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的开门七件事,为什么这七件是必须要做的事呢?这七件事又是从何而来?“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顺序又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柴”放在第一位呢?今天愿者和大家共同谈一下这开门七件事的历史由来。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柴米油盐酱醋茶”历史发展

有的说“柴米油盐酱醋茶”出自清代诗人张璨的一首诗: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

而今七事都变更,柴米油盐酱醋茶。

其实这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吴自牧《梦梁录》卷16“眷铺”条中写道:“杭州城内外,户口浩繁,州府广阔,遇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北宋时还有将七件事称为:“油盐酱豉姜椒茶”。南宋时还出现了八件事:“柴米油盐酒酱醋茶”。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到元代“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事才算定型。元杂剧中很多都出现了这七件事。元代杂剧作家武汉臣在《李素兰风月·玉壶春》第一折中比喻缺少条理,一团糟时说:

教你当家不当家,及至当家乱如麻。

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元曲作家周德清有一首《折桂令》也写到这“开门七件事”,全曲为:

倚蓬窗无语嗟呀,七件儿全无,做甚么人家?

柴似灵芝,油如甘露,米若丹砂。

酱瓮儿才罄撒,盐瓶儿又告消乏。

茶也无多,醋也无多,

七件事尚且艰难,怎生教我折柳攀花!

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艰难。

到明代,著名画家唐寅(即唐伯虎)写了一首《除夕口占》:

柴米油盐酱醋茶,般般都在别人家。

岁幕清闲无一事,竹堂寺里看梅花。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表达了自己虽然穷困潦倒但人穷志坚分外豁达。

从清代到民国大家都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表达认可,即成家立户必定不可缺少这七样东西。

我们可能会很奇怪,“柴”不是很好找吗?为什么柴会是开门七件事中第一位的?柴,古代也成薪、蒸,《薪蒸总论》曰,“薪,柴也,所以供炊。大曰薪,小蒸,供燔燎曰柴。”在古代,照明、取暖、做饭都靠烧柴,柴是百姓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生活资料。

柴并非食物,后面六类都是食物,而后面的食物也都要通过烧柴生火来烹制。火的利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我国就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韩非子·五蠹》记载:

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燧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取火的柴,柴是人类开发利用的第一种能源材料,经柴取火使人获得了熟的食物,既容易消化,也比较卫生,有益于肌体和大脑的健康发展。而今天的能源材料——煤炭石油多么重要,从而可以想见“柴”对于家庭生活的重要,所以将其作为开门七件事第一位是合情合理的。

“柴”也作为一种风俗融入民族文化,“火大无湿柴”,比喻齐心协力可以克服一切困难;“热灶不怕湿柴”,比喻本领大,什么样的对手也可以征服。还有许多关于柴的歇后语:

百年松做柴烧 ———— 大材小用;屈才

抱干柴救烈火 ———— 越帮越忙

扁担挑柴火 ———— 心(薪)挂两头

柴草人救火 ———— 自身难保

柴火棍搔痒 ———— 是把硬手

柴火上浇汽油 ———— 一点就着

沉香木当柴烧 ———— 用材不当

拾柴打兔子 ———— 一举两得;两不耽误

上山砍柴卖,下山买柴烧 ———— 多一道手续

《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象禾实之形。”米作为人类的主食当然是下面六件事中最重要的,我们也常说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用“水米无交”来指官吏为官清廉,彼此间经济上没有往来;用“水米不沾”表示时间很久未进饮食;用“偷鸡不着蚀把米”比喻本想占便宜反而吃了亏。用“唱沙作米”比喻以假乱真或以劣为优。我们还形成许多有趣的歇后语有: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吃稀饭泡米汤———多余

吃饭泡米汤———喝粥的命

敲着空米缸唱戏———穷开心

舀米汤洗澡———尽办糊涂事。

吃米不记种田人————忘本

吃米饭拣谷子————挑剔

吃生米的碰到嗑生谷的————恶人遇恶人

吃稀饭泡米汤————多余

吃一升米的饭,管一斗米的事————管得宽

中国最早没有“油”字,而是称之为“膏”或“脂”,最早在黄帝时代我们都已经能够制油,当时油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的,到了汉代,榨油技术诞生,开始出现了植物油。我们用“少一粒芝麻不缺油”比喻少了这一份无足轻重,无妨大局;用“糠里榨不出油来”比喻穷困窘迫,也比喻吝啬、奸诈;用“

讨油水” “沾油水”比喻从旁捞到一些好处;“榨油水”比喻用敲诈欺压的手段搜刮、榨取他人的钱财;“捞油水”比喻用不正当手段或适逢其会,获得好处;“油腔滑调”指的是说话或写文章轻浮油滑,不踏实,不严肃;“粉面油头”或“油头粉面”形容人打扮得妖艳粗俗;“油头滑脑”形容人狡猾轻浮。还有很多关于“油”的歇后语: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柏油烫猪头 ———— 连根拔

