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公民按一定的工资比例缴生育基金,如该制度执行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老南翡翠


我看到这几天很群情激愤,大家都狠不得撕了这提出此建议的专家。但是我觉得如果把这篇文章通读下来的话,可能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愤慨呢。

另外,我认为这只是个别的专家的观点,并不代表任何的官方的说辞,所以也不用太在意。因为很多人把《新华日报》认为是新华社的这种官方媒体的言论,其实不是的。

《新华日报》本质上就是“江苏日报”而已。每个省都有自己的省委机关报。那“江苏日报”此名因为是民国时候就有了一个报纸,那为了区别,解放之后,江苏省委机关报就命名为《新华日报》了。 所以它只是一个地方机关报的一篇在不太重要的一个版面上的专家观点而已,所以大家也不用太当回事儿。

不过专家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倒是值得我们思考。因为现在大家都不愿意生孩子,中国已经面临严重的老龄化危机,劳动力红利在逐步丧失。这个问题现在已经日益显现,那未来十年二十年,将会成为巨大的社会问题。

那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专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其实也正是他们的职责范围内的。所以哪怕是一些有争议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也没有必要就此对他们进行各种的攻击。

观点可以商榷,但不能进行各种非理性的攻击和谩骂,也没有意义。目前看来感觉是大家恨不得撕他的皮、喝他的血,那我觉得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

未来政府包括全社会都要想各种办法鼓励民众多生育的,现在各种想法和建议,都应该充分让大家讨论,才能逐步形成最好的办法,形成社会共识。

不过,从专业角度看,这两个专家提出的做法肯定是值得的商榷的,因为按照国际上其他的国家的做法,往往都是对多生育家庭的进行减税和奖励补贴,而不是说像全民要进行惩罚式的收费这种模式。收费或者纳税的这种模式这很显然会触犯众怒的。

其实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关注真问题,不要纠结于某一个专家的观点对不对。从我的思考来看,最大的担忧的是从国际经验来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的减税、奖励补贴甚至惩罚措施,使尽了所有招数,能够在人口生育率急剧下降的时候,挽回生育率使得人口增长的,目前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做到这样的。

那中国从现在的情况看来,也是同样如此,全面放开二孩后,生育率不仅不升反而下降了,打脸了之前一些专家认为的放开后会迎来人口生育高峰,这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了。


张天潘


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专版发文呼吁: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国家大事,要让人们敢生愿生”二孩”.

前天新华日报又发文引发各大报刊转载:

建议以工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不生二胎退休再取,采取政策性措施来干预人们生孩子少的现象。

这和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好像有些背道而驰啊,画风转变太快。

我小时候记得非常清楚,郭嘉说:“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那段岁月,也还是满艰辛的,很多人没能来到世上。


1983年的时候,时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的钱信忠狠抓计生,提出“一胎上环,二胎绝育”的理念。

各地执行也很彻底,据卫生部门统计:

1983年,放置宫内节育器(上环)1776万例,结扎输卵管1640万人,结扎输精管426万人,人工流产1437万例,高于其他所有年份。其中,1983年结扎输卵管(女性绝育)手术人数达1981年的10倍多。

生第一个小孩,上环避孕;生二孩则是结扎绝育。

怎么就突然变了呢

现在的生育率已经很低了

官方数据:从2000年至今,我国年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5~1.6 之间,属于严重少子化。

而即使2016年二孩正式合法化,该年度的总和生育率也仅为1.7。

要知道一直以生育率低为代表的瑞典生育率就是1.7,而因为生育率低,人口已经连续45年负增长的德国,总和生育率也有1.5。

如果想要维持一个国家的长久正常的发展,总和生育率必须超过2.1,也就是俗称的人口世代更替水平。

这种不可持续的生育率,直接导致带来的后果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新增劳动力,新增消费越来越少,养老金缺口则越来越大。

网上有个有关延迟退休的段子:

多年后的我60岁的那天早晨5点,我起床,去公园晨练,回来后煮了早餐,送完孙子上学,刚好8点。上了公交车,人很多,一小伙子要给我让座,我看了看孱弱的他,说:不用不用,咱们都是上班族。

