有巨大象徵意義的事件,代表著蒙古正式從草原遊牧國家向中原農耕國家過渡。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圖:元世祖忽必烈畫像

除此之外,包括中原王朝的國之基石:儒釋道內核,也逐漸被接受,文化、經濟等一系列的政策也在轉變。

那忽必烈為何會對司馬遷情有獨鍾呢?不僅僅是因為司馬遷在歷代中原王朝的地位,更因為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過九個字,這九個字對忽必烈來說可謂如獲至寶,為元朝的正統性提供了法理依據。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匈奴人的祖先: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也就是說,匈奴人其實也是遠古華夏民族的一個分支。很多人會覺得,司馬遷記載的是匈奴,和蒙古有什麼關係?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圖:匈奴人

其實,匈奴和蒙古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他們都是興盛於蒙古高原,雙方雖然有差異,但也可以說是傳承關係。因為古代蒙古高原民族混雜聚居,底層分得並沒有那麼細。說得再簡單一些,匈奴立國也好,蒙古立國也罷,說到底只不過是領頭的大哥換了,普通人還是那群人。

因此,忽必烈認為蒙古和匈奴是傳承關係也沒有錯,這就好比是秦朝和漢朝,他們分別是秦人和楚人建立的國家,雖然國號換了,上層家族也換了,但國家的基本盤還是那些人,因而他們都是中國。

所以,在忽必烈看來,不管蒙古、匈奴還是中原人,往前算都是一家人。當然我們不知道忽必烈內心的真實想法,但至少表面上他是這樣認為的,這對於蒙古入主中原的正統性是有幫助的。

元朝為何將司馬遷墓修成“蒙古包”形狀?因他記載過九個字

圖:元朝疆域圖

司馬遷這九個字,給了忽必烈的元朝提供了法理依據,那就是大家都是一家人,因此忽必烈需要將司馬遷抬起來,那麼將司馬遷的墓整修成“蒙古包”形狀也就不足為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