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130億美元估值,這4個華裔大學生是如何把外賣平臺做起來的

8年,130億美元估值,這4個華裔大學生是如何把外賣平臺做起來的

封面圖 | 《破風》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對一些人來說,疫情之下,吃飯成了大問題,因為下館子和叫外賣都比以前更麻煩了。

最近,國內最大的外賣平臺美團遇上了麻煩事,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通過其官方公眾號發出一則交涉函,點名美團外賣涉嫌壟斷、高額佣金、不公正競爭等諸多問題。在這篇推文下,不少廣東餐飲商家發佈長評論,「控訴」美團實行的高佣金、二選一令中小商家舉步維艱。

不僅中國要面對這樣的問題,疫情爆發以來,美國一些地區的餐飲商家也收到了「暫停堂食」的行政指示。這意味著,如果商家不想停止營業,只有做外賣一條路可以走。緊接著,美國最大的外賣平臺 DoorDash 宣佈,從 4 月 13 日起,給所有合作商家減免一半佣金,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的幾十萬家商家將從中受益。

曾幾何時,當美團面臨高佣金的指責時,有工作人員以 DoorDash 為例,辯稱自己的佣金比例並不算高。那麼,DoorDash 是一家怎樣的企業,在當下這個外賣行業機遇更大,也更艱難的時期,它會作為表率,摸索出一條行業盈利的解決路徑嗎?


1

與經歷過千錘百煉的美團不同,DoorDash 是一家還帶有硅谷光環的企業。

2012 年 11 月, 4 名斯坦福大學生在做技術實踐作業時,要幫一家蛋糕店解決系統問題。蛋糕店生意興隆,面對幾個青澀大學生的熱心幫忙,老闆顯得有些不耐煩,直接說,「如果你們非要幫忙,就幫我把這堆東西解決了吧。」說完,老闆拿出一疊大大小小的單據,全是客戶們打電話過來下的訂單,但店裡太忙了,老闆和員工壓根沒時間挨家挨戶送貨。

這幾個學生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他們早就知道當地有兩家著名的外賣平臺,美國餐廳電話訂餐也很發達,竟然還存在訂單堆積、無人送貨的窘境。他們決定做點什麼,幫助蛋糕店老闆搞定這個問題。

只花了 1 個下午的時間,他們就做出一個網頁,上面掛了一些 PDF 菜單,涵蓋斯坦福大學附近的幾家店,客人選擇菜品之後,可以打網頁下面的電話,確定訂單。當然,這些電話是他們自己的,他們願意花費業餘時間來跑腿,完成這個實驗。當時他們想著,如果有足夠多的電話,那這可能是一個不錯的生意。

事實證明,斯坦福大學果然是創業的沃土。未經任何宣傳,一個簡陋的網頁忽然成了校園裡最熱門的工具之一,這 4 個學生每天奔跑在校外餐廳和宿舍之間,一天比一天忙碌,直到所有時間都被這件事佔滿。不僅是蛋糕店老闆,連他鄰居的相同問題也被這幾個學生解決了。3 個月後,也就是 2013 年 1 月, DoorDash 正式上線。

這 4 個說做就做的學生,都是華裔,分別叫 Tony Xu,Stanley Tang,Andy Fang 和 Evan Moore。其中的領頭人物是 Tony Xu, 9 歲那年,為了買一部任天堂遊戲機,他敲響周圍鄰居的門,挨家挨戶詢問需不需要修剪草坪,就這麼做了一年的零工,他學會了給不同人家設計不同的草坪花樣,以此獲得更高的收入。

DoorDash 成立 1 年後,服務範圍已經從斯坦佛大學溢出,遍佈整個舊金山灣區。這個年輕而充滿進取意味的玩家引來各方資本垂涎, 2014 年 5 月,紅杉資本牽頭,DoorDash 完成 1750 萬美元的 A 輪融資。彼時的美國外賣市場,雖然早有大玩家,但整個行業依然原始,足以滋養另一個新玩家。