来到公司,那条刺眼的规定总是让我不适:所有拐杖必须整齐停放在公司门口,违者罚款200元。这个上午,老板又收到了三份辞职信,辞职理由是:与世长辞。

其中一份是和我斗气几十年的同事递交的,点开QQ,他的签名是:感谢国家,实现了长生不老,我这辈子就没等到养老的那一天。

写完这条签名,他的头像就再也没有亮起。

老龄化带来的危机是全面的,深重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国家才会重视这一问题,人民日报,各种砖家也发文呼吁为“二胎”保驾护航。

但90后一代普遍较为独立,追求自由,很多人觉得过好自己的就行,没有上一辈那种“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打算要孩子,俗称“丁克”一族。

还有房价这个最好的避孕药在,养孩子成本巨大,哪敢再生啊!

孩子不是罚出来的!不降低抚养成本,谁敢生出来。

大家说是不是嘛?


冯起升


二胎家长飘来回答!

生不生孩子其实和奖惩没啥关系,主要还是看家庭,家长的支撑系统是否相对完善,家庭资金储备是否相对充足,人手是否够用(或者是否有钱雇用人手来帮忙)。对奖励和惩戒关注度不是很大。

身边有一大群生了二胎或者已经在准备生二胎的,也有一大群坚决不生二胎的,共同的感慨是:生孩子太累,陪孩子真的太折腾,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好容易轻松一点,不想再来过。

从工资中扣除部分作为生育基金补贴,还不是羊毛来自羊身上?但是这样的文章却传递出积极的信号,未来几天媒体一定会有很多关于人口、社会、养老、教育等话题的讨论,这样的信号其实也是为放开生育限制(设想未来可能放开生育限制,鼓励多深)做铺垫。

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就业,这些问题都能得到相对系统的解决,才能让每个小家庭安心,每个家庭才敢多生孩子。上学不容易,看病不容易,买房很困难,养老不容易,就业压力大,这些问题都是大问题,得系统性的解决,可这有谈何容易呢!

生和不生都有理由,生的压力大,但是扛过去了就好。不生也有自己的理由。不管哪一种,都是选择,选择了就别后悔。

问我二胎什么感受?累!很累!累到抓狂!但是幸福的感受也是甜蜜的、爆棚的!


九斗学生心理


震惊!经济学泰斗讨论生育基金和人口政策??

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在8月14日「思想周刊•智库」栏目中发了一篇《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激起舆论轩然大波。我不想接着发泄情绪,

我只是好奇一件事:刘志彪教授作为经济学长江学者,33岁(1992年)成为南京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37岁(1996年)成为博导,一直专注在经济、企业、市场等领域进行研究,著作等身,堪称大师。

一位从1985年开始发表经济学文章的学术泰斗,为什么忽然发了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文章?在CNKI上,刘教授一共发了394篇文章,只有一篇是关于人口的,也就是引爆舆论这一篇

刘教授在南京大学的主页地址
https://nubs.nju.edu.cn/lzb/list.htm)


第二作者张晔,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教学方向是计量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发表了23篇文章中,都是土地流转、新农保、产业经济、国际贸易等方面的文章,关于人口的,也只有引爆舆论这篇。

张教授在南京大学的主页地址
(http://nubs.nju.edu.cn/zy_9564/listm.htm)


不觉得非常吊诡么,两位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的经济学教授,刘志彪教授更是少年成名的泰斗级人物,一生都在研究经济,忽然写出了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政策建议文章,还发在省委机关报上???(黑人问号脸???)

