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新經濟|智能櫃取餐無人車送菜,無接觸配送能送多“遠”

疫情期間,下樓拿外賣——這種需要與外賣小哥“確認眼神”的當面交接,已部分被“無接觸配送”所取代。

近日,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方面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介紹,美團外賣於今年2月投放了首臺外賣智能取餐櫃。這一智能取餐櫃是組合式設計,可根據每棟大樓不同的人數需求度身定製,而且內部設有紫外線消毒和保溫功能,不僅做到點對點的精準投送,衛生安全也更有保障。

位於上海市靜安區興業太古匯LG2層的智能取餐櫃,則是餓了麼在疫情期間投入使用的第一個智能取餐櫃,具備物理保溫和自動消毒的功能,為應對特殊情況,研發人員還開發出遠程維護功能。

隨著疫情的緩解,消費者對於無接觸配送的需求也從高峰有所回落,但其前景依然為各方看好。

美團方面表示,將根據各地復工情況,聯手各地政府在疫情結束前,向全國市場投入1000臺外賣智能取餐櫃。

餓了麼的物流運營專家肯陽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接下來,餓了麼預計和菜鳥等品牌在上海投放1000個智能取餐櫃,在全國投放3000個。除了要將智能取餐櫃繼續在上海鋪開,還將推廣到全國近20個城市。

“加速發展無接觸配送”已經被《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列入聚焦發展的重點領域。

在線新經濟|智能櫃取餐無人車送菜,無接觸配送能送多“遠”

據澎湃新聞記者瞭解,目前,美團的智能取餐櫃已在北上广部分核心寫字樓、社區衛生中心、醫院陸續落地試運營,並設置無接觸配送試點。未來,智能取餐櫃將覆蓋大部分外賣需求高頻、人員密集高的場所。美團方面表示,升級落地的外賣智能取餐櫃將最大程度避免外賣騎手在配送餐品時和用戶的接觸,有效降低因接觸所產生的各種風險,同時改善寫字樓、醫院取餐的不規範現狀。

除智能取餐櫃外,餓了麼也正與菜鳥試點“共享開放櫃口”服務。在試點區域,經消費者同意,配送員可以將一些外賣訂單商品投櫃,商家和消費者均不需要額外對此付費。相較於智能取餐櫃,共享開放櫃口針對的是各種新零售場景下的商品,比如商超訂單、外賣的日常用品等。

在線新經濟|智能櫃取餐無人車送菜,無接觸配送能送多“遠”

可見的是,智能取餐櫃並非新產物,前幾年行業內就有探索。據瞭解,美團外賣和餓了麼均在2018年就開始著手智能取餐櫃的研發,但疫情加速了智能取餐櫃投入實際使用,相關企業也期望通過疫情這一特殊時期,培養消費者取外賣的新習慣。

實際上,不只是智能取餐櫃。疫情期間,在“無接觸”需求興起、外賣小哥人力短缺的情況下,無人車配送、機器人也派上了用場。

1月31日,餓了麼的送餐機器人“赤兔”從上海出發,當晚抵達溫州集中隔離點,在向機器人大腦輸入現場地圖後,機器人在2月3日正式為隔離區人員配送外賣、緊缺小藥品和留觀人員需要的生活類物件。這些機器人可自主乘坐電梯,任務完成後會自主導航回充電樁充電,每出動一次,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4個房間的物資配送。

2月,美團啟用無人配送車,為北京市順義區多個社區居民配送果蔬食品,公開測試道路上行駛速度約為20公里/小時。在此過程中,美團與中國聯通北京分公司合作,通過優化落地區域5G網絡,滿足自動駕駛技術的用網需求,保障落地順暢。

美團稱,這也是美團無人配送車在室內、園區真實訂單落地後,首次在公開道路進行實際訂單的配送。 疫情過後,美團也將繼續提供無人配送服務,並在未來增加餐飲外賣、日用百貨、藥物等多品類的無人配送服務,並將不斷擴大配送範圍,為更多民眾提供便民服務。

本次疫情中,智能取餐櫃的加速落地,無人車和機器人配送的試水,都展現了“無接觸配送”的應用前景。

今年3月,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在走訪餓了麼、美團點評等滬上互聯網企業時,曾多次表態,要通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更加精準地撬動消費,努力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

支持政策已經在路上。

在4月13日出爐的《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中,“加速發展無接觸配送”已經被列入12大聚焦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

《行動方案》提出,推動無人配送在零售、醫療、餐飲、酒店、製造等行業應用,支持冷鏈物流、限時速送、夜間配送等物流配送模式。鼓勵物業與快遞企業建立市場化協作機制,加快社區、園區、樓宇等區域佈局智能儲物櫃、保溫外賣櫃、末端配送服務站和配送自提點,推進社區儲物設施共享,保障“最後一公里”送達。重點發展無人機、無人車等無人駕駛運載工具,滿足城市間、城市內、社區內流通配送需求。推廣全時空響應物流,提供特殊時期和行業定製化物流配送方案,發展網絡貨運平臺和供應鏈綜合服務平臺,高效整合線下運力資源,提高智能化運營和調配能力,實現物流服務全天候、廣覆蓋。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張昊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疫情讓更多的人們看到了很多在線經濟新模式、新概念的應用場景,類似“無接觸配送”這類有市場前景的,顯然更有投資價值。

即便是在疫情結束後,這樣的應用場景也不太會消失。

餓了麼提供的數據顯示,餓了麼自1月30日推出無接觸配送服務,到3月29日,在上海已累計產生13萬份專門備註“無接觸配送”的外賣訂單,但3月23日至3月29日,無接觸配送標註比服務推出第一週(1月30日到2月5日)下降了56%。

肯陽對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除了安全因素,無接觸配送還大大方便了消費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自由,在一些外賣需求高頻、人流密集的場所,即便是疫情結束,無接觸配送依然有發展空間。

“無接觸配送是加速升級服務,這些服務升級、技術創新將極大地釋放出‘在線新經濟’的市場能量,也為企業謀劃下一步發展搶佔跑道。”肯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