8年,130億美元估值,這4個華裔大學生是如何把外賣平臺做起來的

DoorDash 的入場券

Tony Xu 曾這麼回憶 A 輪融資的情形:直到簽完合同回宿舍,他心裡仍然覺得很荒謬。當時他手裡拿著一堆東西,有馬上要交的作業,一張超速行駛的罰單,一張等著填寫的稅款單,還有一紙象徵著 1750 萬美元的合同——這是 DoorDash 能進入外賣行業,和巨頭們一爭高下的入場券。

受邀分享 DoorDash 的創業經驗時,Tony Xu 剛從學校畢業,他覺得能給創業者的建議只有 3 條:第一,檢驗假設。發現問題、找出需求很重要,但檢驗你的假設更重要,沒做過,就不要過早評判這個市場。第二,快速啟動。市場瞬息萬變,你的靈感不是唯一的,與其思前想後,不如邊做邊學。第三,做一些不成規模的事。大規模意味著鉅額投入,在還沒盈利之前,高投入不代表這是一門好生意。


2

DoorDash 按照 Tony Xu 的期許發展著。

拿到 A 輪融資後,DoorDash 表示:我們的願景是建立起本地的物流公司,而不是一家食品公司,我們希望幫助中小企業發展,為失業的人們提供有意義的工作,同時為消費者提供負擔得起的便利。

店家、送貨員、消費者,一個完整的閉環,DoorDash 很清楚,從做外賣平臺開始,這三方就是他們的養分來源,如何平衡三者的利益,並從中獲益,是 DoorDash 面臨的所謂「最困難的後勤挑戰」。

面對深耕外賣平臺已久的行業巨頭 Grubhub,DoorDash 顯得很謹慎,並沒有因為拿到一筆融資就大幅擴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DoorDash 都在經營舊金山灣區的業務,這是一片因為淘金而繁盛的土地,人口超過七百萬,西班牙裔、亞裔、非裔、拉丁裔人數總和佔比接近一半,意味著各式各樣口味的餐館都有買單的人。這個地區貧富差異巨大,足夠複雜也足夠包容,做好這裡的生意,就擁有了一個可以迅速推廣到全美各地的經驗模型。

第一年,DoorDash 攻克了舊金山灣區六分之一的家庭,這些人家口耳相傳,從前提供送餐服務的往往只有披薩店和中餐店,但有了 DoorDash 之後,其它餐館也能在不增加人力的前提下,享受外賣的紅利了。

接下來,DoorDash 開發出最為人稱道的後臺系統,可以根據送貨路線,選擇最合適的送貨人和送貨方式,哪怕是一般騎自行車的人,也能通過這個系統,規劃自己的騎行路徑。據彭博社調查,很多消費者反饋,使用 DoorDash訂餐,「總能吃到熱的食物。」不僅如此,DoorDash 還和商家合作,通過記錄、分析消費者的菜單數據,幫助商家改善庫存和口味,同時把餐館多餘的食物提供給需要的人,僅在 2018 年一年間,就減少了至少 50000 磅食物的浪費。

8年,130億美元估值,這4個華裔大學生是如何把外賣平臺做起來的

DoorDash 送貨員

當 DoorDash 認為已經積攢了足夠多資本,開始向灣區以外擴展時,它也沒有輕易涉足 Grubhub 和當地外賣平臺爭得死去活來的大都市地區,而是轉向郊區。郊區餐廳數量更稀少,但外賣需求同樣旺盛,DoorDash 不僅僱傭了自行車騎手,還僱傭了不少汽車司機。由於招聘門檻很低,很快,DoorDash 的送貨員數量就突破 20 萬,數目眾多的送貨員讓 DoorDash「短時高效」的名聲更加出眾。

「郊區包圍城市」的策略也很奏效, DoorDash 不僅迅速在美國複製這一模式,還在情況類似的加拿大、澳大利亞也依葫蘆畫瓢,就這樣,「零工經濟」像一架動力十足的馬車,拉著 DoorDash 迅速超過當地外賣平臺,成了一家跨國企業。這家由幾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打造的企業,沒幾年就站在了巨頭 Grubhub 的身邊。