文章内容

文章对鼓励生育,提出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应对政策。

短期政策包括全面放开生育、优先发展幼教产业和公共托幼服务,加强国家义务教育体系。中期政策包括建立生育基金制度,利用存量的社会抚养费,延长产假并建立育儿假制度;制定鼓励生育的住房政策。长期政策包括对多孩员工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多孩家庭给予补贴。其中:

  • 关于发展幼教产业,提出了「公立幼儿园为主,民办幼儿园为辅,社区街道托幼机构补充」的多层次托幼体系;
  • 建议恢复小学生「朝八晚五」的上下学时间,以便与职工的上下班时间相衔接,提高教师收入水平;
  • 引导社会恢复和树立多子多福的理念;
  • 将存量抚养费资金用于充实生育基金;
  • 对二孩家庭减免个人所得税,对多孩家庭进行财政补贴;

这篇文章属于标准的机关文风,对现状进行总结,以一种宏观的视角对政策进行建议,与刘教授的393篇文章的行文完全不同;刘教授作为经济学专家,平时也不会去写关于人口问题建议的文章。所以,可以断定这就是一篇吹风文


人口政策的吹风文倒是找个计生口的专家来发啊!找经济学专家发这个,这是想要佐证生育基金的合理性???

我的观点

其实这篇文章里面提出的大部分建议都是可行的,特别是增加公立幼儿园数量,恢复小学生早八晚五的上学时间,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延长产假,给多孩家庭补贴等,都是在历次舆论讨论中,被大家公认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但是从工资中提取生育基金之前,能不能把过去30年收的社会抚养费拿出来?特别是把经审计的账目对公众公示一下,看看还剩下多少钱?然后把过去的社会抚养费全部转到地区生育基金再说。


另外,现在房价高涨不说,房租也逐步高涨,居民连安居乐业的目标都实现不了,怎么生娃?生娃以后幼儿园怎么办?学区房怎么办?不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先琢磨着从工资中提生育基金,这……

PS:刘志彪教授可不是那种没有影响力的专家,刘教授的单篇文章引用次数几十次都算少的,多的都240次引用了……

真的,罚款罚不出二胎。


任易


值得庆幸的是,这只是“专家”的建议,而非试行的政策。

对于很多所谓的“专家”而言,最擅长做的事情就是只关注自己领域的问题,至于该领域与其他诸多领域之间的关联关系,以及整体性的联动问题,则或是根本不懂,或是视而不见。

这篇刘志彪、张晔联合撰写的题为《提高生育率:新时代中国人口发展的新任务》的署名文章,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根据某度的资料显示,刘志彪和张晔二人均是经济学领域的教授人才,我愿意相信两位教授在自己的领域内具有相当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但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所研究的内容显然不应当仅局限于经济数据和经济变化在宏观上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能力。

任何学科的最崇高价值,都是在于提升全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精神追求,归根到底还是人这一主体的衡量标准。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如果仅考虑如何通过经济手段在宏观上调整问题,而忽略了微观层面下对于公民个体的关怀,那么仍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并且在一定意义上还可能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的议论和不满。

一、解决老龄化问题,应当着眼于号召,而非生硬地剥夺公民的权利。

最初二胎政策的放开,其目的之一就是解决即将到来的中国老龄化问题,以及部分独生子女家庭因失独而造成的终身痛苦等。

老龄化问题成为困扰很多国家的宏观问题,因而很多发达国家对于积极生育的家庭,给予各种诱人的福利,并且生育越多,所给予的福利待遇越丰厚。

这种通过政策而确定的福利,就是宣传号召的手段,这种手段的根本在于不触及公民权利和利益的情况下,令公民自发、自主地对政策进行响应。

而同样是行政政令,如果试图通过割裂公民的权利,强硬地在公民身上赋予更多的义务,而教条式地命令公民响应号召,这种行为就很明显将人当做了韭菜——每一刀割下去的都是人心。

生育权本应该是公民所享有的天然权利,在二胎政策放开后,公民有权利选择是否进行生育,以及生育一胎还是二胎。而为了解决老龄化问题,就建议国家政令性的给公民附加义务,这就很明显违背了权利义务关系,从法学界就会迎头遭到一通猛打。

二、期待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应当考虑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而非寄希望于人口红利优势。

作为经济学专家,在人口问题上很容易想到的,就是我国目前正在享受着人口红利带来的巨大优势,而在我国科技的核心增长极尚未完全成熟起来之前,要想保有人口红利的优势,最直接的手段就是保证人口基数稳定和小幅上浮。

由于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红利是否能够稳定保持经济的稳定甚至上行,这点在历史上很难找到先例予以证实,但从现实的情况看,我国已经享受了太长时间的人口红利优势,即便为稳妥起见,部分经济学家也会将目光继续着眼于这一稳定的因素之中。

