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學武的人,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見到了自己,也算是見到了天地,可惜見不到眾生,希望你能走我沒有走上的路。 ----《一代宗師》


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鼠年的這個冬天,著實有點長。


鼠,十二生肖排名第一,也算是個了不起的大人物了。幼時聽單田芳老先生的評書,說到“三尺龍泉萬卷書,上天生我意何如。不能治國安天下,枉為男兒大丈夫”的時候,對錦毛鼠白玉堂的江湖不免有些嚮往。


鼠年春節,原本應是一個平安喜樂的江湖,誰也沒有想到會有一場疫情肆虐,綿延至今。一時間大家都懵了,傳統媒體循循善誘、正面引導、自媒體、新媒體各種蹭流量,偶有大V推出篇冷靜思考的文章,眨眼間就被刷屏刷掉了。


空氣裡充斥著各種情緒,壓力、緊張、敏感、悲傷、甚至悲壯……各種宅家的無趣、不能出門的苦中作樂,村長又喊話了、終於知道狗為什麼總想出去溜了……情緒密度極高的空氣,彷彿是被施了魔法,被人們吸進去,又呼出來。


疫情這一道鼠年的年夜飯壓軸大菜,攢足了天下所有的調料,酸甜苦辣鹹,沒有層次,也沒有前後,都混雜在一起,怪味,難受。


人的五感就像一張烙餅,架在疫情這口熱熱的鍋上,先用正面的情緒烙一烙,翻過來,再用反面的情緒再烙一烙,如此輪番調節著,找找平衡,日子就能過得去了。


我的日子,平心而論,不似烙餅,為什麼呢?

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我在客廳拍外面,傍晚)


剛搬進了新小區,頂樓,32層,放眼望去,周圍沒有更高的住宅樓了。喧鬧的城市,只在底下喧鬧,上空,其實是很安靜的。這上空,譬如32樓。更何況,疫情期間,連底下都變得安靜了。


每天宅家裡,像浮在城市的上空,隔著窗玻璃,遠遠的,能看到高高聳立的城市地標,有時反射著燦爛的陽光,有時在霧裡面若隱若現,天空有早起的蔚藍,也有落日的紅霞,華燈初上的時候,馬路上不多的車尾燈,也像流光飛逝。


拍了夜晚的照片,朋友說了四個字:繁華所在


不知怎的,我腦子裡浮現出四個字:

茫然所在


這一場疫情,宅著的日子,所有的忙碌,也被隔離掉了,平日裡躲在心裡的茫然都浮了上來,不只是我,還有很多人。


《一代宗師》的宮二先生說:學武的人,有三重境界,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人間,也是一場比武,要看清這招式來往,不妨把每一天都記下來,翻翻看,總有發現。

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我的日記本)


1月18日

  • 假期第一天,體驗了一場以戲劇的方式開展的心理減壓課;
  • 領會到一個有意思的方法:給情緒找一個具象,然後,把自己當成這個具象的朋友,聽聽他會說些什麼,自我剝離式的傾聽,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好辦法。

1月19日

  • 新裝了WIFI,試過了,信號和速度都挺好;
  • 這個時候,還沒有預見到,這樣的一個段子“廢掉一個人的方法,就是把他關起來,然後給一條WIFI線和一臺電腦”,對很多人來說,是會成真的預言。而我不知道,我是否在其中。

1月20日

  • 給兒子買衣服,還在糾結175的碼會不會太大了,而實際上180的碼顯得很合身;
  • 我們放慢了自己的腳步,卻忽略了別人一直在奔跑,從來沒有停止過。

1月21日

  • 幾個同行,約了一個線上學習,聽不同的人說自己的成長和經驗;
  • 有一個驚喜的發現:當忘了自己,就會很自然地不帶任何判斷與成見,真正能理解別人的語言與情緒感受,甚至在描述自己的經驗時,也會有一種全新的角度。

1月22日

  • 買菜的途中,順手買了些鮮花,才發現沒有花瓶,找個了用不著的大號不鏽鋼保溫瓶,大小和高度剛巧合適;
  • 生活如果有意外,那多半是自找的,而更好的方式,是自己想出辦法來,把意外變成美好。

1月23日,1月24日,1月25日

  • 跳繩1200個/天,FIT運動兩組,好好吃飯,認真讀完一本書,做心得筆記;
  • 這也是阿Q精神:打開假期的方式,是去嘗試做一次一直想要自律又總是做不到的自己,然後把它記下來,等回到原來的生活方式的時候,就可以安慰自己說:自律這種事情,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所謂英雄不問白頭,美人不問遲暮。

