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總認為蝙蝠會咬人吸血。其實,全世界約有1107種蝙蝠,只有4種喜歡以血液為食物,但它們主要取食的對象是牛羊馬這樣的牲畜。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絕大部分的蝙蝠都是“吃素”的。植物的水果、花粉、花蜜,是它們的最愛。當然,這些東西不一定能滿足它們的身體所需,許多蝙蝠還會去捕捉一些昆蟲來打牙祭。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01廣西大石圍發現食魚的蝙蝠

科學家們發現有4種蝙蝠居然和貓一樣,喜歡吃魚。其中,3種生活在墨西哥,它們是索諾拉鼠耳蝠、兔唇蝠與南兔唇蝠,另外一種則被認為是中國特有物種:大足鼠耳蝠。

近來,在廣西大石圍天坑群裡,發現這種食魚蝠。它們成群結隊生活在陰暗的天坑裡,然後飛到周圍的水庫去捕魚吃。早在1936年,哈佛大學博物館館長艾倫,在福州發現了這種蝙蝠,在北京房山區的蝙蝠洞內也生活著約3000只大足鼠耳蝠。

大足鼠耳蝠沒有季節遷飛習性,常聚集數十隻或數百隻以上的群,集群棲於丘陵或山區陰暗潮溼的大山洞中,以及城牆石縫內,與其他種類蝙蝠共棲。

如今,大足鼠耳蝠的分佈由原來的福建、安徽、江蘇、山東,擴展到了從最北的黑龍江,到最西的新疆,再到最南的廣西、廣東、海南,共20餘個省份都有它們的蹤跡,在將石、桃紅嶺梅花鹿、九連山、莽河、天龍山、綿山、滇池、天目山、古田山、嶺南與項山等自然保護區都有它們的蹤跡。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02腿長腳大,爪如魚鉤,為捕魚而生

大足鼠耳蝠是體型較大的一種鼠耳蝠,身體肥壯,成年蝙蝠體重20-30克,體長6.7-7.0釐米,尾長5.0-5.3釐米。體毛短,呈絨毛狀,背毛呈沙灰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吻部不很突出,口鬚髮達,它們的牙齒很像人類的牙齒,前牙尖而鋒利,能夠在倒立時緊緊咬住獵物。耳較短,耳屏細長,端部稍尖,貌似老鼠,故名鼠耳蝠。食魚蝠的耳朵還是一個共振器,能將極弱的回聲信號增強。它的耳廓也能活動,以便在回聲最強的方向上收集信號。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大足鼠耳蝠的長相,在蝙蝠中算是比較奇特的,主要在它那雙“腳”上。居然長著一雙巨大的爪子,長約2釐米,後足的長度可以和小腿一樣長,相當於其它以昆蟲為食的鼠耳蝠後足的2倍長,擁有鐵鉤般鋒利的後爪,爪強而彎,彎曲如魚鉤,鋒利無比。

大足鼠耳蝠腿長腳大、趾端被有長而鋒利的鉤形爪,但是這種長足沿著後腿下部摺疊。這樣一來,捕魚時一邊飛行一邊將尾膜聚合,趾、距和脛骨在側面伸展成流線型以使得在水面滑行時阻力最小。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03 一晚上能捕獲30-40條小魚

在蝙蝠家族中,約65%-75%的種類是食蟲的,而且它們所食的蟲相當一部分是害蟲,但是大足鼠耳蝠卻喜歡吃魚。當然大足鼠耳蝠也不是昆蟲的,只是捕魚吃是它的嗜好。

不同地方的大足鼠耳蝠吃的魚種類是不一樣的,北京的大足鼠耳蝠主要捕食寬鰭鱲以及鯽和洛氏鱥等三種淡水魚,這種魚多在水體淺層活動,易被大足鼠耳蝠捕獲。至於廣西大石圍地區的食魚蝠到底不是什麼樣的魚,目前還沒有文獻資料提及到。