但必须明确的是,人口红利只是经济稳定或增长的影响因素之一,却绝不是决定因素或之一。发达国家的例子足以证实,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核心科技的创新能力和新的经济增长极。

当然,对于部分经济学家而言,考虑如何创造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极,这个问题太过于消耗脑细胞,并且短期内无法确定是否能够凑效,于是自然而然会将目光局限在人口红利这个传统问题上。

如果公民不愿意生育二胎,保证人口红利该怎么办——一刀切。

逻辑很简单,但这种做法只能是曲意逢迎,完全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如果采行政政令手段,用“以罚代赏”的方式要求公民生育二胎,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所以说,这两位教授与其考虑剥夺公民的权利、强加公民义务,用令人瞠目结舌的手段,来维持人口红利优势,倒不如认真钻研我国经济形势中,哪些方面能产生核心竞争力。


高萌Goal


我不知道这两位专家为什么有这种让人匪夷所思的想法,我只知道这两位专家肯定从没想过什么叫“尊重个人权利”。也亏了这只是两个砖家的建议,我个人建议还是让这两位砖家的建议永远只是个建议吧!可别拿出来祸害人 。
图源自网络


国家为国家未来发展考虑,想让公民多生孩子,这是好事,方法有很多,但核心原则应该是“鼓励引导”,而不是强迫。比如欧美就有现成经验,可以用高额补贴和各种社会福利,解决孩子抚养的种种难题,打消公民对孩子抚养和教育的后顾之忧,这样自然就会有公民多生孩子,为社会主义建设加砖添瓦了。

但我看了这两位砖家的建议,没看到建议国家对鼓励公民多生孩子而进行的鼓励行为,反而充满了高高在上的任性的“惩罚”思想。什么“生育基金”。说白了就是强迫所有公民缴纳的押金,要是生了,就退回,不生这押金就基本等于罚款了,是典型的惩罚。在这两位专家眼里,不生孩子也成了一种罪。在讲人权的现代社会,生不生孩子应当是公民的自由。你可以引导,但不能强迫。因为这是基本的人权。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保证公民基本权利也是每一个国家的义务。

我觉得这两位专家生在现在可惜了,要是生在封建君主独裁社会肯定会受重用。以为封建独裁统治者眼里,老百姓是算不得人民的,和牲口一样,只是有个人的名称而已。所以百姓在他们眼中只是个工具而已,只要统治者需要,就可以强迫老百姓去多生,所以在古代很多时候寡妇不改嫁是犯法,女人到了一定年龄不结婚也犯法。这俩砖家把社会主义民主国家的公民当成什么了?机器,工具,牲口还是某种资源?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我们国家是尊重公民在生育方面的权力和自由的。不知道这两个专家学没学过什么叫以人为本。没学过就该回家补补课了。


朱铁平


专家毕竟只是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我不骂人,只就事论事。

因为,骂人太累了。

生多生少,当然是个人自由,也是生理规律。但是,现代社会压力之下,生孩子变成了一种经济考量,也成为所谓中产阶层恐慌的构成之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优生学一个基本理念,在世界广泛实行。但是,这些年只生一个好的习惯深入人心,而且由于经济压力的增大,年轻人也不敢多生。二胎政策放开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011年11月,中国各地全面实施双独二孩政策。2013年12月,中国实施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10月,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但是,多生变成一种勇气,生育意愿非常低。通过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最有效。缴纳生育基金,以促进人生孩子的兴趣,有利有弊。生多生少是自然法则,计划生育导致生孩子成为一种被规范的行为。

2018年6月29日,全国人大公布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见稿),拟将 “子女教育支出”一项扣除,可以看作缴纳教育基金的先导。

如今专家建议缴纳生育基金,对于那些只生一个的家庭或者不生孩子的家庭,他们的权益和选择无形中又得不到保障。计划多生的时代即将来临。

生孩子是人的自由。如何选择,如何在个人生活与生孩子之间平衡,各种问题,很漫长很复杂。

现代人个性张扬和追求生活的价值观下,传宗接代和多子多福的观念已经成为过去。

人口是社会活力的动力之一,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既要考虑个人生活,也得认识到老龄化的艰苦。

长路依旧漫漫。要努力践行,实现中国梦与民族复兴。


历史传讯社


在评述之前,先深呼吸,让心绪平静下来,否则我就会忍不住爆粗口,问候刘志彪、张晔祖上女眷。

按惯例,先定性,再分析。作为专家建言,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专家建言?这分明是法西斯主义性质的政策建议!

