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疫情,我們一起戰“痘”

作者: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吳國永

庚子年春節,一場“新冠”瘟疫首發於江城武漢,隨後席捲全國。在這場無硝煙的戰爭面前,我們要聽鍾院士的號召,做到少聚會、勤洗手、戴口罩、不添亂。但是,不少小夥伴向我反映,長時間戴口罩後臉上容易長痘痘。那麼,我們就瞭解一下怎麼可以有效“戰痘” 。

面對疫情,我們一起戰“痘”


什麼是“痘痘”


我們常說的“痘痘”學名叫做痤瘡,是囊皮脂腺單位的一種慢性炎症性皮膚病,可以影響任何年齡層人士。尤其在如氣候炎熱潮溼的地區,痘痘更是無孔不入。


“痘痘”的形成原因


導致“痘痘”產生的原因有很多,遺傳背景下激素誘導的皮脂腺過度分泌脂質、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異常、痤瘡丙酸桿菌等毛囊微生物增殖及炎症和免疫反應等都是其產生的重要因素,另外,生活作息不正常而導致體內荷爾蒙失調,壓力、熬夜、不健康飲食等生活習慣都有可能會長痘痘。


“痘痘”的分級


痤瘡的分級體現了痤瘡的嚴重程度和皮損性質,是痤瘡治療方案選擇及療效評價的重要依據,通常依據皮損性質將痤瘡分為4級,即:

  • 輕度(Ⅰ級):僅有粉刺;
  • 中度(Ⅱ級):有炎性丘疹;
  • 中度(Ⅲ級):出現膿皰;
  • 重度(Ⅳ級):有結節、囊腫


如何治療“痘痘”


輕度及輕中度痤瘡可以以外用藥物治療為主,中重度及重度痤瘡在系統治療的同時輔以外用藥物治療。


1、外用藥物


  • 維A酸類藥物


外用維 A 酸類藥物具有改善毛囊皮脂腺導管角化、溶解微粉刺和粉刺、抗炎、預防和改善痤瘡炎症後色素沉著和痤瘡瘢痕等作用。常用藥物包括第一代的維A 酸和異維 A 酸及第三代維 A 酸藥物阿達帕林和他扎羅汀。 阿達帕林具有更好的耐受性,通常作為一線選擇。


  • 過氧化苯甲酰


過氧化苯甲酰釋放出的生態氧和苯甲酸可以有效殺滅丙酸桿菌、具有抗炎及輕度溶解粉刺作用。其既可單用也可以聯合外用的維A酸類藥物使用。不過過氧化苯甲酰使用中可能會出現輕度刺激反應,建議從低濃度開始及小範圍試用。


  • 抗生素


外用的抗生素主要以紅黴素、林可黴素及其衍生物克林黴素、氯黴素、氯潔黴素及夫西地酸等為主。但是,抗生素單獨或長期使用會導致耐藥情況出現,建議與外用維A酸類或過氧化苯甲酰聯合使用。


  • 其他


水楊酸和不同濃度的氨苯碸、二硫化硒等藥物都有不同程度抑制痤瘡丙酸桿菌、抗炎或者輕微剝脫作用。


面對疫情,我們一起戰“痘”


2、系統治療藥物


  • 抗菌藥物


抗生素具有起效快,療效可觀等優勢,其是治療中重度及重度痤瘡常用的系統治療方法,但是,在使用過程中要關注耐藥性的產生,防止濫用。目前常用的抗生素為四環素類和大環內酯類。其中,四環素口服吸收較差,可優先選擇多西環素或米諾環素。


  • 維A酸類藥物


在4個病理生理環節中維A酸類藥物是唯一一個均發揮作用的藥物。目前主要有異維A酸和維胺酯。這兩種藥物均需與食物同服,以增加其口服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另外,異維A酸常出現皮膚黏膜乾燥等不良反應,建議配合皮膚屏障修復劑使用。


  • 激素治療


雄激素與痤瘡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有中、重度痤瘡困擾的女性患者可以採用抗雄性激素類藥物,常用抗雄激素藥物主要包括雌激素、孕激素、螺內酯等。雌激素、孕激素類藥物通常使用的是二者混合的複方製劑(避孕藥),如左炔諾孕酮炔雌醇片、屈螺酮炔雌醇片、炔雌醇環丙孕酮片,口服避孕藥的起效時間需要 2~3 個月,療程建議在 6 個月以上。另外,對於暴發性痤瘡或聚合性痤瘡,還可以選擇口服糖皮質激素,但是,糖皮質激素應避免長期大劑量使用,以免出現相關的不良反應。


面對疫情,我們一起戰“痘”


3、其他


  • 中醫中藥


中醫認為,痤瘡是由於患者肺經血熱、脾胃溼熱、以及肝火過旺等引起的,因此,中醫治療以清熱藥為主,涼血活血與養陰透散相輔相成,其療法有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根據其病證開出藥方進行治療,如溼熱型痤瘡服用複方蛇草湯、血熱型痤瘡則可給予涼血四物清肺飲、眙衝任不調型痤瘡患者給予柴胡疏肝散合消瘀湯加減治療等。外治法有洗劑、面膜、霜劑等,通過將中藥材製成不同劑型,塗於痤瘡處達到治療目的。


  • 物理治療


對於不耐受或不願意使用藥物治療的患者,可以採用物理治療的方式,常用的物理療法有:激光療法、光動學療法和果酸療法等。


結語


“面子”問題從來都是一個大問題,想要戰勝“痘痘”我們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選擇適合自己的護膚方式。


審稿專家:廣東省藥學會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魏理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註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眾號:PSMChina),廣匯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眾用藥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