DoorDash 和 Grubhub 的對決發生在 2018 年,當時 DoorDash 只佔據美國外賣市場 19% 的份額,遠低於 Grubhub 的 43%。

這一年,DoorDash 動作不斷,先整合了零排放電動自行車公司 GenZe 的資源,在洛杉磯、舊金山、溫哥華、紐約和華盛頓特區為送貨員提供電動自行車,通過降低送貨員的工具成本,再次招攬大批兼職人員,直插 Grubhub 的心臟。緊接著,

DoorDash 在其 App 中推出團體訂購功能,把外賣從個人消費,拉到了企業消費的賽道。

這一年也是 DoorDash 估值規模越滾越大的一年。3 月,軟銀領投 B 輪融資,總計 9.718 億美元, DoorDash 估值 14 億美元。5 個月後,C 輪融資開啟,又有 2.5 億美元匯入 DoorDash 賬戶,其估值已經達到 40 億美元。

產品給力,零工經濟紅利豐厚,背後金主財大氣粗,當 DoorDash 走到 2019 年,已經佔據了 37% 的市場份額,昔日巨頭 Grubhub 不得不避其鋒芒。

由於業績和成長速度都超乎預料,DoorDash 的估值也在連年翻倍。

2019 年末, DoorDash 宣佈,再次融資 1 億美元,在此次交易中, DoorDash 的估值已經達到了 130 億美元。一切似乎都在向好發展,聯合創始人兼 CEO Tony Xu 對外表達了一個甜蜜的苦惱:DoorDash 賬上還有許多錢,根本不需要再融資,是投資人非要擠進來的。


3

Tony Xu 的苦惱很甜蜜,但為 DoorDash 扛起 130 億估值的送貨員們,卻很苦澀。

DoorDash 的送貨員有個專屬名稱,叫 Dasher,意為猛衝者、精力充沛的人,這當然是 DoorDash 所希望的員工:永遠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用最快的速度,讓消費者享受到最好的食物。然而,沒有足夠的薪資激勵,就沒有任何一個人願意為這份工作賣力。

自 2017 年起,DoorDash 一直有項員工薪酬政策,從送貨員獲得的小費中抽取一部分,作為公司的營收。這項政策是這樣的:DoorDash 承諾,每個送貨員都能從第一筆訂單中得到 6.85 美元的最低保障工資,但如果顧客給了送貨員 5 美元的小費,送貨員也不會得到 6.85+5 美元的工資,仍然只能得到 6.85 美元。換言之,顧客給送貨員的小費,被 DoorDash 挪用後,作為工資支付給了送貨員。

美國向來流行給小費,大家默認,這筆錢是給服務員這類直接提供服務的人。DoorDash 的行為,無異於霸佔小費。2019 年,《紐約時報》記者揭露這一薪酬政策後,DoorDash 在社交網絡上備受質疑,但 DoorDash 並沒有乾脆認錯,而是發佈了一些調查結論,認為這項政策並沒有局外人想象中對送貨員的剝削,相反,送貨員自己還挺喜歡的。

DoorDash 的辯解一出,立馬有人指出,喜歡這項政策的員工都是誰呢,典型人群是單身媽媽們和大學生,他們做這份工作,要麼看重這項工作的靈活性,要麼為了鍛鍊自己。

真正看重每一筆小費的員工,成了 DoorDash 調查裡「沉默的大多數」。

幾周後,Tony Xu 終於在推特上認錯,承諾會推出一項新的薪酬政策,保證員工得到全部小費,他說,「現在我們已經下定決心,必須要達成更好的平衡。」

8年,130億美元估值,這4個華裔大學生是如何把外賣平臺做起來的

Tony Xu

然而,這項新政策還沒完全落實,疫情就來了,DoorDash 賴以起家的「零工經濟」受到更加嚴峻的考驗。

今年 1 月,美國一項名為《彙編法案 5》(AB5 )的新法律生效,按照這項法律,一直以來使用零工的 DoorDash 、Uber 等公司,都很難再將這些員工當作成本低廉的合同工,而是要當作正式員工對待,這意味著企業的用人成本將上升一大截,「零工紅利」不復存在。