所谓法西斯主义,根据《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

好了,刘、张的政策建议显然是将个人,每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的鲜活的中国人,视为一种工具,一种资源,可以任由国家权力和集体意志拿捏。这就是赤裸裸的法西斯主义,如假包换。

人是什么?人不仅是社会的主体,而且是社会的目的本身。生育一种天赋人权,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文明发展的目的就是要维护人与生俱来的这种权利,而不是剥夺它。

例如,国际性协会(WAS)于1999年8月26日,在其第14届半年会议上通过的性权利宣言中,每个人都无条件享有自由和负责任的生育选择权,这是现代文明人人都应该无条件享有的十一项性权利之一。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再看看马克思主义怎么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开宗明义地阐述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什么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落实到生育上就是每个人“自由和负责任的生育选择权”,由每一个中国人自己决定是否生育,什么时候生育,生育几个孩子。有些人愿意多生,那就尊重他们多生几个;有些人不愿生育,选择做丁克,那就尊重他们做丁克。

国家和政府可不可以鼓励人民多生?当然可以,那就立法提供政府补贴和减免税,向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实施多年行之有效的政策学习,每生一个孩子,提供一份补贴,并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人民交了税,税收不就是用来惠及人民的么?!

但是,回到专家建议再看看是怎么一回事,从40岁以下公民的工资中按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生了二胎领赏,不生孩子就冻结直到退休再领回。这不是税,分明是对不愿生育或不愿多生育的人民的经济惩罚。换个角度,实际上就是惩罚那些不生孩子的人掏钱帮别人养孩子,有人评论,“云绿帽”。


在我看来,政府提供生育补贴和减免家庭税收才是鼓励生育的正道,不从税收而是强行从人民口袋里掏钱作为生育押金并用于统筹补贴生育二胎的家庭,这样的专家政策建议根本就是耍法西斯流氓。


唐映红


昨天,新华日报一篇谈鼓励生育的文章刷屏了,因为里面有一段吓人的建议 。

40岁以下公民不论男女,每年必须以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生育基金,并进入个人账户。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时,可申请取出生育基金并领取生育补贴,用于补偿妇女及其家庭在生育期中断劳动而造成的短期收入损失。如公民未生育二孩,账户资金则待退休时再行取出。

微博和朋友圈的朋友都在骂。当年不让生,现在非得逼着生,这算什么事儿呢?横着两头都不放过啊。不想生孩子的人,得为别人家养孩子吗?总之,骂声不绝。

对于这项建议,我倒没有特别的惊讶。首先,这是江苏省委党报的一篇讨论文章,作者不是什么大学者,这些建议离政策很远,连放风、吹风都谈不上。今年谈鼓励生育,不知哪冒出那么多忧国忧民者,恨不得规定家家都得多生。人口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不谈个人权利,到处是政策大词,偶有狂人妄语并不新鲜。

前段时间,也是鼓励生育的话题,我见过比这个更接地气的一条「妙计」:等政府公租房建成,将分房指标和生育挂钩起来。不结婚不分房,已婚只有小平米;生三个以上孩子,政府优先提供住房。

这项建议的理由也很充分:房子不就是给家预备的嘛。家有多少人,就给多少房,很公平啊,没有人会说什么。政府努力建房分房就好,以中国人对房子的信仰,不愁不生孩子。

因此,当我看到「生育公积金」的建议,倒觉得作者没那么夸张,至少是在用心,竟然还在设计「现收现付」制度(即个人账户的钱先挪给其他家庭养孩子;自家生孩子时,再从其他人那里挪钱来用),跟现在养老金似的。

