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建议对困难留学生提供助学救济贷款

来源丨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丨李果

疫情发生后,全国政协常委、成都市原市长葛红林持续关注其对经济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此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出,要警惕疫后全球产业链重塑中的“去中国化”。日前,在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葛红林又谈及了吸引海外人才和关心困难留学生方面的问题。

曾担任成都市市长一职长达11年的葛红林认为,人才对一座城市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不少城市为了吸引人才出台了很多引进的激励政策,包括放开落户限制和购房优惠等。当前,疫情对出国留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应予以格外的关注。葛红林建议从人文关心和保护人才出发,国家鼓励,地方支持,银行出面,通过家庭,向困难留学生提供财政贴息的助学救济贷款,帮助他们在异国他乡度过难关。

留学生并非皆“富二代”

21世纪:为什么说,目前仍在国外的留学生群体需要获得我们更多的关注?

葛红林: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66.21万人。此前有不少人认为能够送小孩出国读书的家庭,都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其实是个误区。事实上,留学生群体并非皆是“富二代”。

我当市长期间就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留学生群体来自工薪家庭,有的父母倾其所有,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供他们出国读书,其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在此次疫情的影响下,有的留学生在国外也将面临继续学业的困难、短期内难以回国、亦无法继续在国外勤工助学的局面,必然导致他们在国外的学习和生活陷入困境,在国内的父母心急如焚,特别是在国内经济不富裕的父母群体。目前国家和社会各界已经关注到这一群体的现状,在此我希望能形成社会合力,帮助困难留学生和家庭度过难关,雪中送碳,送上祖国的温暖,也一定会促进他们学成后报效祖国。建议国家鼓励,地方支持,银行出面,通过家庭,向困难留学生提供贴息的助学救济贷款,这很值得一座城市的市长来思考、来行动,功在当前,利在长远。

21世纪:过去我们最常接触的是国家助学贷款,或者商业助学贷款,但尚无针对出国留学人员推出的低息或无息贷款,在这一方面您有什么建议?

葛红林:我认为,这是特殊情况下对特殊群体采用的助学救济贷款。发生在特殊的时期

——疫情对全球多个国家造成了影响,而这些国家中,又包含我国学生的主要留学目的地;同时也是特殊的群体——过去,我国由政府发起的助学贷款,其对象为在国内上学的困难家庭学生。最近国务院针对疫情,提出了助学贷款延期还款等政策,对困难家庭未就业毕业生等给予支持。对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特殊支持政策。而对于困难出国留学生,尚无该类型的助学贷款。我认为出国留学生也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当前情况下,建议给予同等的关心和帮助。

21世纪:贷款产品的设计方面,您是如何考虑的?

葛红林:我想地方政府不会不愿意为困难留学生排忧解难的,甚至还会给予财政支持。关于贷款产品的设计,应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动性,特别是国有金融机构,从中彰显社会责任。可能有些人会担心还款风险,我认为风险不能说没有,但会很低。联想到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农村灾后重建的住房贷款,当时也有不少人担心灾民不讲信用,到期赖账,收不回贷款。实践证明,担心是多余的。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力

21世纪:对这部分群体提供助学救济贷款,目的是帮助他们度过目前的难关,继续完成学业?

葛红林:对的!而且是功在当前,利在长远。作为一座城市的市长,应当要高度重视所在城市出国留学生的这部分群体,应当将他们视为在海外的市民。而且是城市未来的软实力,绝不能忽视。

在全球竞争和国际贸易不断变化的格局下,唯一不变的是人才的重要性。这部分敢闯天下,自身努力,离开父母出国留学的年轻一代,他们是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就像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后,大批留学归国人员对祖国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

对城市的市长而言,如果及时出手援助,创新办法,组织实施,针对困难留学生,提供助学救济贷款,不仅帮助了市民家庭的排忧解难,而且增强了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效果是不差于吸引人才的落户和购房优惠政策。

21世纪:此前您接受采访的时候,提到了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全球产业链转移的问题,很可能全球发达国家对各自产业链将加快弥补和完善,甚至在重塑“去中国化”。在这一背景西下,海外人才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葛红林:过去常说,中国要承接全球的产业转移,以全产业链的构建,以提高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我认为当前疫情的形势变化,导致承接的难度肯定加大,唯有更加倍的努力,才能在承接中发展更多、更先进的产业。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制造业并不强大,产业的不少关键环节并未掌控,转型升级任重而道远,需要年轻一代的不懈努力和奋斗。特别要鼓励致力于实体经济的年轻一代学成回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