扳倒葫芦洒了油 ———— 一不做,二不休

爆炒鹅卵石 ———— 不进油盐;油盐不进

背油桶救火 ———— 惹火烧身

被糊涂油蒙了心 ———— 一点不清醒

食盐对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汉书·食货志》称盐为“食者之将,人人仰给”,它不仅调味,而且能提供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钠和氯。生活离不开盐,以盐与生活的关系为关注点,汉语出现了“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的说法,用来比喻有福一同分享,有难一同承当。中国古代对盐实行专卖盐是一个暴利行业,所以会出现很多私盐贩子。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盐贵咸,事贵全”比喻事情办得周全才好;“越渴越加盐,越冷越打扇”比喻有意增加困难;“在伤痕上撒一把盐”比喻故意加剧别人的伤痛。成语“朝齑暮盐”意思是说,早饭腌菜进食,晚餐蘸盐下饭,表现生活贫苦,但在如此光景下过活,盐仍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底线, 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我们还常遇到长辈说“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来表现自己的生活阅历丰富。还有很多关于“盐”的歇后语:

八宝饭里撒盐巴 ———— 又添一味

爆炒鹅卵石 ———— 不进油盐;油盐不进

炒菜不放盐巴 ———— 乏味

炒咸菜不放盐 ———— 有言(盐)在先

炒咸菜放盐巴 ———— 太闲(咸)了·

吃多了盐 ———— 尽讲闲(咸)话

中国人早在周代之前就发明出了“酱”,酱是以豆类、小麦粉、水果、肉类或鱼虾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今天的酱主要分为两类,以小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甜面酱,和以豆类为主要原料的豆瓣酱。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酱里虫,酱里终”,“酱虫死在酱缸里”从“酱在密不透风的酱缸里静止、沉寂”的语义特征出发,表现事物发展以及人的命运已经注定,只能一成不变,不会有新的起色,也有时直接用来比喻逃脱不了某种厄运。“

酱里没有下错的盐”, 比喻做一件事情有百利而无一害。还有很多关于“酱”的歇后语:

酱菜店里的抹桌布 ———— 尝尽辛酸

酱菜缸里的瓜子 ———— 闲人(仁)

酱菜缸里泡石头 ———— 一言(盐)难尽(进)

喝蜂蜜加酱油 ———— 瞎搀和

饺子铺的酱油 ———— 白搭

醋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不可或缺,但他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调味品。醋,在中国古代称为:“酢”、“醯”、“苦酒”等,我国是世界上谷物酿醋最早的国家,相传是发明酒的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的醋。中国有四大名醋:山西老陈醋、保宁醋、镇江香醋、福建红曲米醋。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呷醋咬陈姜”比喻又酸又辣;“恨如头醋”比喻非常可恶,令人痛恨;“头醋不酸,二醋不辣”是指头遍醋如果不酸,二遍醋就淡而无味了,用以比喻事情开头没有办好,往后就更难办了。关于“醋”的歇后语也很多:

半瓶于醋 ———— 晃荡得很

背着醋罐子讨饭 ———— 穷酸

冰块掉进醋缸里 ———— 寒酸

厨子炒菜 ———— 添油加醋

一打醋,二买盐 ———— 两不耽误;两得其便

茶相比其他六种,有一种享受的感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在前面六种满足后,才会谈“茶”,如果真的渴的话,直接喝水就好,所以这更是一种一般物质满足后的享受。“茶”也是我国首创,具体发源于何时,没有确论,茶圣陆羽的《茶经》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茶大致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中国有许多名茶,西湖龙井、信阳毛尖、君山银针、六安瓜片、碧螺春、恩施玉露、黄山毛峰、庐山云雾、云南普洱、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等等。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粗茶淡饭,指饭菜简单,形容饮食简单,生活简朴;“茶不思,饭不想”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饮食;“不茶不饭”指不思饮食,形容心事重重;“

残茶剩饭”残留下的一点茶水,剩下来的一点食物;“三茶六饭”,比喻招待客人非常周到;“茶余饭饱”,泛指闲暇之时;“呷甜茶,话苦话”,指富贵人家叙说过去贫贱生活时情景。“吃菜总嫌淡,喝茶嫌不”,指不懂饮食之道;“人一走,茶就凉”比喻人在人情在。关于“茶”的歇后语也很多:

阿庆嫂倒茶 ———— 滴水不漏

爆米花沏茶 ———— 泡汤了

玻璃杯沏茶 ———— 看到底

不倒翁沏茶 ———— 没水平

茶壶里煮饺子 ———— 肚里有货倒不出;肚里有货

服务员端茶 ———— 和盘托出

喝茶拿筷子 ———— 摆设

尾声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是我们成家立户必须的事情,现在也已经融入我们民族的文化中,代表了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也给予我们启示,不知柴米油盐怎好成家立业,齐家后方能有更好的事业。祝愿大家:

家和万事兴!

开门七件事,为什么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求点赞关注,谢谢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参考资料

李树新.开门七件事文化熟语探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2):82-88.

张银河,张孜辰. 无室不盐烟 无民不樵薪——“柴米油盐酱醋茶”诗品[A]. 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七辑)[C].: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2014:6.

一直.开门七件事的排位学[J].食品与生活,2002(04):6.

李祥林.也谈“柴米油盐酱醋茶”[J].农业考古,1996(02):132-13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