把「生育公积金」拿掉,再看看作者的其他建议,难道不是更常见吗?政府加大投入,发展幼教产业和托幼服务、延长产假、财政补贴生育,这些政策建议最近每天都出现在媒体上,主流人口学家都这样谈,支持者应该很不少。

这些看似靠谱的鼓励生育政策,恰恰我是一直反对的。生育应当自由,而不是用福利和补贴鼓励。不应强迫一部分人为他人的生育买单。

很多人看到「生育公积金」后很生气:政府征自己的钱给别人养孩子,这样不公平、不道德、是错误的。

可是改变一下形式,花其他人的钱呢?比如政府补贴、公司生育福利,更长的生育假期,更丰厚的生育津贴。其实,法律规定的这些福利,性质和「生育公积金」没有区别,只是看起来与己无关,而是纳税人和公司承担。最终不利的经济后果,其实所有人都在承受。

因此,既然不想被强迫给别人「云养娃」,就要逻辑一致,反对鼓励生育名义下的剥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从2009年起谈计划生育,那时反对计划生育,还没有老龄化危机氛围,知识界普遍还是「中国人太多」歇斯底里的教条。我写了很多文章,谈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资源的关系。从知识上摧毁计生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正是经济学的工作。

在计生主义者看来,生孩子是抢占社会资源,给别人带来麻烦,给社会带来负担。事实上,正常市场制度下,人的生存发展基于私有产权,人和人的关系和谐互利,所谓「生孩子是负担」并不存在。只有人和人的压迫才会出现「负担」,比如过去的农奴制。

现在呢?当生育领域大搞福利和补贴制度,生孩子也就变成了他人真正的负担。你的同事多生两个孩子,也许你的「生育公积金」就要被她拿走,那原本是你的钱。看清楚这一点,人的关系变得对立紧张。

上一次我谈鼓励生育的话题时(鼓励生育,要小心什么)写下一段话,值得我再重复一遍。

用一部分人的财富,补贴另一部分人生育,道德上是可疑的。生养孩子本是个人事务,由于政策作用,却成为寄生社会、盘剥他人的手段。这不刚好掉进计生主义者攻击的靶心吗?

话题谈到最后,经常有人问,面对老龄化人口危机,你认为该怎么解决呢?

我有几条看法:废除个人所得税,充实家庭财富,减轻年轻人负担;正视社保养老危机,未征的要喊停,已征的应退还,至于需填补偿还的部分,划拨国有资产应对。要把养老交还给私人领域,而家庭养老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民众生育观念改变将是长期过程,要用正当的方法一步步修补。

也许有人觉得,这些正确的建议太激进,太不可行。单单一项废除个人所得税,怎么可能呢?我想,如果正确的声音不传达,那些疯子妄人的意见,也许哪一天真的就成了主流。


菁城子


所谓“生育基金”,说白了就是“未生育罚款”,通过对所有公民进行罚款,强迫人们生二胎或者为生二孩家庭买单。“砖家”此番谬论实在太恶毒!

先来看看两位专家的头衔吧。

刘志彪、张晔来自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其中,曾任南京财经大学校长的刘志彪目前是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理事长、院长。两位正儿不经的专家,却在省级机关报发表荒诞不经的谬论,令人喷饭,真不知道他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建议公民按工资比例缴纳“生育基金”,究竟有何荒谬之处?

首先,割裂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益利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重视个人的正当利益。

可是,两位砖家却宣扬个人无条件服从集体,为了集体而牺牲个人利益天经地义。所谓“生育基金”,打着集体利益的旗号,强迫公民无条件牺牲个人正当利益,容易激起民众的不满情绪,实在是祸国祸民的谬论。

其次,违背“程序正义”原则。两位砖家的这番建议,是为了达到提高社会生育率的目的,可以说“出发点是好的”,但绝不能因为“目的正确”就违背“程序正义”。

通过强迫公民缴纳生育基金,实际上就算一种“未生育罚款”,既侵犯了公民的生育权利和经济利益,也羞辱了其人格。

从本质上讲,这就是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强盗逻辑,必须旗帜鲜明地坚决反对和批评!

总之,生不生二胎,是公民的权利,切不可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侵犯公民合法权益,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