1月26日

  • 鍛鍊的第四天,無所事事,發呆,打臉來得如此之快;
  • 自知,也分三步:知道自己差在哪裡,叫自知之明;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叫自知之智;不說豪言壯語,只是努力堅持每一步,叫自知之行。多少聰明人,都敗在行上,一點都不冤。

1月27日,1月30日,2月7日

  • 既然認認真真讀了書,做了筆記,那就寫下來,做成了三門微課《人際吸引中的心理學》、《我們的腦子是怎麼被洗掉的》和《那些說立就立、說倒就倒的FLAG,是怎麼回事》,跟朋友們分享,收穫掌聲的同時,也收穫一下虛榮心:是人們眼裡,那個別人家的姑娘;
  • 有一個自省:世上的萬物都是捉對而生的,凡有讚美,另一面則必有貶低,我們如果讚美一個人,一定不要同時貶低另一個人,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

1月28日,1月29日

  • 在猜測中,確定假期要延長了,有點無措,所以乾脆不想,好好吃飯,好好鍛鍊,好好讀書;
  • 因為一場疾病,人們被拘著:物理層面,像冬眠的蛇,蜷在自己的屋子裡面,於方寸之間呼吸,生存;化學層面,情緒的變化好像巫師手裡的藥瓶,一會兒冒陣青煙,一會兒轟一聲響,想勸朋友圈的人們,戒了情緒,可好?

1月31日起,暫時不知什麼時間為止

  • 在家裡開始上班;
  • 很久以前夢想過:要是能在家裡辦公就好了。現在,一根WIFI線,一臺筆記本,一個手機,零距離的數據時代,哪裡都可以在線。超出期待的實現,有人喜歡,也有人不喜歡。

2月19日,敲定了返程的時間

  • 好好在家辦公、開會,好好吃飯,好好鍛鍊,好好看書,好好睡覺;
  • 突然間的念頭:思變,是永恆的話題,這一場疫情帶來的衝擊,也許就要偃旗息鼓了。如果這是一次警醒,那麼,那些被迫改變的人,有多少會繼續前行?又有多少會回到原來?

這一場疫情帶來的思考如此之多,朋友說,現在只想四個字,好好活著。我說,我只想兩個字,活著。

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活著,如此不易。


威廉·麥克尼爾在《瘟疫與人》一書中,提到兩個名詞,微寄生與巨寄生。


微寄生,屬於生物學領域,是病毒、細菌一類的微寄生物與宿主之間的寄生鬥爭,作為宿主的人類,當然期待自己贏,只要沒有被病菌殺死,就意味著寄生物的存在反而激發了人體的免疫系統,要麼它殺死了病菌,要麼它和病菌之間達成了平衡共存的生態協議。


巨寄生,是社會學範疇,在社會這條食物鏈當中,意味著征服與統治。想一想,我們以誰為“食”?誰又以你為“食”呢?個人、家庭、社區、社會、地區、國家、宇宙,生存的競爭無所不在。這場疫情帶給我們如此多的痛苦,恰恰是因為無法迴避這樣一個問題:你的社會生存能力有多強?


這個話題,如果洋洋灑灑地說開去,那要另寫一篇了。還是就此打住吧,因為每個人的生存,是一種習慣,你的習慣 ,我無能為力。


我在此期間獲得的反省是:從此刻看過往,生存是編織一張以自我為絕對中心的網,一切與我有關;從此刻看未來,生存是找到更多的織網者,與他們共生,一切與大家有關。


共生的意義在於,我們獲得了“網間跨越生存“的能力。這將有助於我們在巨寄生的社會形態中爭取到更多的可能性。


疫情一定會過去,則天下太平,當這一天到來的時候,不要假裝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那些逝去的,終歸是看不見春天了;還站著的,也不該忘記被埋葬在冬天的那些人、事和時光。


如果一定要說這一場疫情改變了什麼,也許什麼都沒改變;如果有,那麼我們曾經在這個十字路口停留過,思變過,也曾經期待一朵花,從未開,到盛開。

疫情宅家小記:這個冬天有點冷

(親手插的百合,年前含苞,年後荼蘼)

-------------------------------------------------------

結語

這大概是我自寫公眾號以來最長的一篇文章了,這一場疫情帶來的思考如此之多,不免囉嗦。估計你看著累,其實我寫得也挺累的,收穫在於:我見到了自己,也算是見到了一些天地,至於眾生,看緣份。

(*本文圖片,除有說明的以外,均來自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