很多時候,食魚蝠在飛行中就把魚吃掉了,有時不怎麼餓,飛回棲息地才吃掉魚。據動物學家觀察到,在廣西,一隻成年食魚蝠一個晚上能夠捕獲30-36條小魚。

你知道,食魚蝠身上的毛髮沒有絲毫的防水能力,一旦它沒把持住,一頭扎入水中,它將會丟掉性命。看來,食魚蝠為了“美味”,連命都敢搭上。

食魚蝠在不同季節,它們的食譜也不一樣。在雨季的時候,昆蟲數量多,而水庫湖泊的水位這時候比較高,食魚蝠捕捉小魚的成功率就很低,而捕捉昆蟲卻能收穫滿滿。旱季就不用說,食魚蝠當然要把視線主要集中在淺水的水庫和湖面上了。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04採用拖網式捕食,利用回聲定位信號準確定位魚群

食魚蝠在平靜的水面上飛得又低又慢,幾乎是在水面滑行,它們一般在水面上採用拖網式捕食。

它在水面捕食與它們的回聲定位信號的特徵有關。食魚蝠的回聲定位信號屬於掃頻時程較短、主頻較低的FM類型。專家介紹,這種叫聲適合在開闊且背景噪聲較低的環境捕食,相對平靜的水面,對大足鼠耳蝠來說噪聲干擾要小得多。

另外, 聲波持續時程短、峰頻低、強壯的後足和鋒利的爪等生態適應性特徵也與食魚蝠能在水面進行拖網式捕食相適應。

魚遊動在水面產生的細小波紋或露出水面的背鰭,均可引起食魚蝙蝠的超聲波回聲發生細微變化,食魚蝠用回聲定位系統探測可能意味著小魚存在的浪花或露出水面的魚鰭。確定獵物的位置後,這些蝙蝠它會將爪子深入水中把魚從水中抓起,那些冒險接近水面的魚兒,不知不覺中就成了大足鼠耳蝠獵殺的目標。

自然雜誌介紹說,食魚性是從捕食漂浮在水面的昆蟲進化而來的。食魚蝠的祖先在水面追捕昆蟲時,或取食水面漂浮或浮游的昆蟲,這些蝙蝠偶爾也捕獲跳出水面或浮游的小魚。由於小魚較昆蟲有更高的營養,因此食魚蝠逐漸傾向捕食小魚。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05儲存精子是大足鼠耳蝠進化出的特殊繁殖對策

大足鼠耳蝠生存於我國大部分地區,沒有季節性遷飛習性,常集群棲息於丘陵或山區的巖洞內,秋末初冬發情,次年6月產仔。

精子儲存是大足鼠耳蝠進化出的特殊繁殖對策。雌性蝙蝠為了在食物最豐富的夏季哺育後代,將排卵期選在了春季;它們一般冬季儲精,春季妊娠,以使其在夏季分娩。

雄性蝙蝠則選擇了能量最旺盛的秋季產生精子,在冬季為節約能量而不產生精子,只是保存已經產生的精子。

大足鼠耳蝠在冬眠期間都儲存精子,一般早在11 月中旬就開始冬眠並儲存精子,它們的精子儲存時間很可能超過3 個月。

廣西大石圍出現食魚的蝙蝠,爪如魚鉤,一晚上能捕獲約30條小魚

結語

雖然,大足鼠耳蝠的分佈廣泛,但因良好的棲息的山洞被大量開發,再如農藥的施用使昆蟲數量減少,蝙蝠失去了足夠多的食物。更可恨的是,很多人迷信蝙蝠糞便作為中藥夜明砂可以治療眼疾,使得本來就稀少的大足鼠耳蝠瀕臨滅絕。


雪靈谷動物實驗室/出品

參考資料:

1.Don E. Wilson and DeeAnn M. Reeder (eds.). 2005.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Mammal Species of the World, 3rd edition, 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2.楊奇森,巖崑. 2007. 中國獸類彩色圖譜. 北京:科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