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藏书印的作用是表明"此书属我",亦表明藏者情怀意趣。

中国的藏书印由来已久。

在《晦庵书话》中认为:

相传宋朝宣和时的鉴赏印,除书画碑帖以外,已经通用于图书专集。可以说是藏书印的先声。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唐弢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三联书店1980年版《晦庵书话》书影

但是,最先使用藏书印的是官家的内府。

叶灵凤考证认为,唐太宗"贞观"二字连珠印、唐玄宗"开元"二字连珠印也钤刻于御府图书上,是最早的藏书印。而私人藏书印起先河的应是苏东坡"赵郡苏轼图籍"印。

中国藏书印应是滥觞于唐朝,始于宋朝,经元朝,盛于明清两代。

一般中国古代的藏书印文字大多是藏者的姓名、别号、斋名、馆号,如清朝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的藏书印为"绛云楼""铁琴铜剑楼"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后来藏书风日盛,藏书者嗜书、爱书之态就显现于藏书印上,令中国藏书印添了别样的情趣。

明代文学家黄宗羲有一方藏书印,刻著“穷不忘买,乱不忘携,老不忘读,子子孙孙,鉴我心曲”,爱书之情油然于印上。

清朝中叶,海昌吴槎客收得宋本咸淳《临界安志》九十一卷、《乾通志》三卷、《淳佑志》六卷,共一百卷。于是,就特意刻了一方藏书印:"临安志百卷人家"。爱书之心油然纸上,而且这种心态相当的洒脱、自豪,却不象一些藏书家那样不切实际地"溺爱"之态度了。

明朝江苏常熟人毛晋的"汲古阁"藏有《梅屋第四稿》,其卷末印有:

赵人敏以公书: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态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

这56字的大藏书印显出毛晋视书如命,希望子孙珍视保存,但其把卖书于人的后人比若"禽犊"不如,未免有点失态了。

同样是这个毛晋,他的其它一些藏书印还颇具韵味,如"开卷一乐"、"笔研精良一乐",以读书为乐趣,"弦歌草堂","仲雍故国人家",读书之恬淡心情寓于印中。

前记吴槎客还有一方藏书印说:

寒无可衣,饥无可食,至于书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诒厥之名言,是为拜经楼藏书之雅则。

足见吴氏对书的极其珍爱,也希望来读书者可以依此雅则共赏。

与此相若者,可推同时代的民仲鱼的藏书印:"得此书,费辛苦,后之人,其鉴我!"几达爱书胜命。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一些藏书家往往也惜书,但对子孙要求过高。叮嘱与咒符相并,未免太过了。

如明朝吴县人钱谷"闻有异书,虽病必强匍匐请观,手处钞写,必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但他的藏书印却说:"百计寻书志亦迂,爱护不异隋候珠,有假不返遭神诛,子孙不宝真其愚。"好是一种恶毒的咒诅。而实际上,这并不能阻止他的子孙是照卖不误,也不见得其中有一人"遭神诛"。或许我们只能爱其痴,笑其迂了。

比之钱谷,更有甚者的,有清朝上海王昶。他的藏书印说:

二万卷,书可贵;一千通。金不备,购具藏,极劳勋,愿后人,勤讲肆;敷文章,明义理;习典故,兼游艺;时整齐,毋废堕;如不材,敢弃置;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捶。述庵传诫。

虽在印中鼓励后人以书为乐为贵,多读书以明义理,长技能,但是未免声色俱厉,订以"刑罚",令人不寒而栗,望而生畏。不如能保持他在另一方藏书印中所言之

"近文章砥砺廉隅"那样让人亲切而生读书风趣。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很多藏书家都是深爱读书之人,故而于书就颇有缠绵之感情。这些人的藏书印或闲章,或以室名言志,或言情趣,倒也很让人心仪,有些甚至幽默风趣,予人快乐。

清代郑板桥的私人印章所刻文字,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和处世观等,颇具韵味,比如

“七品官耳”“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文字虽平实,但细品,可见郑板桥的人品与追求。

民族英雄、福州人林则徐有两枚藏书印:“宠辱皆忘”“肯使心中细事流”,从中可见林公的那种宏事担当,微事细腻的品格与作为。

福州人邓拓,曾任《人民日报》原总编,其《燕山夜话》名闻遐尔,读之可见邓拓藏书、读书之广。他的藏书印多显其志,如有一枚刻着“书生之气不可无”,显示其正气为人,勤奋做事,踏实学问的风度。

中国藏书印,方寸之间的意趣

清代宁波陈撰"冷香飞上诗句"、苏州陆润庠"风石眼福"、杭州劳权"美人香草""木芙蓉馆"等都叫人想象他们的那份读书入神、心爽神怡的神态。

而清代杭州的劳格是考证家,其印就如其人禀性:"实事求是""多闻阙疑",这让后人以此为警言,做人做学问都要踏实、求真。

浙江鄞县人马太龙,是藏书大家,他自己刻了一枚藏书印,印文只两字:“印奴”。他的藏书太多,来借看者多,甚至有人竟然偷走他的藏书,这让他很是气恼,所以他又刻了一枚“警印”:“窃书非雅贼”,钤在他藏书的扉页上。只是不知道,这有没有管用。“窃者”为“贼”,还是“雅贼”,无奈下的一种“防君子不防小人”的自我安慰,倒也有点幽默之感。

近代福州人陈群也收罗了众多藏书,钤上"来生恐在蠹鱼中"之印,今生藏书、读书如此快乐有趣,来生就作一只生于书中、死于书中的“蠹鱼”吧,是真的豁达、幽默。

藏书印林林总总,承载的是一段段读书人的读书史、读书心态、读书情怀,以及古今藏书人爱书、护书、读书的故事,意趣十足,有赖各位看官各自口味了。

(部分图自一得斋主人的博客,感谢!)

#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