美國本土疫情爆發以後,外賣市場較之往日更加火熱,但送貨員面臨的風險也就更大。DoorDash 目前擁有超過 40 萬名送貨員,其中許多人加入請願團體,希望按照 AB5 法案實行,讓他們擁有和正式員工一樣的帶薪病假。DoorDash 對 AB5 法案的態度如何呢?自從該法案通過後,DoorDash 撥款數百萬美元,希望通過遊說組織,讓 DoorDash 成為該法案的豁免企業。

當得知不少送貨員加入請願團體後,DoorDash 表示,如果有員工確診新冠肺炎,或者被公共衛生機構隔離了,公司最多支付 14 天的費用。這一表態很快就被人質疑了,反對者說,如果想讓公司支付費用,員工就首先要去做檢測,但很多零工即便生病了也不會去看醫生,因為沒有醫保,付不起高昂的診療費用。在健康和賺錢交租之間,他們必須做出選擇,哪怕這個選擇如此殘酷。

更可怕的是,

如果生病的零工繼續工作,就會把病毒帶給其他健康的人,這樣的話,「底線崩塌只是時間問題」,當零工自己不能正常工作維持生計的時候,他們仍然還是合同工,沒有任何失業補償。

4

2019 年,作為軟銀重磅下注的企業,DoorDash 是其中為數不多賬面表現良好的,營收超過 9 億美元,其中包含著幾十萬商家每單大約 30% 的佣金,也包含著從幾十萬送貨員收到的小費中,節省出來的人力成本。正如 Tony Xu 所說,DoorDash 在年末的苦惱,可能是賬上現金充足,投資人卻蜂擁而至。

然而,疫情提前把 DoorDash 推到一個該抉擇的時刻:究竟什麼更重要?是維持賬面現金流充裕,為接下來的 IPO 衝刺做準備重要,還是踐行創立之初許下的「為失業的人們提供有意義的工作」的承諾更重要,誰都知道此時此刻,對員工最有意義的是健康,是信念,是哪怕因工作患病了,生活依然有保障。

DoorDash 如何選擇,無人知曉。在硅谷流行著一個說法,一個成功的科技企業底下,必然擁有一個龐大的「數字時代下層階級群體」,這些人就像金字塔的底座,高處的風光與他們無緣,他們只能暴露在缺乏法律保護、毫無體面的情況下,撐起一個企業數以億計的市值。特朗普一直堅持,美國企業 6 月就要復工,可以預見, DoorDash 仍然將會是維持美國城市正常運轉的重要力量。

疫情帶給 DoorDash 的問題會被解決嗎?那些以 DoorDash 為榜樣,也同樣面臨著營收和道義平衡難題的企業,又會怎樣解開這道題呢?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

資料來源:

[1]Daniel Abril:擔心缺乏安全保障,美國網約車司機要求帶薪病假,財富中文網

[2]About us,Doordash.com

[3]Farhad Manjoo:The Tech Industry Is Building a Vast Digital Underclass,The New York Times

[4]Jenny G. Zhang:DoorDash Is Changing Its Controversial Tipping Policy Following Public Uproar,Eater.com

[5]Daniel Liberto:How Does DoorDash Make Money,Investopedia.com

[6]Taylor Revert:DoorDash’s Growth Strategy: Why Simplicity Succeeds,Askattest.com

[7]Frank Holland,J.R.Reed:DoorDash takes the lead in the food delivery wars as the landscape dramatically shifts in 2019 ,CNBC.com


圖片來自網絡

作者 | 毛洪濤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 顧問|王淑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