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

走進故宮大家會發現故宮許多宮殿的前臺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游龍、翔鳳的圖案。這些石雕主要為了裝飾,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

太和殿前的三層臺階中,也有三塊與保和殿後大小一樣的石雕。太和殿前的大石雕雖與保和殿後石雕尺寸大小相同。但不是一塊完整的石料,而是由三塊不等的石料拼接而成。

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


保和殿後的雲龍大石雕,是故宮最大的一塊石雕,艾葉青石雕刻而成,據推斷應與紫禁城同時而建,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至今已有580餘年的歷史了。

雲龍石雕長16.57米,寬3.17米,厚1.70米左右,重250噸。石雕四周飾以番草圖案,下部為海水江崖,中間雕刻著流雲襯托的九條蟠龍和五座浮山,象徵帝王的“九五至尊”。雲龍生動,佈局嚴謹,雕刻精細,一絲不苟,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

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母親皇太后七旬萬壽大典,乾隆皇帝上諭,命令內務府將保和殿後最大雕石磨去原雕,重新雕刻。內務府大臣遵照乾隆皇帝的諭旨,挑選出最好的匠人,畫好圖樣,呈乾隆皇帝審定,再命石工按圖樣精雕細刻。此後乾隆皇帝親自前往查看,對石雕做工十分滿意,但卻對石雕兩側的踏跺紋飾不滿意,認為其與整體不協調。

內務府的官員們就又按照皇帝的旨意做出調整,修建了兩邊的石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雲龍大石雕,就是清代乾隆時期的最終版,在內務府的檔案中有著最為詳盡的記載。

製成石雕的石料採自於房山大石窩鎮,這麼大的一塊石料運到紫禁城也是非常的困難。在運輸的途中,每隔一里挖一口井,冬季汲水潑成冰道,在冰道上拖運石頭。此舉徵用民夫2萬人,調集上千匹騾子,耗銀11萬兩,數十天才走完這一百多里的“冰道”,將龐然大物運到京城。

紫禁城中最大的石雕


這塊大石雕又是如何從午門運到三臺安裝的呢?

這個至今都不得而知。傳說,石料運抵大明門外,工部和督運官員入朝奏報皇帝,皇帝命從午門運入保和殿後面,官員回奏,石料過大無法拽入。

這可氣壞了皇帝,馬上下令對“抗旨”的石料施以“廷杖”,杖後再運入紫禁城。午門廷杖是明朝懲戒大臣官員的一項刑罰。據說“廷杖”過後,這塊雕石就“馴服”起來了,成功的被運進了紫禁城。

前面所介紹的冰道拖運可信,但後面的“廷杖”大石雕糸傳言,大家聽個樂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