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一、【万历通宝 】万历初年朝廷铸钱并不多,约两万锭,万历十三年(1585年)增为十五万锭,万历二十年(1592年)为九万锭。当时全国铸炉60余座,潞安府是其中较大的两座,平均一年为朝廷铸币近万锭,两座铸钱局需招铸币匠人约三四千名,由此给地方带来丰厚经济利润的同时,也出现了货币私铸取利的现象。万历四十年(1612年)潞安知府在其编纂的《潞安府志》中这样写道:“万历初,遵例鼓铸制钱,一时铜价腾跃数倍,而监造官与匠役减去铜料,杂以铅锡,愚民见利争趋,日有私铸,虽论死不止。而制钱堆积不能行。”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二、【 万历通宝大型花钱】中国古代钱币之一。明神宗朱翊钧万历四年(1576年)始铸。仿造嘉靖钱制,有小平,折二两种。万历通宝光背者较多见,少数小平钱背 。有“工”,“天”,“公”,“正”,“江”,“河”,“厘”等字,其中“厘”表示值银一厘。万历通宝背“河”、“户”者极少见;折二钱铸量也多,制作精良,偶有背星月者,价格颇高。此外,还有银质“万历通宝”钱。背铸有文字或星月纹,但都较罕见。万历通宝钱有折二钱,也为真书直读,狭郭,双点通,钱径为2.8厘米;“万历通宝“大钱传世只有一枚,为孤品。明初仿效元代货币政策,推行纸钞,禁用金银。后因经济的发展,海外市场的开拓,货币需求量增大等原因,明英宗正统年间“驰用银之禁”,白银取得合法的货币地位。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三、【明代 万历通宝 】铸在万历通宝上的字体,由于各个时代的字体使用习惯不一样,后代伪遗的万历通宝很容易从字体上进行辨别。先秦时代的铸币是工匠用细刀刻在模上铸成,因字体 没有一定的型式,同上时代、同一地区铸造的刀币或布币刻法常有变化。如用真 钱翻砂出来的伪钱,钱文基本形态和真.钱相似,但用其钱制作的模具干躁后要收 缩,用这样的模具翻铸出来的伪币币身必然较厚,字体必然较粗,所以从字体、 厚薄上容易鉴别。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四、【万历通宝】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五、【万历通宝】货币所反映出来的是不同朝代社会经济的发展面貌和政 治制度,像这枚万历通宝背面北关夜市图的印刻,就对今天研究古代政 治和经济的历史,提供了更为有利的依据。一枚特大的货币,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明朝万历年间人们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所遗 留下来的千千万万的文物,都是不同社会形态的笔录,可以帮助我们凭借这些历史证据,更能解开那些离我们远去的时代的历史难题。万历通宝还原了万历年间的统治者的政 治决策、百姓民众的历史风貌,更让我们带着这些好奇心,探究历史,还原当时的社会场景。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万历年造”背“二钱”铜钱此前并无发现,亦不见于任何记载。那么,此钱究属何种性质与用途,本人经过研究,提出如下见解:其一,此钱属于“非正用品”。因为在长达47年的明代万历年间,从未铸行过这种流通币。其二,此钱亦不属于“钦赏”钱。在封建社会,皇帝贵为“天子”,至高无上。为了显示皇权的神圣尊贵,皇帝赏赐用钱,必用金银贵金属铸造,不可能使用铜铸币。历代有关皇帝赏赐金银钱的文献记载及考古发掘的金银钱实物可为力证。其三,此钱与“钦赏”银钱的形制、文字、风格、特点完全一致。其四,此钱具有典型而突出的样钱特征,诸如铜质精纯,轮廓规整,字口深峻清晰,肉质厚重,品相精美等,使人对此不容置疑。

第六、【万历通宝雕母 】我国已故著 名钱币学家马定祥先生在《历代古钱图说》一书的顶批中写道:“另见,万历通宝背矿银四钱,万历年造背二钱、三钱、五钱、八钱、九钱之银钱,皆珍。”《中国钱币》(1991年四期)在对1959年于上海市郊朱忠禧墓的两枚万历年造银钱的报道中也明确指出:“这两枚银币很是珍贵。”当代著 名古钱币专家孙仲汇先生亦认为“万历大银钱也十分珍罕,如万历年造背五钱、八钱、九钱及万历通宝背矿银六钱等”。(孙仲汇《中国古钱鉴赏与收藏》)。华光普《中国古钱大集》将“万历年造”背“二钱”银钱定为一 级,批注:“戴葆庭旧藏,仅见品。”由上可知,明万历银钱的珍 稀程度非同一般。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第七、【明 万历通宝背三两】明 万历通宝背三两,直径66.2mm,重230克,上美品。此钱字作宋体,极具万历天启间雕版气息;形制厚重,铜质精粹,与万历通宝背飞龙大钱略同,二者皆出于宫中也。明季每议铸行大钱而不果,但又间有不见史载之逸品如崇祯通宝背二两·十、大明通宝大钱等,均系当时进呈试样。此钱铸于万历年间,与末世之崇祯大钱相较,气象恢弘,高出甚远,乃明代大钱中不世出的奇珍。

七件精美珍稀的古代钱币万历通宝赏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